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新聞»正文

回顾波斯数千年历史,伊朗在东西方模式中何去何从?

人類實際上是兩種質料的交織:一者是理世的精神形式, 另一者即象世之感性實體。 因此, 人類的靈魂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兩種潛能:其一是肉體的感知潛能, 其二是理論抽象潛能。 顯而易見, 如果從一開始就注重同時培養自己的理論抽象能力以及身體力行的能力, 那么, 人自身的智慧就更加不可限量了。

——毛拉·薩德拉(1570-1635), 薩法維王朝哲學家


毛拉·薩德拉

說起波斯語, 實際上我大一就開始自學了, 當時完全就是抱著玩和裝逼的心態走上這么一條路的, 為的是以后能在畫畫的時候寫上幾句讓人眼花繚亂的中東文字。

到如今, 五年過去了, 我翻譯過波斯語新聞, 讀過波斯語小說, 翻譯過波斯語論文, 更讀過文獻寫文章。 當我知道自己已經能用一門自學的語言干這么多事情的時候, 真的是感到十分不可思議。

2018年的三伏天, 感謝家里的支持以及學校波斯語專業提供的名額, 我有幸踏上了前往波斯的征程。 一個月的學習、生活以及旅行, 也許數十年后再回首, 可能真的算不上什么, 但是我卻可以說, 這個假期, 是自身經歷最為豐富的假期了:伊朗大學的老師、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 還有波斯語專業的學弟們, 我身處他們之中, 成為了其中的一份子, 和大家融洽相處。

一方面, 大家不受政治、民族、語言、國籍的限制, 都用波斯語在一起交流心得。

另一方面, 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 大家各施所長, 互相幫助, 整個集體其樂融融。 雖然暑期項目結束之后, 我們又將天各一方, 但是這共處的一個月, 無疑也讓我們更好了解對方所代表的文化。

此時, Shahab Ahmad的“巴爾干-孟加拉”綜合體(Balkans-to-Bengal Complex)這個宏大的地緣文化概念又一次在我的腦海中閃現。 從巴爾干到孟加拉, 無處不存在波斯語的影子;從薩拉熱窩到吉大港, 波斯文化的遺產如恒河沙數。 曾幾何時, 波斯語像今天的英語一般, 被各國的精英所使用著。 那個時候, 波斯語就是人們跨越文化隔閡, 實現共同交流的媒介。


德黑蘭街景

寫至此, 心中不禁百感交集。 伊朗自伊斯蘭革命以來, 拋棄西方模式(Occidental)的發展道路而重新回到伊斯蘭模式(Islamicate)當中,

這在外界看來, 是伊朗發展的一種倒退。

近年來由于與西方國家的關系遲遲得不到改善, 伊朗的經濟發展受到限制, 貨幣持續貶值, 今天已經到達了五十萬里亞爾只相當于人民幣30-40元的地步。 在國內的時候也常聽說伊朗十分混亂, 治安不好, 但是到達本地之后才發現, 這與國內媒體的報道完全不一樣。

即便在制裁的環境下, 伊朗人依然生活如故, 每天有說有笑, 并堅守自己的做人原則。 波斯人確實有這么一番不在意世俗變遷的我行我素的情懷, 也許, 回首伊朗的歷史文化, 這又是一番精彩的故事了吧。

一、波斯印象

出發前往伊朗之前, 家里人曾對我說, 波斯可能連印度也不如, 政治氣氛壓抑, 人民生活并不快樂。

毫無疑問, 作為一個在外界看來特立獨行、個性鮮明、封閉保守的“邪惡軸心”, 伊朗的許多現象、舉措和傳統, 比如國內政治派系林立、婦女被迫戴頭巾、法律體制僵化、禁止登陸國外網站等等, 確實不怎么讓人待見, 也失去了讓人進一步了解的欲望。

然而, 深入進去, 你會發現, 波斯人有著不一樣的情懷:他們能夠給予陌生人超乎尋常的信任。 有一次, 我去理發的時候沒有帶里亞爾, 理發師叫我換到錢后再回去找他。 我兩天之后才換到了里亞爾, 然后回去找他, 他感到很意外, 也很高興, 最后我們合了照, 還成了朋友。

問路的時候, 每個人都十分有耐心地給你指點, 甚至還自己陪你走一段路, 直到到達你想去的目的地為止。

當然, 時間久了, 你也會發現不好的地方:伊朗社會的“人情味”特別重, 很多時候情感往往被放在理性之上, 人們性格較真, 真正熟了之后, 相處起來便不太舒服了。


伊朗里亞爾

發展中國家往往給人的印象是臟亂差, 但是在伊朗, 這樣的現象可以說是不存在的。 也許道路存在年久失修的問題, 或許德黑蘭過于龐大的城市規模讓城市上空霧霾厚重, 但是卻很少會見到他們隨地亂扔垃圾的行為;馬路上的車輛秩序井然, 即便車再少, 行人再少, 人們也會自行遵守交通規則。

