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千万富翁进大山养2000头猪 每天第一口猪食自己吃

今年35歲的盧宏偉曾是某公司總經理, 身家千萬, 2017年他回到家鄉陜西清澗麋山村的山溝溝里養豬, 搖身一變成為大山里的豬倌, 并帶動當地67戶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當地老鄉說, 盧宏偉養豬與其他人不同, 每天的第一口豬食都要自己品嘗。 (攝影&視頻/惠元昊 編輯/小為 中國溫度扶貧特約《中國人的一天》第3189期)

陜西清澗縣是國家級貧困縣, 千百年來的水土流失造就了山川連綿, 溝峁縱橫的典型性黃土高原地貌。 當地有民謠唱到“一個在那山上喲, 一個在那溝, 咱們拉不上個話話招一招手”, 而在盧宏偉看來正是養豬的絕佳“風水寶地”。

盧宏偉的養豬場有四面環山的防疫天然屏障, 山上植被可做豬飼料, 而這并非一時的心血來潮, 作為城市金領他對食品安全有著特別深刻的認識。 養豬, 就要養綠色生態豬, 養出讓消費者放心的安全豬, 這與當地政府“提供綠色放心食品”的產業扶貧理念不謀而合。 在扶貧政策的吸引之下, 他經過反復調研做出了慎重選擇。

放豬, 吃豬食, 與豬聊天, 這是盧宏偉養豬一年以來, 日日重復的工作。 每天早上, 盧宏偉從豬舍中將豬群趕入山中。 豬群在山間自由的覓食百草, 追逐嬉戲。 放豬的好處:一方面豬食百草, 增加了豬肉的鮮美, 減少了養豬的成本;另一方面豬在山間追逐嬉戲, 增強了豬的運動量,

提升了肉質。

在盧宏偉看來, 豬食品質好壞的第一標準就是:人能不能吃。 豬食的品質, 直接關系到了豬的健康成長和豬肉的品質。 所以他在養豬的過程中, 每天的第一口豬食必須自己試吃。 哪怕是去縣城采購, 也一定要親自品嘗當天喂養的豬食。

由于大部分時間都在豬場, 嘗過不少配方, 盧宏偉一舔一嚼就能判斷豬食的好壞。

豬食也可以吃?這讓人十分疑惑。 盧宏偉告訴我們, 這豬食由玉米、紅棗粉、苜宿草粉、麩皮等原料經過發酵而成, 怎么不能吃?“我是農村出身, 小時候家里吃的還不如這個可口呢?”

盧宏偉的豬是散養長大, 成長周期需要10個月以上, 所以豬肉的價格明顯高于市場。 但因為堅持綠色生態放養, 贏得了消費者信任,

所以在榆林、西安有十幾家店在銷售他提供的生態豬。 市場的回應, 讓盧宏偉的豬場由原來的100多頭發展到現在存欄近2000頭。

當然, 盧宏偉的豬場也帶動了當地貧困戶脫貧致富, 2017年吸納當地7個小隊, 69戶貧困戶加盟, 僅去年一年分紅20萬。 今年在盧宏偉的規劃中, 養豬場的存欄量要達到3000頭, 貧困戶分紅將近40萬。

生態豬的養殖與銷售初見成效, 但勞動力卻始終是盧宏偉心中的隱痛。 目前清澗人口結構主要以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為主, 大都年老體衰。 而且養豬場四面環山, 人煙稀少, 3000元管吃管住, 依然招人困難。

勞動力稀缺, 所以任何事情必須親力親為, 放豬、趕豬、喂食、打掃圈舍, 這一切他都必須跟上。

成天在山里與豬為伴,

盧宏偉原本白皙的皮膚, 被曬成了紫紅色, 腳上的鞋子上總是沾滿泥巴, 朋友們都取笑他, 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小鎮青年”。 對此, 他總是笑著說:“咱本來就是農村娃。 ”

豬在盧宏偉眼中就和戀人一樣, 每天一個個圈舍他都要巡視一遍, 看看有沒有受傷的, 有沒有生病的。

最近母豬“麗花”心情不好, 盧宏偉便從山腳下摘來香瓜, 給它喂食。

山里養豬, 勞碌之后, 便是漫長的寂寞, 所以閑下來之后, 盧宏偉常常和種豬聊天。

但眼下還不是躺著掙錢的時候。 創業階段的盧宏偉, 住的宿舍比較簡陋, 一張床, 幾個紙箱, 一根鐵絲上掛著洗漱用品和衣服。

生態豬養殖的初見成效, 引起了政府的關注, 當地政府官員多次在盧宏偉的豬場學習觀摩,

對豬場的生態養殖模式和脫貧效果提出贊賞。

每日行走在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的山溝溝里, 盧宏偉說自己心里很踏實。 他把自己的豬命名為“青澗小二黑”, 希望憑著生態豬養殖, 在不遠的將來, 帶領全縣1萬多名貧困戶脫貧致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