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商洛大妈编猫碗 一天编一个只卖40元

9月9日, 在西安國展中心舉辦的第九屆中國西部文化產業博覽會上, 一位大媽在展位上靜靜地編織著手里的工藝品。 大媽叫江長蓮, 今年56歲, 是陜西商洛山陽縣人, 屬于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貓碗”的代表性傳承人。

“貓碗”是用龍須草編成的, 這一手工藝在商洛山陽、柞水和其它地方流傳了上千年。 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 過去由于貧窮, 加上大山阻隔、交通困難, 山里的窮困人家買不起也買不到瓷碗, 便采集龍須草編成草碗使用, 用龍須草編的碗比較小, 就像是給貓喂食用的, 沿襲下來就叫成了“貓碗”。

編織“貓碗”所使用的龍須草, 是商洛的三大寶(核桃、栗子、龍須草)之一。 龍須草的葉子是狹線形的, 呈金黃色, 有光澤, 易染色。 “少時青青老來黃, 七搓八扭結成雙;春打芒鞋走山路, 夏編涼席鋪軟床;秋織蓑衣遮風雨, 冬擰繩子套麝香;更喜女人手工巧, 精制草編銷近海。 ”這首在山陽縣廣為流傳的歌謠, 唱出了龍須草的用處。

看到江長蓮用龍須草編的盤子, 一位老人愛不釋手。 她告訴老人, 用龍須草編“貓碗”、編盤子, 要先取出若干龍須草, 由碗(盤)底開始繞圈盤起, 用針穿麻線固定, 編好后在碗(盤)的表面涂上土漆陰干, 碗(盤)就變硬了, 然后再抹上土漆和細土末或者制作豆腐用的那種石膏, 等干了后碗(盤)就可以使用。 現在為了美觀,

最后還要用砂紙打磨推光。

江長蓮一直生活在山陽縣漫川關的大山里, 自小就跟著大人學會了編“貓碗”, 鄰居今年已經94歲的一位老奶奶是她的“師傅”。 她說, 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提高, 使用“貓碗”的人家越來越少, 用龍須草編的“貓碗”和其它生活用品, 逐漸失去了使用價值, 已經演變成了一種民間工藝品。

筆者了解到, 江長蓮一天時間只能編一個“貓碗”, 編一個直徑不到十厘米的杯墊也需要半天時間, 而一只“貓碗”賣40元錢, 杯墊才賣10元錢。 她說, 由于市場需求有限, 靠編“貓碗”掙不了錢, 好在“貓碗”被列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不掙錢也要堅持做下去, 不想讓這門老手藝失傳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