或許嚴重的失業問題讓年輕人無所適從, 但是在他們臉上你看到的卻是陽光。 此次暑期學校的期末考試里, 當主考官問我伊朗社會給我什么樣的感覺時, 我回答:似乎,每一個伊朗人都有一套哲學觀念存在于他們的腦海之中,這使得他們十分講究秩序,但同時又不迂腐;伊朗社會表面看上去寧靜祥和,實際骨子里卻充滿了熱情與堅韌。

發展問題是當今伊朗亟需解決的困難。貨幣的持續貶值、生活品質的下降讓即便是堅強隱忍的民族也時常表露出不滿的情緒,但是正如在飛機上遇到的一位前往中國留學的波斯小姐姐所說的,抱怨局勢的不公與政府的無能毫無意義,只有把自己活好了,伊朗才有明天。

歷史上的波斯民族經歷過太多這樣的打擊,但是他們選擇了按照自己的方式堅強地走下去,帶著厚重的歷史遺產走到了今天——改變自己是必須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丟棄自己的原則。若是選擇隨波逐流,那么波斯可能就像亞述、巴比倫、埃蘭一般,消失于歷史的塵埃中了吧。


霧霾下的德黑蘭

至于伊朗的自然風光,我只能說,從踏上伊朗大地的第一天起,我就聞到了一股濃濃的“伊斯蘭味道”。從小到大,在看到的電視節目或者玩的戰略游戲當中,只要存在與中東有關的節目或者是游戲角色,其背景不是沙漠就是黃土。同樣,走出伊瑪目霍梅尼機場之后,遙望遠方,是干燥的厄爾布爾士山脈南麓;朝兩邊望去,則是廣闊無邊的瀚海。

在8月末前往伊斯法罕的途中,赫赫有名的卡維爾鹽漠就與我擦肩而過。看不到牧羊人的身影,也無法想象這樣的環境竟然可以培育出一個有哲思的民族。

除了伊朗,我也踏足過土耳其和印度這兩個在巴爾干-孟加拉之間最重要的國家。從安卡拉到伊斯坦布爾,雖然得翻越崇山峻嶺,可與之相伴的,是郁郁蔥蔥的草叢和樹林——這是奧斯曼帝國的桀驁;從德里到阿格拉,盡管城鎮道路骯臟、年久失修,但是我卻看到了玲瓏的小溪和黃澄澄的農田——這是莫臥兒帝國的雄渾。

只有在現代伊朗穿越到薩法維王朝的時空隧道里,我沒有看到波斯的非凡。然而,一座山中小村落的坎兒井和水渠讓我改變了之前的看法:波斯人的智慧就有如這不知源頭的活水,雖然包裹它的表面毫無生機,但是在皮囊之下,是躁動的靈魂與內心。

從中亞遷徙到伊朗高原的過程中,米底人和波斯人不停歇地修建坎兒井,滋潤著干涸的土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眾,最終在貧瘠的溝壑中定居下來,成為一個尚武又智慧的民族。正是這萬千溝壑與其內在的活水,培養出了瑣羅亞斯德這樣的偉大先知;也正是這溝壑,讓戴奧凱斯、居魯士、阿爾達希爾·巴博康、馬合木·伽色尼、阿拔斯、巴列維、霍梅尼成就不世之功。


山村中的坎兒井

二、四個波斯的交匯融合

仍記得Shirin Ebadi在她的諾貝爾獎獲獎感言中說:“我是波斯人,居魯士大帝的后代;我也是一個穆斯林。”一句簡單的宣言,包含的卻是厚重的情感。在德黑蘭參觀maliki博物館的時候,我驚嘆于其薩法維風格精雕細琢的外表裝飾;望向對面的伊朗外交部建筑,阿契美尼德王朝賈姆希德金鑾殿的雄偉讓我久久駐足。

從阿契美尼德到薩法維,雖相隔2000年,可是在現實的三維空間中,卻只隔著一條大街,阿契美尼德、薩珊、薩法維、巴列維四個波斯的故事由此展開,引起我的無限遐想。


伊朗外交部,阿契美尼德風格


外交部對面的博物館,薩法維風格

可惜,在這短短的一個月中,阿契美尼德與薩珊王朝的風景只能在博物館當中看到。在德黑蘭參觀的,是愷伽王朝與巴列維王朝的古列斯坦皇宮。這完全就是一座歐洲風格的宮殿,室內的擺設讓我聯想到了在伊斯坦布爾參觀過的多瑪巴切皇宮。

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下,伊斯蘭模式分崩離析,伊朗為了求得生存而不得不采用西方的治理模式以及先進技術來改善自身窘迫的內外局勢。然而,為了讓脫離傳統的發展模式持續運作,國家越來越需要集中的權力與資源,保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同時壓制日益不滿的法學家群體與底層民眾。

