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封神的节奏?歼轰7A一月内3度杀出国外备战,风头盖过歼16

備受外界矚目的中俄“東方-2018”戰略演習已于昨日開打, 中方參演兵力也已大致披露。 值得注意, 本次演習中中國出動的戰機仍為殲轟-7A“飛豹”戰機, 這已經是短短1個月內, 殲轟-7A三度現身俄羅斯參加軍事競賽(航空飛鏢-2018)和軍事演習(和平使命/東方-2018), 這個曝光度在中國空軍中無人能及, 哪怕是殲-20/16。

殲轟-7A的研制始于上世紀70年代, 它引進西方的設計規范使中國得以跳脫蘇聯風格的窠臼, 并取得英國的 “斯貝”渦扇發動機作為新戰機發動機, 成為中國首架自主研發的戰斗機種, 意義重大。 可飛機畢竟也服役了20多年,

在殲-20/16/10C等新一代戰機紛紛服役之時, 為何出國揚威的還是它呢?今天, 北國防務就來回顧一下殲轟-7A的發展。


殲轟-7A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我軍對地/海打擊的主力, 可攜帶幾乎所有國產攻擊武器

上世紀70年代以前, 解放軍的噴氣戰機主要來自蘇制戰機的交付與仿制, 其中主要又分成兩種族群:轟-5與轟-6的打擊火力與航程較大, 但缺乏穿透現代防空網的生存性;殲擊機與強五較為靈活, 速度較快, 但航程與載彈量卻不足。

因此, 當時的解放軍可說是國土防空為主, 威懾弱小國家為輔, 很難對現代防空系統進行攻勢作戰。 因此, 作為轟-5中型轟炸機的后繼方案, 殲轟-7A希望成為一種“攻守兼備”的殲擊轟炸機, 能在沒有護航的條件下,

對抗敵軍的攔截機以實現“自我護航”的機種。


殲轟-7A在“和平使命-2018”演習中使用阻力傘降落的畫面

然而, 西方航空界有這么一句話:“一架好的戰斗機可能修改為優秀的攻擊機, 一架優秀的攻擊機卻沒有可能變身為稱職的戰斗機”, 意思是說一架在設計時將機動性發揮到極致的戰斗機, 可以犧牲機動性為代價換取攻擊機所需的載重與燃油, 就能修改為一架還不錯的戰斗轟炸機, 但一架以攻擊機為目的設計的飛機, 是不可能通過修改而在日后變成戰斗機的。 殲轟-7A的情況就屬于后者, 其推重比與翼負荷都不算出色, 因此在服役后也漸漸沒有強調其空戰性能, 而是以專業打擊機種。


法國在參與歐洲的“狂風”計劃不成后,

想要自力完成重型可變翼戰轟機的研發, 但力有未逮, 從此只發展中輕型戰機

不過, “攻守兼備”并不是突穿防空網的唯一機會, 西方在上世紀60-70年代開始流行用貼地飛行方式躲避雷達探測, 甚至連高空攔截機都來不及追擊。 例如F-105與F-111雖然掛著戰斗機編號, 卻也是機動性拙劣的機種, 但靠著全天候低空飛行能力仍能鉆出一條生路。 而在上世紀70年代的低空打擊機種最重要的需求有三:

1, 起降距離要短, 減少對跑道長度的依賴;

2, 巡航距離要長, 延伸打擊范圍;

3, 低空飛行要又快又穩, 提升飛行安全性與武器準確度。

由于沒有一種傳統氣動構型能同時滿足這三大需求, 因此蘇聯與西方開始應用可變翼在不同飛行狀態中切換到最佳機翼角度。

然而, 可變翼的造價昂貴, 不是一般國家負擔得起, 例如法國也曾試圖發展過“幻影”G系列, 但最后的“幻影”F1仍回歸到傳統的后掠翼。 殲轟-7A也是類似, 只能采用中度后掠的主翼在不同需求間取得平衡, 而達不到優化的狀態。


英國發展加力版 “斯貝”發動機后自己沒有適合的戰機安裝, 只好裝到美制的F-4幽靈機上, 使其機動性大增

其實, 殲轟-7A在性能上最大的提升并不是因為其外型跳脫了蘇制飛機的窠臼, 而是其成為中國第一種采用加力渦扇發動機的軍機。 傳統渦噴發動機在高空高速的推力大, 帶動了飛機進入2馬赫時代, 但是在亞音速的耗油快, 推重比低, 則限制了噴射機可攜帶的燃油與巡航的距離。

渦扇發動機的涵道氣流在亞音速可以更有效地產生推力, 因此在一般高度較為省油, 開加力又有大量氧氣可以燃燒而增加推重比。 因此, 美國在上世紀70年代生產的F-111與F-14都使用了第一代的渦扇發動機TF30而大幅延長航程, 而蘇聯的蘇-24雖具有可變翼, 但受限于渦噴發動機使其打擊性能仍不如西方同類。 殲轟-7A采用的 “斯貝”發動機雖是英國的第一代加力渦扇發動機, 但在上世紀70年代還是相當先進的, 這也是其打擊航程與火力可以優于中國其他戰機的主因。


殲轟-7A可以掛載自制導彈與吊艙, 除了彌補蘇-27/30的不足外, 也可作為刺激俄銷售先進武器的籌碼

當然, 在中國引進配有渦扇發動機且機動性更強的蘇-27/30系列后, 殲轟-7A的發動機優勢也消失了,但它還是有最后一點優勢:“畢竟是自己造的”。因為國際軍火市場有個現象,為了打擊他國戰機工業,保護自家軍火體系,會將戰機跟導彈打成一包來銷售。也就是說,你買俄羅斯的戰機得用俄羅斯的彈。如果俄羅斯不賣,或者沒有適合的彈可以賣,俄國也不準你裝自己的武器。

眾所周知,近年來中國機載武器的研制實現大跨越,武器品類,尤其是對地打擊類武器遠超俄羅斯,性能也不差,但是這些武器并不能裝到蘇系戰機上。


殲-16雖然先進但仍需磨合,在此期間殲轟-7A仍有發揮的余地

因此,殲轟-7A優勢就在于它可成為自制武器的發射平臺,充分發揮火力優勢。雖然這優勢隨著機動性更強、真正攻守兼備的殲-15/16大量服役后會慢慢消逝,不過在服役的幾十年間它仍稱職地發揮了國產平臺的角色,讓解放軍機隊得以渡過世代更替的關卡。

殲轟-7A的發動機優勢也消失了,但它還是有最后一點優勢:“畢竟是自己造的”。因為國際軍火市場有個現象,為了打擊他國戰機工業,保護自家軍火體系,會將戰機跟導彈打成一包來銷售。也就是說,你買俄羅斯的戰機得用俄羅斯的彈。如果俄羅斯不賣,或者沒有適合的彈可以賣,俄國也不準你裝自己的武器。

眾所周知,近年來中國機載武器的研制實現大跨越,武器品類,尤其是對地打擊類武器遠超俄羅斯,性能也不差,但是這些武器并不能裝到蘇系戰機上。


殲-16雖然先進但仍需磨合,在此期間殲轟-7A仍有發揮的余地

因此,殲轟-7A優勢就在于它可成為自制武器的發射平臺,充分發揮火力優勢。雖然這優勢隨著機動性更強、真正攻守兼備的殲-15/16大量服役后會慢慢消逝,不過在服役的幾十年間它仍稱職地發揮了國產平臺的角色,讓解放軍機隊得以渡過世代更替的關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