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乾隆皇帝:真正的有钱人是怎么花钱的?

【本文為騰訊獨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作者:東南海上一尾魚

最近有部電影叫《西虹市首富》, 講現代社會里一個手頭有十億花錢額度的人拼命花錢的故事。 如果覺得這個故事的主人公花錢的程度還不夠震撼, 我們來看看古代版的西虹市首富, 看看乾隆作為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富國的皇帝, 真正的超級有錢人是怎么花錢的。

01 優秀的富豪旅行時要如何撒錢

乾隆應當是中國歷史上旅行次數最多的皇帝之一, 堪稱皇帝中最優秀的旅行家。 他在位60年, 南巡6次, 巡幸五臺山5次, 到孔子故鄉曲阜告祭5次,

巡游天津2次, 多次去熱河避暑。 如果那時就有螞蜂窩APP或攜程網, 這兩家公司真的可以考慮找他做代言人。


宮廷畫師徐揚畫的《乾隆南巡圖》局部

皇帝出去玩, 天下百姓可看著呢。 要是太寒磣, 別人還以為我們天朝大國窮呢, 或者以為皇帝小氣呢!于是乾隆皇帝的南巡之路也是撒錢之路, 經常給大大小小的隨行人員賞賜, 給他們「加雞腿」。

以他第一次南巡為例, 實際上隨行人員已經有領各種工資和補貼了, 但乾隆覺得不夠, 拿兩淮鹽政收來的錢給官員和士兵「加雞腿」。

這次「加雞腿」活動辦得有多大呢?

隨從人員中, 官職在一品以下、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員可以拿半年俸銀。 除了這些大官, 四品官員每人也可以拿40兩銀子, 五品官員可以拿30兩,

七品以下官員及巡邏保衛皇帝安全的人可以拿15兩。 一般的太監可以拿4兩, 相當于拿一個七品文官一個月的基本工資。 各類匠人也有2兩的賞賜。

而隨行人員浩浩蕩蕩, 可想而知皇帝出手賞賜有多闊綽了, 一下子就獎勵不少人, 讓這些人多拿幾個月或一年半載的基本工資。

不僅是這次南巡, 之后的五次南巡, 以及對山東、五臺山和盛京等地的巡游都對隨從人員有不定期的獎賞。

乾隆六下江南大張旗鼓, 皇帝一巡游, 途中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大開銷就少不了, 大到修整道路、安排行宮、準備車馬行船、招募民工, 小到安排日常飲食、娛樂節目, 樣樣都得花大錢。


宮廷畫師徐揚畫的《乾隆南巡圖》局部

就說說乾隆第二次下江南的事兒吧,

皇帝和皇室乘坐的御船有五艘, 隨行人員乘坐的船大概有四百艘。 想象一下, 這么多船在江面巡游, 這樣的場面真真對得上浩浩蕩蕩這個詞了。

乾隆下江南后, 還在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仿造這些美景。 所以圓明園里有山寨版的江南四大名園, 承德避暑山莊有高仿版的寧波文津閣、鎮江金山寺、嘉興煙雨樓。 建造這些高仿版建筑供皇帝賞玩, 又要花費千百萬兩銀子。


現在的承德避暑山莊一景


清代冷枚所畫《避暑山莊圖》

該畫以寫實手法描繪康熙時期避暑山莊后苑部分和周圍群山景象, 畫作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可以這么說, 乾隆皇帝是幾千年來最會撒錢的旅行家之一, 其他帝王和凡夫俗子當甘拜下風。

02 皇帝荷包里的錢大部分給了軍隊

盡管十八世紀是公認的社會比較安定的時期, 但不代表在這一時期沒有戰爭和起義。 乾隆曾稱自己有十大戰功, 因此自封“十全老人”。 乾隆在位期間, 前后發動十次較大針對邊疆地區的軍事戰爭, 包括平定準葛爾達瓦齊之役、平定大小和卓木之役、征戰緬甸之役等。