從中東的政治哲學——公平循環論(????? ?? ?????)來說,也許國家充分履行了讓軍事實力強大、讓經濟快速繁榮發展的職能,但是卻沒有注意到最關鍵的環節:保持上下之間的民心相通。

現代化道路帶來的,并不是波斯的復興,相反,德黑蘭像是一座孤島,雖然明燈璀璨,但是出了城,就發現農村地區依然落后、依然保守,統治者也真真正正成為了孤家寡人,只能在軍隊的保護下,維護看似強大、實則脆弱的統治權威。國家與軍隊力量的強大,導致了資源的過度占有,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民眾的力量不夠強大,經濟的健康發展得不到保障。


德黑蘭夜景

摩薩臺的石油國有化運動本意是為了打破西方跨國企業對伊朗經濟命脈的控制,還經濟利益于民,結果卻造成了巴列維專制的進一步強化、外國資本進一步滲透、國民的貧富差距也進一步拉大。

波斯帝國誕辰2500周年,巴列維國王以恢宏的氣勢展示了伊朗文明的悠久與波斯軍隊的強大,似乎伊朗帝國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五”。然而,僅僅在8年之后,霍梅尼振臂一呼,西方模式轟然倒塌,伊斯蘭模式又回歸到伊朗的政治體制與社會生活當中。

先知的禮法就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政治權力受到禮法的強力制約,國家大事要由行政部門與法律系統共同決定(即伊斯蘭法律系統。在伊斯蘭模式下,國家的權力主要分為行政體制與法律體制兩個系統,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想至此,我看著皇宮內的歐式展品,看著墻上一幅畫著穿著法式服裝的美女畫像,內心唏噓不已。


古烈斯坦皇宮一角

月末,我和小伙伴們穿越到了薩法維王朝。當我站在世界第二大廣場(第一大是天安門)——世界之畫廣場(??? ????)的正中央時,不禁脫口而出了一句話:“這就是薩法維的情懷!”

巨大的廣場中央是噴水池,四周有花圃相伴,似乎在講述著《古蘭經》中所描述的下臨諸河的樂園的美景。廣場四周是比肩而立的商店,伊朗的傳統手工藝品盡情地陳列在行人的眼前。我買了幾個禮品盒、一副象棋,就已經花了40美元。但是,看著那精致的雕刻,心里還是感覺非常值得的。

除了商店之外,在它們后面還有三棟非常顯眼的建筑:兩座清真寺和阿拔斯國王時開始修建的阿里·卡普皇宮。據說當年阿拔斯國王就是在這個皇宮的看臺上招待外國的使節,或者觀看馬球比賽。那兩座清真寺,室內的雕琢十分精細、拱頂壯觀,實在不敢相信這完全是依靠人力來完成,身處其中,閉上雙眼,感覺真主就在腦海之中。

當然,最為神奇的應該是商店的布局了。除了廣場四周的商店之外,實際上這個商業區遠遠超出了這個范圍,與廣場相連的各條大街也都是數不盡的小商店,而且它們一直跟隨著大街,延伸到城市的盡頭。

這也許就是阿拔斯國王的政治經濟學了:伊斯蘭國家的構建,一方面要有強大的中央政府,而且權力要實現有效的分割與制衡;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直接為國家提供財政收入,但是它同時也要服務于共同體成員的生活。統治者并不是孤家寡人,伊斯法罕也不是一座孤島,她更像是一顆心臟,為全國各地供血,維持國家這一龐大軀體的高效運轉。

由此,我想起了伊斯蘭政治哲學家納西魯丁·圖西(1201-1274)。他是百年翻譯運動以來政治哲學學科的集大成者,綜合伊斯蘭法理學(???)、希臘政治學(?????)以及波斯策論(?????)的傳統,提出了自成一系的政治主張。

他指出,一個成功的國家和社會需要三種機制的保障:首先是政治經濟學,即國家要充分注意到政府與市場的互動關系,為社會各行各業、尤其是手工業提供發展的便利條件;其次,是正義的統治,包括健全的法治、有教養的統治者以及充盈的國庫;最后,是普遍存在的愛,一個社會只有存在愛,共同體內部的成員才能夠精誠團結,正義才能得到伸張,而愛的充分必要條件是法律與哲學的完備。


阿里·卡普皇宮


世界之畫,伊斯法罕皇家廣場,世界第二大廣場

當然,在伊斯法罕,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地方就是朱爾法區的旺克教堂。難以想象的是,這座教堂的外表完全就是波斯風格的清真寺,到了里面之后才發現展現《圣經》故事的油畫遍布教堂的墻壁,而且據說教堂附近的一家酒店還有酒可以喝。

