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东北决战为何推迟半年?不能冒险,堵死国民党军每一条路

文|周明

經過1947年冬季攻勢, 到1948年3月時, 東北國民黨軍被分割在三處:東北“剿總”總司令衛立煌指揮2個兵團、8個軍約30萬人防守沈陽、撫順、本溪、鐵嶺、新民地區;東北“剿總”副總司令鄭洞國指揮2個軍約10萬人防守長春;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錦州指揮所主任范漢杰指揮1個兵團、4個軍約15萬人防守錦州、葫蘆島、山海關一線。

1948年10月1日, 林彪估計到錦州戰役很有可能發展成東北的大決戰, 因此請求中央軍委調華北第2兵團向唐山、灤縣一線前進, 以牽制該線華北國民黨軍。 但中央軍委考慮到華北國民黨軍正以5個步兵師、4個騎兵旅在綏東尋找華北第3兵團作戰,

需要華北第2兵團在平張路全力行動進行策應, 短時間難以東調, 因此回電東野, 要求東野依靠自己的力量對付華北可能出援之敵, 關鍵還是在于迅速攻占錦州, 并明確提出希望“努力爭取在十天內外打下該城”。

至此, 東野終于確立了攻錦作戰計劃, 并連續進行了三次大的兵力部署變化, 以期達到最佳作戰目的。 先是9月27日, 決定以第3、4、7、8、9縱以及2縱5師、6縱17師附炮縱主力攻打錦州;第11縱又1個獨立師位于錦西, 鉗制葫蘆島北援之敵。 熱河部隊在解決綏中守軍之后, 以2個獨立師進至山海關附近, 威脅敵深遠后方;以第1、2、5、6、12縱(欠2個師)位于沈陽西北, 負責打援;9個獨立師位于長春周圍, 繼續擔負圍困長春任務。

再是10月4日, 為能迅速解決戰斗, 東野決定再增調第1、2縱隊參加攻城作戰, 以第5、10、12縱隊和1縱3師、6縱(欠17師), 后又增加內蒙古騎兵第2師, 對付沈陽出援之敵;以第4、11縱隊及2個獨立師對付錦西出援之敵。

最后是10月8日, 鑒于長春守軍有突圍跡象, 沈陽之敵正向新民集結, 有攻取彰武切斷后方交通補給線, 錦西方面正集結重兵增援錦州等新情況, 東野第三次調整了兵力部署, 以第2、3、7、8、9縱隊和6縱17師, 附炮縱主力擔負攻打錦州任務;以1縱(欠第3師)為總預備隊, 進至高橋東南待命;第12縱隊返回四平, 配合長春周圍的9個獨立師, 全力阻止長春守軍突圍。 9日, 毛澤東對東野的這一部署表示贊同并希望堅決執行。

而東野也終于在思想上確立了通過進攻錦州演變成全東北的大決戰的決心,

遼沈戰役也從最初東北一地的局部攻勢, 發展成了關乎全國戰局的三大戰役的第一場大決戰。

被忽視的營口

有人認為, 林彪在1948年3月結束“冬季攻勢”后, 足足有半年時間無所事事, 遼沈戰役應當可以提早發起。 那么讓我們來看看這半年間林彪在干什么?正是在這半年間, 東野組建了第5、第11、第12縱隊和若干個獨立師, 并開展大練兵運動。 部隊無論是質量和數量都有了大幅提高, 特別是攻堅能力有了長足進步。 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

如果在1948年春發起遼沈戰役, 東野力量還不夠強大, 絕不可能在31小時內攻占有13萬人堅守的錦州。 要知道就在半年前的1947年6月, 連2萬國民黨軍堅守的四平都還沒有力量能夠一舉攻克。

同時, 長春守軍可乘東野主力南下時突圍, 因為在遼沈戰役中圍困長春的第12縱隊等部隊都是在1948年3月后組建, 此時還沒有形成戰斗力。 因此, 林彪堅持推遲半年發起東北決戰, 是很理智的。

當然遼沈戰役也不能打遲了, 太遲了隨著戰局發展, 局勢將逐漸明朗, 國民黨軍一旦判明局勢, 極可能毫不猶豫地放棄東北。 如果國民黨軍真要決心撤出東北的話, 不光沈陽30萬部隊可以趁林彪集中兵力打錦州時, 從營口經海路撤退, 連錦州13萬部隊也可以在東野還沒有形成合圍之前退入華北。 這樣即使能攻占錦州, 也就失去了封閉東北就地解決東北國民黨軍的真正作用。