宮廷畫師郎世寧畫的《乾隆大閱圖》描繪乾隆于1739年在京郊參加閱兵式的場景

這十次戰爭花費巨資軍費, 有的戰爭屬于必要之戰, 有助于維護領土完整和國家統一, 有的戰爭則屬于小題大做, 炫耀武力。 這其中以平定大小金川等四次戰役的軍費花費“性價比”最低。

有史料稱, 乾隆十二、三年用兵金川,

到乾隆十四年三月止, 所需軍費達775萬兩。 乾隆十九年出兵西陲, 到二十五年, 需要的銀子高達2310萬兩。 乾隆三十一年出兵緬甸, 到三十四年, 所需軍費高達910萬兩。 有統計稱, 乾隆統治時期, 各項戰爭總共花費達1億2000萬兩以上。


《平定伊犁受降圖》乾隆命人制作系列銅版畫反映他的戰功。 該圖是這個系列的一幅

從乾隆中后期開始, 又有幾次農民起義, 例如王倫起義、蘇四十三和田五起義、臺灣林爽文起義。 鎮壓這些起義也需要不少軍費。

戰爭和起義多, 軍費開支必然增加。 除了戰爭上的支出, 平時滿漢兩軍的開銷也挺大的。 從清朝初年開始, 清政府就對八旗軍優待恩養。 八旗的親兵、前鋒和護軍這樣的位階比較高的人員, 每人每月餉銀是4-5兩, 比一個七品官員的月基本工資還高一點。位階比較低的步軍,每人每月的餉銀也有1兩5錢。

乾隆統治時期,人口增長比較快。乾隆六年,總人口是一億四千萬,到了乾隆五十五年,總人口將近三個億,也就是說,不到五十年,當時中國總人口翻了一倍左右。滿漢兩軍的人口在這一時期也增長不少,以乾隆二十九年為例,這一年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加起來就有86萬人。皇帝得多少錢才能養活80多萬士兵啊,想想真是可怕。

接下來我們以具體數字感受下這種軍費支出有多龐大。以乾隆三十一年的財政支出為例,在這一年,滿漢兵餉約1700萬兩左右,占財政支出約近50%。此外,這一年給滿漢兩軍士兵的賞恤約30萬兩。而當時的財政收入,平均每年大概是3000萬兩左右。乾隆時期,軍費開支一直占據全國財政支出比較大的份額,有的年份,軍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甚至高達百分之八十。

03 當家不易,得給文武百官發夠工資

清代一品文官一年的基本工資是180兩,二品是155兩,三品是130兩,四品是105兩,五品是80兩,六品是60兩,七品是45兩,八品是40兩。


清代一品文官是穿仙鶴圖案的補服,仙鶴在吉祥鳥里地位僅次于鳳凰

清朝官員的基本工資比較低,只夠養家糊口,往往不夠應付官員一家龐大的開銷。地方官員還需要雇用師爺、幕僚、傭人等,替自己分擔工作量。不過這筆雇用的錢并不是由國家出,需要官員自己出,這樣官員的工資就更不夠用了。

怎么辦呢?雍正想了一個法子,搞“養廉銀”制度,希望用養廉銀高額補貼官員的工作和生活。養廉銀一般比基本工資多很多,為的就是以高薪支持官員的生活和工作,鼓勵官員養成廉潔習性。這和新加坡政府給公務員相當高的工資是類似的道理。

文官的養廉銀比正式的基本工資往往多出5倍-100倍不等,往往職務越高、需要處理的事物越繁多,養廉銀越多。

例如二品官員直隸布政使的基本工資是一年155兩,養廉銀是9000兩,是基本工資的58倍左右。云南布政使的基本工資和直隸一樣,不過養廉銀是8000兩,是基本工資的51倍左右,也不低。

直隸知縣基本工資是一年45兩,養廉銀是600-1200兩左右,是基本工資的13-26倍。而貴州的知縣基本年工資也是45兩,養廉銀是400-800兩,約是基本工資的9倍-18倍左右。


清代二品文官穿錦雞圖案的補服,上文提到的布政使就是二品官

除了文官,武官也有養廉銀,雖然發放的數額沒有文官那么大,但也算不少,養廉銀通常是基本工資的幾倍。例如領侍衛內大臣是一品武官,基本年工資是180兩,養廉銀是900兩,為基本工資的5倍。