阿拔斯國王在營建新都伊斯法罕的時候,通過戰爭的方式從高加索地區俘獲了數十萬亞美尼亞人,將他們帶到首都。考慮到亞美尼亞人的天才商業頭腦,加上他們身為基督徒的身份讓他們更容易與西方接觸,阿拔斯國王授予他們商業特許權,專營吉蘭和馬贊達蘭地區生產的絲綢,加入到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當中。

于是,從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到莫臥兒帝國的蘇拉特,都有薩法維王朝的商人在從事貿易工作。依仗龐大的商業網絡以及波斯文化在巴爾干-孟加拉之間的巨大影響力,薩法維王朝也位列世界大國之一。

其實,不光是伊斯法罕,不光是薩法維王朝,在16-17世紀,也就是歐洲發生宗教改革、30年戰爭,東方有倭寇、蒙古之患以及滿清入關取代明朝之際,伊斯蘭世界卻相對穩定。統治者通過修筑大量的邸店、保護沿途的駱駝車隊,使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得到維護。

另外,隨著奧斯曼與葡萄牙在印度洋海權的相對衰落,薩法維、莫臥兒、英國、荷蘭等國家開啟了印度洋自由貿易的新時代,亞非歐大陸的中央地帶依然維持繁榮的局面。因此,“伊斯法罕半天下”,應該是三大伊斯蘭帝國繁榮的結果,同樣也是西方世界繁榮的結果。


薩法維風格

德黑蘭和伊斯法罕各自訴說著前朝的往事,雖然波斯帝國早已煙消云散,如今的波斯也前景堪憂,但是這或許才是波斯歷史的主流吧:遭遇逆境才是一國發展歷程的常態,關鍵不在于當前的境況有多么地不如人意,而在于這個國家內部到底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與魄力去面對這樣的困難。

三、到底什么是伊斯蘭模式

帶著霍奇森的“Islamicate”、Shahab Ahmed的“巴爾干-孟加拉綜合體”、塔米·安薩里的“伊斯蘭觀點的世界史”等新奇又令人費解的概念,我懷揣著對伊斯蘭世界的憧憬,踏上了波斯的大地。去過土耳其、印度,領略過奧斯曼帝國與莫臥兒帝國歷史文化的我,從到達波斯大地伊始,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大哲學家安薩里(???????)的一句話概括了伊斯蘭模式的精髓:“國家與法治是雙胞胎,法治是根基,蘇丹是衛兵,二者缺一不可。”阿格拉的紅堡、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帕、伊斯法罕的皇家廣場,波斯模式的國家治理理念余音繞梁、回響不絕: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法治無法得到推行,國家就不能統一;沒有健全的法治,統治者就要胡作非為;然而統治者如果沒有權威,那么各個部族就會揭竿而起,天下大亂。

這早已不是先知給中東地區帶來的政治遺產了,因為在伊斯蘭城邦初創的年代,先知一人集法學家、蘇丹、哲學家、部落領袖的身份,擁有真主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威。當然,在中東人的認知當中,由于盛行的平等主義概念,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政權都天然不具備統治的合法性,即便是先知本人,也自稱是與大眾一般的普通人,他的權威,來自于他仲裁部落糾紛、宣傳智慧和知識所累積下來的威望,以及經他之手的治理績效。

平等與普世是伊斯蘭共同體的根本原則,卻與中東自亞述、波斯帝國以來階級分化的趨勢背道而馳。早在薩珊王朝時期,統治者就把國家分成四個等級:國王、禮法學家、工商業者、農民。在古波斯的國家治理理念當中,只有形成了等級分明的種姓制度,一個國家或社會才能稱之為穩定與完善。

伊斯蘭模式,實際上就是阿拉伯與波斯兩種不同的政治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平等是必須要得到遵守的原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權威的缺失,權威來自于真主,在真主的權威下維持統治者與民眾(社會力量)之間實力的動態平衡,讓國家與社會實現“有節制”的發展。


伊斯法罕的三十三孔橋,象征薩法維帝業永祚

這也是中央地帶“中道”哲學的具體體現,中道哲學可以簡單地看做是“陰”“陽”兩極所組成的同心圓,與中國的陰陽相互轉化不同,伊斯蘭的陰陽是以真主為圓心實現和諧共存,但是又并非相互轉化的關系。因此伊斯蘭模式的本質就是“和諧共存”,實現各不相同的群體之間的“弱綜合”。

但是近代以來,由于西方的入侵以及民族主義的復興,伊斯蘭模式卻遭到有意無意的忽視或掩蓋,讓本該自成一系的“中東的智慧”成為了“冷門”“非主流”而被打入冷宮,甚至對伊斯蘭模式的研究也被歸入到“宗教研究”的范疇之中。

實際上,在伊斯蘭模式當中,信仰、族群的界定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穩定與秩序,同時維護社會的流動性。

