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一条街,这对环卫夫妻扫了20年,任劳任怨!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區的夫妻環衛工吳懷邦和張仙蘭, 兩人同是上個世紀90年代宣州區西門窯廠的工人, 1996年工廠倒閉后, 他們打過臨工, 干過雜活, 直到1999年西林環衛所成立。 在當時, 環衛工這種又臟又累的活, 一般人都不愿意去干, 因此雖然成立了環衛所, 但一時間根本找不到掃街的人。

“當時的西林環衛所許所長聽說我們兩個還沒有正式工作, 就親自上門來找我們, 勸我們去掃街。 ”張仙蘭回憶, 雖然他們當時也有些顧慮, 但考慮到暫時也沒有其它事可做, 就決定先去掃一段時間再說。 哪想到, 這一掃,

就掃了20年。 如今, 63歲的吳懷邦和58歲的張仙蘭依然堅守在一線。

清晨5點的市區狀元南路, 夏日的晨光已經將街道照亮, 沿街的商店店門卻是緊鎖, 一向喧鬧的這條鬧市街道此刻就像尚未“睡醒”, 路上偶爾有寥寥一輛三輪車, 或是形單影只的行人匆匆而過。 這樣的場景, 張仙蘭再熟悉不過, 她的一天, 就是從5點的狀元南路開始。

將騎來的三輪車停放到路邊一家單位的院子里, 張仙蘭從三輪車里取出水桶、抹布, 打上一桶水, 每天第一件工作就是清洗街邊的垃圾桶。

清洗完垃圾桶, 張仙蘭的老伴吳懷邦開始清掃路面。 一夜過去, 路上飄下很多落葉, 以及其他一些垃圾。 趕在市民們上班前基本清理完畢, 這是他的工作任務。 老人有兩把掃帚,

一把一人多高的大掃帚和一把常見的家用小掃帚。 他會先用大掃帚將落葉、殘渣清掃一遍, 再用小掃帚和簸箕將遺落的和邊邊角角仔細清掃一遍。

上午7點左右, 街道上的行人已經開始多了起來, 張仙蘭也基本完成了第一次的清掃, 手上的掃帚簸箕也變成了火鉗和塑料袋, 綠化帶里、行道樹下、沿街店鋪門口的角角落落里, 張仙蘭仔細查找著每一個煙頭、果皮等, 將它們一個個收到手里的塑料袋內。

夏日的午后, 天氣異常炎熱, 當天36℃的溫度將地面炙烤到50℃以上。 吳懷邦雖然年過60歲, 但身體依然健朗, 清掃起來干凈利落。 他說, 干這個活, 也是在給自己鍛煉身體。

老吳夫妻倆在清理路邊景觀花臺的雜草。

從“掃街的”到環衛工人,

他們經歷了9年的時間。 “以前沒人叫我們環衛工人, 大家都叫我們掃街的。 ”張仙蘭說, 直到2007年, 宣州區成立了環衛處, 市區所有的環衛工人都收編到環衛處里, 環衛工人這個稱呼才慢慢被大家接受。

雖起早抹黑的忙碌, 但小歇時分, 老夫妻也會找個地方坐坐, 述叨家事。

大街上車水馬龍, 老吳、老張要確保路面一塵不染, 就要不停地在路面巡查, 每天要在他們負責的路段來回工作步行約20公里。 晚上6點, 張仙蘭在家吃了晚飯后會出門散散步, 如果沒有其他事她常常會去給丈夫搭把手, 到了晚上9點半, 大多數人早已回家休息的時候, 吳懷邦才結束一天的工作, 結束了最后一次的清掃, 吳懷邦收拾工具, 開著三輪車踏上回家的路。

在老吳夫妻倆負責的路段上, 工作時段不脫崗, 到了晚上吃飯時間, 老張會在家里準備一份可口的飯菜, 到路段崗位上與老吳分享。

無論“三九”天, 還是“三伏”天, 環衛工都無法回避艱苦的露天戶外作業, 近40℃的高溫, 讓老吳夫妻倆滿頭的汗水, 濕透了衣杉。

老吳家原來在西林路上的房子拆遷后, 新房還沒有開始建造, 兩人現在和兒子兒媳孫子共同居住在石板橋的一間出租屋內。

兒媳休息的時候會幫忙分擔一些家務, 但兒媳上班的時候, 家務活還是得張仙蘭自己去干, 除此之外, 她還需要去照料5歲的小孫子。

雖起早抹黑的忙碌, 但小歇時分, 老夫妻也會找個地方坐坐, 述叨家事。 對于吳懷邦和張仙蘭的年齡,

已經可以稱為老人了。 兩個人都有退休金, 生活不愁, 但和其他的中國老人一樣, 他們覺得為了家, 只要能多干點活, 就會去干。

張仙蘭享受難得的天倫之樂。 據統計, 我國環衛工人中60歲以上老人超過20%, 普遍工資較低, 還停留在“臟亂差”的階段, 缺乏吸引力, 年輕人較少。 說到現在的工作, 吳懷邦和張仙蘭并沒有什么怨言。 他們說, 現在社會尊重程度越來越高, 政府還為他們購買了各項保險、制定高溫天氣下中午休息3小時政策……這些都讓他們兩人感到滿足。 更多家鄉故事, 請收聽企鵝號“江南風雨”或添加微信公號“江南風雨99"與作者互動, 謝謝欣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