清代一品武官穿的麒麟補服,麒麟有“仁獸”美譽,以此為一品武官官位的代表形象,象征其仁義之師

從中央到地方,各層次的文武官員人數眾多,所以每年發放的基本工資和養廉銀也占帝國財政體系的大宗。

到了乾隆中后期,如果官員做錯事,有可能被剝奪部分或全部養廉銀。有一種說法是,乾隆中后期,為應付少數民族地區的戰爭和農民起義,需要不少軍事費用,剝奪一些官員的養廉銀可以補充國庫支出留下的一些空漏。但剝奪養廉銀未必真的能對官員起到懲戒作用,還可能引起官員更多的貪念,引發官員更大的不滿,所以這一舉措在乾隆皇帝之后就被廢了。

04 運糧北上成本高

漕運就是將產糧區的糧食通過運河送到北京,供給北京皇室貴族和北邊軍政所需。在清代,承擔漕運責任的是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八省,前四個省處于運河沿線,后四個省處于長江沿線。

為了保證漕運糧食的快速和安全抵達,清政府設立了漕運總督,又在收漕糧的八省設立督糧道這樣的官員管理糧倉,還在運河兩岸設立衛所保護漕糧的安全運輸。可千萬別覺得漕運總督和督糧道是小官。漕運總督的官位可是一品或二品,督糧道則是正四品。清廷對運糧食這事真是重視。

清代前中期,漕糧每年的征收額大概是三百萬石到四百萬石左右,大概可以養活90-120萬人。為了保證漕糧的安全運輸,需要有一個龐大的體系來維持保護它。這其中包括要花大價錢疏通河道,要雇很多官員負責漕糧的征收和運輸,要養數萬名運送糧食的士兵和水手。征用和維修大量船只運輸漕糧,也需要支付數百萬兩銀子的運費。


清代畫作《通惠州河漕運圖》局部,描繪康熙年間通惠河漕運一景

當時,每年都需要運送漕糧到京城。每當漕運之時,漕道上可能有六七千艘船前后相連,浩浩蕩蕩。有日本學者研究清代大運河上漕運船只的數量,認為漕船數量占大運河航行船只數量的10%。

漕運水道漫長復雜,這其中以湖南與京城距離最遠,所可能經歷的運道險隘之處最多。有資料統計顯示,一艘湖南的漕船有資料統計顯示,一艘湖南的漕船如果要運送糧食到北京,沿途所遇到的險隘之處可能多達1300余處。假設這艘船需要航行半年才到北京,那么它一天可能會碰到6-7處險隘,真真不容易!所幸皇帝也能體諒漕運的難處,所以清廷規定,對于遇到險隘而人力所無法抵抗的漕船事故,就不追究什么失職者的責任了。

漕運本身就是一件高成本、高代價的事情,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是沒辦法,如果沒有漕運,京城里的皇帝、皇親貴族以及北邊軍隊可能就沒飯可以吃了。

光緒年間繪制的《全漕運道圖》描繪京杭大運河部分河段的地理景觀、堤壩、城鎮和村莊等。繪畫目的或許是為表現漕運的水運道路,所以相關的運河閘口標記得很清楚。該圖現藏于美國國會圖書館

除了漕運本身帶來的高成本消耗外,在運輸漕糧過程中往往弊端叢生,官員常常克扣官府給運量旗丁的費用,旗丁有時也會盜賣漕糧賺錢,然后往不足額的漕糧里摻雜石灰、陳米等等。還有不少官員和商人合作,往漕船里加塞私人貨物,帶到京城里賣。朝廷對漕船帶一點當地的土特產拿去京城賣,是允許的,但是不代表可以用漕船包攬和私販大量貨物。實際上,官員和商人加塞的尺度往往超過皇帝的許可范圍,因為借著漕船,既可以省運費又可以偷稅漏稅,這樣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可是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