從居魯士大帝的“人權宣言”——各個城邦與國家的信仰、制度在波斯帝國大一統的環境下得到尊重與認可;到先知的《麥地那憲章》——對于信仰絕無強迫(在阿拉伯語中,所謂信仰???一詞,并非指西方意義下的宗教,還包括主權、霸權的意思),因為正邪已經分明;再到穆罕默德二世的米勒特制度——在各個主權群體下按各自的制度與習俗實施治理。

伊斯蘭模式(或者說產生自中央地帶的治理模式)有著其自身的內生發展邏輯,并不是所謂“宗教政治”,研究伊斯蘭各學科的更不只是所謂“宗教學者”。他們書寫教義學、經注學著作時,可以認為他們是“宗教學者”,但是當他們書寫政治哲學著作的時候,就應該是“政治學家”了。


波斯烤肉

總而言之,伊斯蘭模式與宗教無關,而與中東或說中央地帶的具體環境有關,也是中東人民對良好秩序、公正統治的美好向往。埃及近代化歷程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塔赫塔維在法國的時候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在法國,我看到了伊斯蘭而看不到穆斯林;在埃及,我看到了穆斯林而看不到伊斯蘭。”

在這句話中,伊斯蘭指的是伊斯蘭模式或者說中央地帶的治理模式,而穆斯林就是指遵循伊斯蘭法系、也即接受伊斯蘭主權的民眾。進一步講,伊斯蘭模式也并不是由先知所開啟,應該說是希臘、中東、印度各文明交相輝映、相互交融后所產生的結果,畢竟,從巴爾干到孟加拉,涵蓋了希臘、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等諸多古文明的發祥地。

四、結語

伊朗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中東的局勢撲朔迷離,并不是短短的一個月就能夠感悟清楚的,也并不是一篇游記就可以講述清楚的。不過,雖然時間緊促,然而,自己能夠有機會和小伙伴們一起去感受波斯的神秘與秀麗,真的過得十分開心。如果要去評價伊朗的社會和伊朗的國民性,那么,在這里,我想引用哈菲茲的詩句來收束全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是一只夜鶯,被囚籠中,吾心壓抑

即便我聲音甜美,亦如百合一般,緘默不語

為什么波斯的空氣如此污濁,為什么人們紙醉金迷

我不要在這片土地上,扎下安家的帳篷

哈菲茲啊,你穿上了長袍,而你又要向誰化緣

長老啊,請讓我在這盛宴之中,接過你的長袍

主筆 \ 徐偉杰

我回答:似乎,每一個伊朗人都有一套哲學觀念存在于他們的腦海之中,這使得他們十分講究秩序,但同時又不迂腐;伊朗社會表面看上去寧靜祥和,實際骨子里卻充滿了熱情與堅韌。

發展問題是當今伊朗亟需解決的困難。貨幣的持續貶值、生活品質的下降讓即便是堅強隱忍的民族也時常表露出不滿的情緒,但是正如在飛機上遇到的一位前往中國留學的波斯小姐姐所說的,抱怨局勢的不公與政府的無能毫無意義,只有把自己活好了,伊朗才有明天。

歷史上的波斯民族經歷過太多這樣的打擊,但是他們選擇了按照自己的方式堅強地走下去,帶著厚重的歷史遺產走到了今天——改變自己是必須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要丟棄自己的原則。若是選擇隨波逐流,那么波斯可能就像亞述、巴比倫、埃蘭一般,消失于歷史的塵埃中了吧。


霧霾下的德黑蘭

至于伊朗的自然風光,我只能說,從踏上伊朗大地的第一天起,我就聞到了一股濃濃的“伊斯蘭味道”。從小到大,在看到的電視節目或者玩的戰略游戲當中,只要存在與中東有關的節目或者是游戲角色,其背景不是沙漠就是黃土。同樣,走出伊瑪目霍梅尼機場之后,遙望遠方,是干燥的厄爾布爾士山脈南麓;朝兩邊望去,則是廣闊無邊的瀚海。

在8月末前往伊斯法罕的途中,赫赫有名的卡維爾鹽漠就與我擦肩而過。看不到牧羊人的身影,也無法想象這樣的環境竟然可以培育出一個有哲思的民族。

除了伊朗,我也踏足過土耳其和印度這兩個在巴爾干-孟加拉之間最重要的國家。從安卡拉到伊斯坦布爾,雖然得翻越崇山峻嶺,可與之相伴的,是郁郁蔥蔥的草叢和樹林——這是奧斯曼帝國的桀驁;從德里到阿格拉,盡管城鎮道路骯臟、年久失修,但是我卻看到了玲瓏的小溪和黃澄澄的農田——這是莫臥兒帝國的雄渾。

