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苏35航电非最先进却被驯化的好,好用程度或让解放军意外

不久前的“航空飛鏢”比賽上, 中國空軍的殲轟-7A“飛豹”在性能并不占優的情況下, 連續兩年擊敗蘇-34奪得對應組別冠軍。 應該說, 這個成績體現出了中國空軍的飛行員訓練和裝備技術水平。

不過這些比賽的細節中有些點還是值得回味的, 俄方飛行員比賽時開飛機的方式比較隨興、比較符合實戰條件;而我方飛行員則會一板一眼、動作非常精準。 脫開比賽本身, 應該說這是很符合中國的文化背景, 訓練要扎實、動作要精準。

不用說軍隊, 即便是在競技體育, 我們的基本功和動作精準很多都優勢明顯,

但有時會少了些“玩”的味道。 如果將這個問題延伸到蘇-35的引進, 蘇-35的作戰輔助系統還是有思路值得借鑒的。 今天, 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飛豹”獲勝無疑是實力的體現, 但中俄兩軍的風格也體現的十分明顯

第五代戰機在航電架構上的一大重點是信息融合, 能把全機信息融合在一起做復合處理。 佛系的說法就是“六根互用”, 增強彼此的功能、增加抗損能力, 除此之外也提供人工智能, 幫飛行員分析情勢、給予建議。

大部分的人看信息融合這件事, 著眼于計算機強不強、計算機用什么架構。 例如F-22、F-35用一臺中央計算機直接處理全機事務, 而蘇-35、蘇-57原型機則是仍有底層計算機與中央計算機之分, 只是底層計算機處理最基礎的模擬數字轉換以及基本功能,

中央系統負責復合處理。


蘇-35戰斗機

來說, F-22/35無疑是比較先進的, 蘇-57在2016年起采用新的計算機架構, 也是在向F-22/35的架構逼近。 殲-20的架構據說是直接上F-22/35的架構, 因此不少人認為蘇-35架構較落后已沒東西可學。

事實上, 信息融合與人工智能的好壞, 關鍵在軟件, 所謂的軟件不是膚淺的程序代碼, 而是“做事的方法”。 任何一個計算機軟件都一樣, 一定是先知道要做什么事情?要用什么方法做事情?然后用程序語言將這些方法寫成計算機懂的語言, 讓計算機去做。 所以“寫程序”等于只是在“人機翻譯”, 至于硬件的好壞則在于能不能順利地執行這些程序。 現在的計算機硬件的指令周期已經超過戰機用途很多,

所以程序通常是一定可以執行, 差別只在“效率”。


蘇-35座艙特寫, 它航電架構算不上最先進但也“夠用”

例如, 如果我有很先進的芯片, 芯片很小就有很高的處理速度, 然后又可以用較少的程序做一樣的運算, 那計算機就可以更輕巧。 反之如果我芯片差一點, 或是程序功力差一點要用多幾行程序才能做一樣的運算, 那我就要大一點或多一點的處理器、要多一點內存, 那做出來的計算機系統在功能一樣的前提下就會比較“笨重”。

但以現在的芯片與內存的性能來看, 一個模塊都是幾十或是上百克, 跟計算機系統內的電路板、電源、機殼等必要部件相比可以忽略。 例如蘇-35的Baget-53-31M系列計算機, 剛推出時的標準設計是用進口商用處理器,

頻率396MHz, 但為了保險, 也有只用自制的Elbrus處理器的型號, 當時自制芯片頻率約200~300MHz, 那為了達到一樣的速度, 就要多約50%的處理模塊, 但一個模塊不過重150~200克, 與18千克的總重相比可以忽略。


測試中的蘇-57航電系統, 其電子元器件可能會比F-22/35“笨重”, 但對于飛機全局影響有限

所以以現代計算機技術, 硬件上大家都可以達到第五代信息融合的需求。 但人工智能的重點是“工作方法”, 這是要人類去“教”計算機的, 而人類要如何教計算機?當然是要有經驗。 各種作戰輔助人工智能所依據的, 就是作戰經驗, 或是作戰研究。 例如有了豐富的信息系統, 可以知道哪里有敵機, 哪里有導彈, 誰對我有威脅等等, 這些是客觀事實, 都是可以用感測系統量測到的。

但是, 掌握這些客觀事實以后, 要怎么應對?這就要基于作戰研究或作戰經驗, 這已不是工程師或程序設計師自己憑空腦補就可以的。

而從航空飛鏢里面殲轟-7A的打法可以側面看出, 中俄國空軍在訓練上的風格有所差異。 相較之下, 俄羅斯這種偏“隨意”的風格設計出的作戰輔助系統也許會更貼合實戰, 蘇-35引進后這套系統也將是觀摩的重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