漕運的弊端屢禁不止,難以查清。等漕糧運到京城,運輸過程中所付的費用總額往往高于實物價值幾倍。漕運的高成本也成了乾隆時期帝國財政支出的一個大項目。

不僅是乾隆時期的漕運成本高,清朝后期的漕運成本也一樣很高,漕運整個過程付出的成本遠遠高于糧食最后賣出去的價格。

這成本和最后賣出的價格相差有多大呢?我們從清末政治家馮桂芬對漕運的批評中可以略窺一二。馮桂芬認為嘉慶時期一位大學士對漕運成本的陳述和他所處的時代相去不遠。那位大學士說,嘉慶時期,每石糧食運往京城的費用高達18兩。18兩相當于一個八品文官半年的基本工資,但這樣的一石米在京城能賣出去的價格是1兩銀子。

總而言之,乾隆年間,國庫收入平均每年大概是三千萬兩銀子。邊疆“維穩”所需的戰爭費用、軍隊日常開支就已經掏了每年國庫收入的大半。要維護帝國日常的順利運轉,乾隆也需要給各類“公務員”發工資和高額福利,這類支出大概占了帝國財政支出近20%。

此外,還得留一些錢維持龐大帝國各地的公共工程建設,例如防洪工程建設和河道疏浚等等。幫助皇帝把控地方動態的文書傳遞依賴密集的驛站和驛道,所以這部分的維系也花了乾隆不少銀子。關系王朝命運的科舉和各類學校教育同樣需要不少經費。

另外,還得再留一部分錢給犒勞自己和宗室貴族,炫耀自己和宣示帝國強大,例如出宮巡游、舉辦千人以上的全國壽星大宴會、建造賞心悅目的“小別墅”讓自己放松心情。

乾隆皇帝的錢就是這么花出去的。說實在的,乾隆時代的財政收入,與清代其他皇帝統治時期相比并不少,但同時,整個帝國財政的龐大開支也讓皇帝的白銀嘩嘩直流。盛世白銀的大進大出中,其實潛伏、隱藏了不少帝國后來衰敗的危機。

主要參考文獻:

[1]趙麗云.《乾隆巡游研究》.曲阜:曲阜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2]張振國.《清代文官選任制度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3]彭澤益.《清代財政管理體制與收支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0年第2期.

[4]吳琦.《清代漕運行程中重大問題:漕限、江程、土宜》.《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5]李俊麗.《清代旗丁對漕糧的盜賣與摻雜》.《古代文明》.2014年第3期.

[6]高元杰.《20世紀80年代以來漕運史研究綜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5年第1期.

比一個七品官員的月基本工資還高一點。位階比較低的步軍,每人每月的餉銀也有1兩5錢。

乾隆統治時期,人口增長比較快。乾隆六年,總人口是一億四千萬,到了乾隆五十五年,總人口將近三個億,也就是說,不到五十年,當時中國總人口翻了一倍左右。滿漢兩軍的人口在這一時期也增長不少,以乾隆二十九年為例,這一年的八旗兵和綠營兵加起來就有86萬人。皇帝得多少錢才能養活80多萬士兵啊,想想真是可怕。

接下來我們以具體數字感受下這種軍費支出有多龐大。以乾隆三十一年的財政支出為例,在這一年,滿漢兵餉約1700萬兩左右,占財政支出約近50%。此外,這一年給滿漢兩軍士兵的賞恤約30萬兩。而當時的財政收入,平均每年大概是3000萬兩左右。乾隆時期,軍費開支一直占據全國財政支出比較大的份額,有的年份,軍費支出占財政支出甚至高達百分之八十。

03 當家不易,得給文武百官發夠工資

清代一品文官一年的基本工資是180兩,二品是155兩,三品是130兩,四品是105兩,五品是80兩,六品是60兩,七品是45兩,八品是40兩。


清代一品文官是穿仙鶴圖案的補服,仙鶴在吉祥鳥里地位僅次于鳳凰

清朝官員的基本工資比較低,只夠養家糊口,往往不夠應付官員一家龐大的開銷。地方官員還需要雇用師爺、幕僚、傭人等,替自己分擔工作量。不過這筆雇用的錢并不是由國家出,需要官員自己出,這樣官員的工資就更不夠用了。