只有在現代伊朗穿越到薩法維王朝的時空隧道里,我沒有看到波斯的非凡。然而,一座山中小村落的坎兒井和水渠讓我改變了之前的看法:波斯人的智慧就有如這不知源頭的活水,雖然包裹它的表面毫無生機,但是在皮囊之下,是躁動的靈魂與內心。

從中亞遷徙到伊朗高原的過程中,米底人和波斯人不停歇地修建坎兒井,滋潤著干涸的土地,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眾,最終在貧瘠的溝壑中定居下來,成為一個尚武又智慧的民族。正是這萬千溝壑與其內在的活水,培養出了瑣羅亞斯德這樣的偉大先知;也正是這溝壑,讓戴奧凱斯、居魯士、阿爾達希爾·巴博康、馬合木·伽色尼、阿拔斯、巴列維、霍梅尼成就不世之功。


山村中的坎兒井

二、四個波斯的交匯融合

仍記得Shirin Ebadi在她的諾貝爾獎獲獎感言中說:“我是波斯人,居魯士大帝的后代;我也是一個穆斯林。”一句簡單的宣言,包含的卻是厚重的情感。在德黑蘭參觀maliki博物館的時候,我驚嘆于其薩法維風格精雕細琢的外表裝飾;望向對面的伊朗外交部建筑,阿契美尼德王朝賈姆希德金鑾殿的雄偉讓我久久駐足。

從阿契美尼德到薩法維,雖相隔2000年,可是在現實的三維空間中,卻只隔著一條大街,阿契美尼德、薩珊、薩法維、巴列維四個波斯的故事由此展開,引起我的無限遐想。


伊朗外交部,阿契美尼德風格


外交部對面的博物館,薩法維風格

可惜,在這短短的一個月中,阿契美尼德與薩珊王朝的風景只能在博物館當中看到。在德黑蘭參觀的,是愷伽王朝與巴列維王朝的古列斯坦皇宮。這完全就是一座歐洲風格的宮殿,室內的擺設讓我聯想到了在伊斯坦布爾參觀過的多瑪巴切皇宮。

在西方列強的壓力下,伊斯蘭模式分崩離析,伊朗為了求得生存而不得不采用西方的治理模式以及先進技術來改善自身窘迫的內外局勢。然而,為了讓脫離傳統的發展模式持續運作,國家越來越需要集中的權力與資源,保證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同時壓制日益不滿的法學家群體與底層民眾。

從中東的政治哲學——公平循環論(????? ?? ?????)來說,也許國家充分履行了讓軍事實力強大、讓經濟快速繁榮發展的職能,但是卻沒有注意到最關鍵的環節:保持上下之間的民心相通。

現代化道路帶來的,并不是波斯的復興,相反,德黑蘭像是一座孤島,雖然明燈璀璨,但是出了城,就發現農村地區依然落后、依然保守,統治者也真真正正成為了孤家寡人,只能在軍隊的保護下,維護看似強大、實則脆弱的統治權威。國家與軍隊力量的強大,導致了資源的過度占有,資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民眾的力量不夠強大,經濟的健康發展得不到保障。


德黑蘭夜景

摩薩臺的石油國有化運動本意是為了打破西方跨國企業對伊朗經濟命脈的控制,還經濟利益于民,結果卻造成了巴列維專制的進一步強化、外國資本進一步滲透、國民的貧富差距也進一步拉大。

波斯帝國誕辰2500周年,巴列維國王以恢宏的氣勢展示了伊朗文明的悠久與波斯軍隊的強大,似乎伊朗帝國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五”。然而,僅僅在8年之后,霍梅尼振臂一呼,西方模式轟然倒塌,伊斯蘭模式又回歸到伊朗的政治體制與社會生活當中。

先知的禮法就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政治權力受到禮法的強力制約,國家大事要由行政部門與法律系統共同決定(即伊斯蘭法律系統。在伊斯蘭模式下,國家的權力主要分為行政體制與法律體制兩個系統,二者相輔相成,相互制約)。想至此,我看著皇宮內的歐式展品,看著墻上一幅畫著穿著法式服裝的美女畫像,內心唏噓不已。


古烈斯坦皇宮一角

月末,我和小伙伴們穿越到了薩法維王朝。當我站在世界第二大廣場(第一大是天安門)——世界之畫廣場(??? ????)的正中央時,不禁脫口而出了一句話:“這就是薩法維的情懷!”