因此1948年秋發起遼沈戰役是一個絕好的時機,

國民黨軍正處在一種又想打又想撤、舉棋不定猶豫不定的特殊情況下, 而選擇這個絕佳時機的人就是林彪, 毛澤東對此是支持的。 半年前打長春時, 其他人包括毛澤東都是“同意”。 半年后改為打錦州, 其他人包括毛澤東也同樣是“同意”。


1948 年遼沈戰役期間, 東北野戰軍正在搶渡遼河, 追殲向遼寧營口逃竄的國民黨軍

關于遼沈戰役的戰略決策問題, 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拿下錦州就封閉了東北大門, 而實際上即使奪取錦州, 也只是封閉了國民黨軍的陸上退路, 國民黨軍還可以從營口經海路撤出東北, 而當時東野還沒有力量同時攻取錦州和營口, 只能先集中力量奪取一個。 國民黨軍如果決心實施戰略總撤退的話, 可以趁東野集中兵力攻打錦州時,沈陽的30余萬部隊全力從營口突圍,這時東野主力幾乎全部在沈陽和錦州之間,很難迅速轉兵組織攔截,那么很可能撤出不少部隊。只是當時國民黨政府還沒認清形勢,過高估計了自己實力,不甘心就這么失去東北,還要在撤出東北前給解放軍一個打擊,結果適得其反,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失敗。

正因為拿下錦州并不意味著就完全關閉了東北大門,而且要冒很大的風險,同時打錦州也可能促使國民黨軍主力下定總撤退的決心,從營口經海路撤退,所以先打錦州并不是非常高明的錦囊妙計。誰能預料到沈陽30余萬部隊眼看陸路大門被關死,既不去拼命奪回錦州,也不從營口奪路撤退?所以林彪開始主張圍點打援,即以打長春吸引沈陽部隊來援,并準備了大量兵力準備打沈陽援敵,這一計劃比較穩妥,當時也獲得了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央軍委批準。現在有些人批評林彪在遼沈戰役中的決策,認為林彪考慮太多。但試想,百萬大軍在冰天雪地中,遠離后方,千里奔襲,屯兵堅城之下,一旦師老無功,沈陽和華北方面國民黨軍將會如何行動?林彪作為前敵最高指揮官,百萬人的生死和戰役勝負懸于一念之間,戰略上的這種慎重是絕對正確的。要是林彪用兵上沒有這種“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的持重謹慎,那么也不可能在短短幾年就控制東北97%面積,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可以趁東野集中兵力攻打錦州時,沈陽的30余萬部隊全力從營口突圍,這時東野主力幾乎全部在沈陽和錦州之間,很難迅速轉兵組織攔截,那么很可能撤出不少部隊。只是當時國民黨政府還沒認清形勢,過高估計了自己實力,不甘心就這么失去東北,還要在撤出東北前給解放軍一個打擊,結果適得其反,反而造成了更大的失敗。

正因為拿下錦州并不意味著就完全關閉了東北大門,而且要冒很大的風險,同時打錦州也可能促使國民黨軍主力下定總撤退的決心,從營口經海路撤退,所以先打錦州并不是非常高明的錦囊妙計。誰能預料到沈陽30余萬部隊眼看陸路大門被關死,既不去拼命奪回錦州,也不從營口奪路撤退?所以林彪開始主張圍點打援,即以打長春吸引沈陽部隊來援,并準備了大量兵力準備打沈陽援敵,這一計劃比較穩妥,當時也獲得了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央軍委批準。現在有些人批評林彪在遼沈戰役中的決策,認為林彪考慮太多。但試想,百萬大軍在冰天雪地中,遠離后方,千里奔襲,屯兵堅城之下,一旦師老無功,沈陽和華北方面國民黨軍將會如何行動?林彪作為前敵最高指揮官,百萬人的生死和戰役勝負懸于一念之間,戰略上的這種慎重是絕對正確的。要是林彪用兵上沒有這種“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的持重謹慎,那么也不可能在短短幾年就控制東北97%面積,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