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陕北农民在黄土地种千亩水稻 40年从窑洞乔迁小洋楼

距離富縣縣城53公里的胡家坡村, 村中小河子川河蜿蜒流過, 豐富的水資源讓這里的土壤肥沃而有生機。 腳下的這片土地孕育了全村266戶1086人, 村民們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種植千畝水稻, 在干旱的陜北黃土高原創造了“綠色奇跡”。

胡家坡村是國家地理標識產品“直羅貢米”的原產地, 有著1400多年的歷史, 這里出產的大米顆粒小而圓潤、晶瑩透明。 隋唐年間, 曾作為貢品貢獻朝廷, 被列為宮廷御膳, 因而得名“直羅貢米”。 水資源豐富造就的大量水田一度是當地百姓的驕傲, 但在過去追求糧食產量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

這里出現了玉米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稻田面積持續萎縮的現象。

“1996年, 一場百年不遇的洪水摧毀了農田設施, 大部分村道損毀, 莊稼地被吞沒, 村民苦不堪言。 ”村支書趙玉亮回憶, 水稻開始退出歷史舞臺, 村民災后改種玉米, 每畝農田年收入僅600元, 胡家坡村戴上了“貧困村”的帽子。

去年, 趙玉亮等村干部號召村民恢復水稻種植, 一開始并沒人響應, “多年種玉米突然改水稻, 一旦銷路不好, 賣不上好價錢, 所有投入都要打水漂, 往后的日子可咋過呀?” 趙玉亮承諾種子免費送, 生產的水稻全收, 村民的擔憂算是消除了, 紛紛開始種水稻。

水稻經脫殼、分揀、包裝后, 每斤價格從3.5元可提高至5-10元, 每畝地純收入可達3500元, 這相當于過去5畝玉米的收入。

趙玉亮說, 去年有4戶貧困戶因種植水稻而脫貧, 看到這個好苗頭后, 今年又有11戶貧困戶主動恢復水稻種植。 現今全村種植水稻面積超1000畝, 這樣下去, 兩年內可實現整村脫貧。

種植大量水稻, 日子越過越好, 隔壁鄰居還蓋起了新房, 這回讓73歲的管生榮坐不住了。 去年, 管生榮也種了兩畝水稻, 收入遠超種玉米, 實實在在地嘗到了甜頭。 管生榮的家離村口不遠, 走路5分鐘。 院內4間平房中間立著一塊匾, 上面寫著:家和萬事興。 正值晌午, 女人們在灶房里忙碌, 兩個孩子在屋檐下做作業, 一家人過著普通平凡的小日子。 管生榮去年種植的水稻賣得不錯, 手里有些積蓄, 蓋了這4間平房, 年底一家5口人喬遷新居。

順著新房往后走是5間瓦房, 管生榮夫妻倆在這里生活了近40年, 養育了一個兒子, 如今兒子在縣城打工, 兒媳婦在家帶娃。 “全家人都指望這一畝三分地, 能吃飽穿暖就不錯了, 早些年壓根沒敢想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 ”

管生榮家最后面有3口窯洞, 距今有半個世紀光景, 由于常年累月經受風雨沖刷, 壓塌了一口窯, “這是老父親住過的房子, 父親去世后就再也沒人住過了, 如今這兩口廢棄的窯洞成了家里的倉庫。 ”   從3孔土窯到4間平房, 三代人生活的地方, 一院挨著一院, 都保留了下來。 從管生榮老房子走到新房不過40秒, 而他卻為此付出了整整40年。

胡家坡這座陜北小村, 無疑是時代巨變的縮影。 “直羅貢米”讓胡家坡村有了新的名字——塞上小江南,

而這一方水田也讓當地百姓的日子逐漸富足起來。 這兩天, 管生榮經常會去稻田里走走, 因為再過三個多月水稻就到成熟期了, 他盼著有個好收成。 “我們這代人窮怕了, 如今趕上好時代, 就要抓住眼前的機會, 努力讓家人過上好日子。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