巨大的廣場中央是噴水池,四周有花圃相伴,似乎在講述著《古蘭經》中所描述的下臨諸河的樂園的美景。廣場四周是比肩而立的商店,伊朗的傳統手工藝品盡情地陳列在行人的眼前。我買了幾個禮品盒、一副象棋,就已經花了40美元。但是,看著那精致的雕刻,心里還是感覺非常值得的。

除了商店之外,在它們后面還有三棟非常顯眼的建筑:兩座清真寺和阿拔斯國王時開始修建的阿里·卡普皇宮。據說當年阿拔斯國王就是在這個皇宮的看臺上招待外國的使節,或者觀看馬球比賽。那兩座清真寺,室內的雕琢十分精細、拱頂壯觀,實在不敢相信這完全是依靠人力來完成,身處其中,閉上雙眼,感覺真主就在腦海之中。

當然,最為神奇的應該是商店的布局了。除了廣場四周的商店之外,實際上這個商業區遠遠超出了這個范圍,與廣場相連的各條大街也都是數不盡的小商店,而且它們一直跟隨著大街,延伸到城市的盡頭。

這也許就是阿拔斯國王的政治經濟學了:伊斯蘭國家的構建,一方面要有強大的中央政府,而且權力要實現有效的分割與制衡;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直接為國家提供財政收入,但是它同時也要服務于共同體成員的生活。統治者并不是孤家寡人,伊斯法罕也不是一座孤島,她更像是一顆心臟,為全國各地供血,維持國家這一龐大軀體的高效運轉。

由此,我想起了伊斯蘭政治哲學家納西魯丁·圖西(1201-1274)。他是百年翻譯運動以來政治哲學學科的集大成者,綜合伊斯蘭法理學(???)、希臘政治學(?????)以及波斯策論(?????)的傳統,提出了自成一系的政治主張。

他指出,一個成功的國家和社會需要三種機制的保障:首先是政治經濟學,即國家要充分注意到政府與市場的互動關系,為社會各行各業、尤其是手工業提供發展的便利條件;其次,是正義的統治,包括健全的法治、有教養的統治者以及充盈的國庫;最后,是普遍存在的愛,一個社會只有存在愛,共同體內部的成員才能夠精誠團結,正義才能得到伸張,而愛的充分必要條件是法律與哲學的完備。


阿里·卡普皇宮


世界之畫,伊斯法罕皇家廣場,世界第二大廣場

當然,在伊斯法罕,還有一個不能忽略的地方就是朱爾法區的旺克教堂。難以想象的是,這座教堂的外表完全就是波斯風格的清真寺,到了里面之后才發現展現《圣經》故事的油畫遍布教堂的墻壁,而且據說教堂附近的一家酒店還有酒可以喝。

阿拔斯國王在營建新都伊斯法罕的時候,通過戰爭的方式從高加索地區俘獲了數十萬亞美尼亞人,將他們帶到首都。考慮到亞美尼亞人的天才商業頭腦,加上他們身為基督徒的身份讓他們更容易與西方接觸,阿拔斯國王授予他們商業特許權,專營吉蘭和馬贊達蘭地區生產的絲綢,加入到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當中。

于是,從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到莫臥兒帝國的蘇拉特,都有薩法維王朝的商人在從事貿易工作。依仗龐大的商業網絡以及波斯文化在巴爾干-孟加拉之間的巨大影響力,薩法維王朝也位列世界大國之一。

其實,不光是伊斯法罕,不光是薩法維王朝,在16-17世紀,也就是歐洲發生宗教改革、30年戰爭,東方有倭寇、蒙古之患以及滿清入關取代明朝之際,伊斯蘭世界卻相對穩定。統治者通過修筑大量的邸店、保護沿途的駱駝車隊,使傳統的陸上絲綢之路得到維護。

另外,隨著奧斯曼與葡萄牙在印度洋海權的相對衰落,薩法維、莫臥兒、英國、荷蘭等國家開啟了印度洋自由貿易的新時代,亞非歐大陸的中央地帶依然維持繁榮的局面。因此,“伊斯法罕半天下”,應該是三大伊斯蘭帝國繁榮的結果,同樣也是西方世界繁榮的結果。


薩法維風格

德黑蘭和伊斯法罕各自訴說著前朝的往事,雖然波斯帝國早已煙消云散,如今的波斯也前景堪憂,但是這或許才是波斯歷史的主流吧:遭遇逆境才是一國發展歷程的常態,關鍵不在于當前的境況有多么地不如人意,而在于這個國家內部到底以一種什么樣的心態與魄力去面對這樣的困難。

三、到底什么是伊斯蘭模式

帶著霍奇森的“Islamicate”、Shahab Ahmed的“巴爾干-孟加拉綜合體”、塔米·安薩里的“伊斯蘭觀點的世界史”等新奇又令人費解的概念,我懷揣著對伊斯蘭世界的憧憬,踏上了波斯的大地。去過土耳其、印度,領略過奧斯曼帝國與莫臥兒帝國歷史文化的我,從到達波斯大地伊始,就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大哲學家安薩里(???????)的一句話概括了伊斯蘭模式的精髓:“國家與法治是雙胞胎,法治是根基,蘇丹是衛兵,二者缺一不可。”阿格拉的紅堡、伊斯坦布爾的托普卡帕、伊斯法罕的皇家廣場,波斯模式的國家治理理念余音繞梁、回響不絕:沒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法治無法得到推行,國家就不能統一;沒有健全的法治,統治者就要胡作非為;然而統治者如果沒有權威,那么各個部族就會揭竿而起,天下大亂。

