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身»正文

安史之亂後,唐朝之所以能堅持百年,只因這個人的存咋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 是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 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 國力銳減, 也促使唐代開始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 由於發起反唐的指揮官以安祿山與史思明二人為主, 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於其爆發于唐玄宗天寶年間, 也稱天寶之亂。

唐代經歷唐太宗"貞觀之治"、唐高宗"永徽之治"、武則天的"治宏貞觀, 政啟開元""貞觀遺風"及唐玄宗的"開元盛世"後, 成為了一個國富民強的國家,

文治武功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達至鼎盛。 安史之亂發生後, 對唐朝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西元755年, 安史之亂爆發, 唐朝一下子從盛唐走到中晚唐, 從開元盛世變為軍閥混戰的局面。 內有藩鎮不聽號令、頻頻造反, 外有吐蕃虎視眈眈、屢犯邊境。 中晚唐時期戰火紛飛, 可謂是實打實的內憂外患。 在這一時期, 發生過涇原兵變、吐蕃侵襲, 甚至連長安城都被攻陷, 皇帝不得不逃亡避難。 那麼在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下, 大唐為何還能堅挺到黃巢起義, 直到西元907年才走向滅亡呢?

神策軍起源於安史之亂前夕。 西元754年, 大將哥舒翰在擊敗吐蕃、收復黃河九曲後, 上表請求設置洮陽郡, 以成如璆為太守, 同時兼任神策軍使, 這就是最早的神策軍。

此時的神策軍是作為抵禦吐蕃的邊防軍出現的, 編制在兩千人左右, 只是一支普通的戍邊軍隊, 與日後的大唐禁軍還相差很遠, 甚至沒有進入大唐割據勢力的中原大戰。 直到安史之亂後, 朝廷徵調大量邊軍平亂, 神策軍也在徵調之列, 赴難中原。

此戰, 唐肅宗以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 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等互不統屬, 各自為戰, 結果唐軍大敗虧輸, 衛伯玉只好帶著本部人馬逃亡陝州。 然而, 衛伯玉發現神策軍原來的駐地已經淪陷吐蕃, 神策軍突然無家可歸, 只好留在陝州, 站在抵擋史思明進攻的最前線。

政治上, 取代唐前期的三省體制建立了新的中書門下-翰林學士-樞密使新三頭體制, 擴大完善了使職差遣制,

形成適應局勢變化的新機制。 地方上雖不免藩鎮跋扈, 仍在憲宗年間強有力地推進了州級財政權、軍權改革, 成為五代宋初徹底廢除藩鎮的濫觴。 科舉制度在進一步完善, 並終於成為最重要的取士途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