這早已不是先知給中東地區帶來的政治遺產了,因為在伊斯蘭城邦初創的年代,先知一人集法學家、蘇丹、哲學家、部落領袖的身份,擁有真主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威。當然,在中東人的認知當中,由于盛行的平等主義概念,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政權都天然不具備統治的合法性,即便是先知本人,也自稱是與大眾一般的普通人,他的權威,來自于他仲裁部落糾紛、宣傳智慧和知識所累積下來的威望,以及經他之手的治理績效。

平等與普世是伊斯蘭共同體的根本原則,卻與中東自亞述、波斯帝國以來階級分化的趨勢背道而馳。早在薩珊王朝時期,統治者就把國家分成四個等級:國王、禮法學家、工商業者、農民。在古波斯的國家治理理念當中,只有形成了等級分明的種姓制度,一個國家或社會才能稱之為穩定與完善。

伊斯蘭模式,實際上就是阿拉伯與波斯兩種不同的政治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平等是必須要得到遵守的原則,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權威的缺失,權威來自于真主,在真主的權威下維持統治者與民眾(社會力量)之間實力的動態平衡,讓國家與社會實現“有節制”的發展。


伊斯法罕的三十三孔橋,象征薩法維帝業永祚

這也是中央地帶“中道”哲學的具體體現,中道哲學可以簡單地看做是“陰”“陽”兩極所組成的同心圓,與中國的陰陽相互轉化不同,伊斯蘭的陰陽是以真主為圓心實現和諧共存,但是又并非相互轉化的關系。因此伊斯蘭模式的本質就是“和諧共存”,實現各不相同的群體之間的“弱綜合”。

但是近代以來,由于西方的入侵以及民族主義的復興,伊斯蘭模式卻遭到有意無意的忽視或掩蓋,讓本該自成一系的“中東的智慧”成為了“冷門”“非主流”而被打入冷宮,甚至對伊斯蘭模式的研究也被歸入到“宗教研究”的范疇之中。

實際上,在伊斯蘭模式當中,信仰、族群的界定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穩定與秩序,同時維護社會的流動性。

從居魯士大帝的“人權宣言”——各個城邦與國家的信仰、制度在波斯帝國大一統的環境下得到尊重與認可;到先知的《麥地那憲章》——對于信仰絕無強迫(在阿拉伯語中,所謂信仰???一詞,并非指西方意義下的宗教,還包括主權、霸權的意思),因為正邪已經分明;再到穆罕默德二世的米勒特制度——在各個主權群體下按各自的制度與習俗實施治理。

伊斯蘭模式(或者說產生自中央地帶的治理模式)有著其自身的內生發展邏輯,并不是所謂“宗教政治”,研究伊斯蘭各學科的更不只是所謂“宗教學者”。他們書寫教義學、經注學著作時,可以認為他們是“宗教學者”,但是當他們書寫政治哲學著作的時候,就應該是“政治學家”了。


波斯烤肉

總而言之,伊斯蘭模式與宗教無關,而與中東或說中央地帶的具體環境有關,也是中東人民對良好秩序、公正統治的美好向往。埃及近代化歷程中的一個重要人物塔赫塔維在法國的時候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在法國,我看到了伊斯蘭而看不到穆斯林;在埃及,我看到了穆斯林而看不到伊斯蘭。”

在這句話中,伊斯蘭指的是伊斯蘭模式或者說中央地帶的治理模式,而穆斯林就是指遵循伊斯蘭法系、也即接受伊斯蘭主權的民眾。進一步講,伊斯蘭模式也并不是由先知所開啟,應該說是希臘、中東、印度各文明交相輝映、相互交融后所產生的結果,畢竟,從巴爾干到孟加拉,涵蓋了希臘、埃及、巴比倫、波斯、印度等諸多古文明的發祥地。

四、結語

伊朗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中東的局勢撲朔迷離,并不是短短的一個月就能夠感悟清楚的,也并不是一篇游記就可以講述清楚的。不過,雖然時間緊促,然而,自己能夠有機會和小伙伴們一起去感受波斯的神秘與秀麗,真的過得十分開心。如果要去評價伊朗的社會和伊朗的國民性,那么,在這里,我想引用哈菲茲的詩句來收束全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是一只夜鶯,被囚籠中,吾心壓抑

即便我聲音甜美,亦如百合一般,緘默不語

為什么波斯的空氣如此污濁,為什么人們紙醉金迷

我不要在這片土地上,扎下安家的帳篷

哈菲茲啊,你穿上了長袍,而你又要向誰化緣

長老啊,請讓我在這盛宴之中,接過你的長袍

主筆 \ 徐偉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