怎么辦呢?雍正想了一個法子,搞“養廉銀”制度,希望用養廉銀高額補貼官員的工作和生活。養廉銀一般比基本工資多很多,為的就是以高薪支持官員的生活和工作,鼓勵官員養成廉潔習性。這和新加坡政府給公務員相當高的工資是類似的道理。

文官的養廉銀比正式的基本工資往往多出5倍-100倍不等,往往職務越高、需要處理的事物越繁多,養廉銀越多。

例如二品官員直隸布政使的基本工資是一年155兩,養廉銀是9000兩,是基本工資的58倍左右。云南布政使的基本工資和直隸一樣,不過養廉銀是8000兩,是基本工資的51倍左右,也不低。

直隸知縣基本工資是一年45兩,養廉銀是600-1200兩左右,是基本工資的13-26倍。而貴州的知縣基本年工資也是45兩,養廉銀是400-800兩,約是基本工資的9倍-18倍左右。


清代二品文官穿錦雞圖案的補服,上文提到的布政使就是二品官

除了文官,武官也有養廉銀,雖然發放的數額沒有文官那么大,但也算不少,養廉銀通常是基本工資的幾倍。例如領侍衛內大臣是一品武官,基本年工資是180兩,養廉銀是900兩,為基本工資的5倍。


清代一品武官穿的麒麟補服,麒麟有“仁獸”美譽,以此為一品武官官位的代表形象,象征其仁義之師

從中央到地方,各層次的文武官員人數眾多,所以每年發放的基本工資和養廉銀也占帝國財政體系的大宗。

到了乾隆中后期,如果官員做錯事,有可能被剝奪部分或全部養廉銀。有一種說法是,乾隆中后期,為應付少數民族地區的戰爭和農民起義,需要不少軍事費用,剝奪一些官員的養廉銀可以補充國庫支出留下的一些空漏。但剝奪養廉銀未必真的能對官員起到懲戒作用,還可能引起官員更多的貪念,引發官員更大的不滿,所以這一舉措在乾隆皇帝之后就被廢了。

04 運糧北上成本高

漕運就是將產糧區的糧食通過運河送到北京,供給北京皇室貴族和北邊軍政所需。在清代,承擔漕運責任的是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和湖南八省,前四個省處于運河沿線,后四個省處于長江沿線。

為了保證漕運糧食的快速和安全抵達,清政府設立了漕運總督,又在收漕糧的八省設立督糧道這樣的官員管理糧倉,還在運河兩岸設立衛所保護漕糧的安全運輸。可千萬別覺得漕運總督和督糧道是小官。漕運總督的官位可是一品或二品,督糧道則是正四品。清廷對運糧食這事真是重視。

清代前中期,漕糧每年的征收額大概是三百萬石到四百萬石左右,大概可以養活90-120萬人。為了保證漕糧的安全運輸,需要有一個龐大的體系來維持保護它。這其中包括要花大價錢疏通河道,要雇很多官員負責漕糧的征收和運輸,要養數萬名運送糧食的士兵和水手。征用和維修大量船只運輸漕糧,也需要支付數百萬兩銀子的運費。


清代畫作《通惠州河漕運圖》局部,描繪康熙年間通惠河漕運一景

當時,每年都需要運送漕糧到京城。每當漕運之時,漕道上可能有六七千艘船前后相連,浩浩蕩蕩。有日本學者研究清代大運河上漕運船只的數量,認為漕船數量占大運河航行船只數量的10%。

漕運水道漫長復雜,這其中以湖南與京城距離最遠,所可能經歷的運道險隘之處最多。有資料統計顯示,一艘湖南的漕船有資料統計顯示,一艘湖南的漕船如果要運送糧食到北京,沿途所遇到的險隘之處可能多達1300余處。假設這艘船需要航行半年才到北京,那么它一天可能會碰到6-7處險隘,真真不容易!所幸皇帝也能體諒漕運的難處,所以清廷規定,對于遇到險隘而人力所無法抵抗的漕船事故,就不追究什么失職者的責任了。

漕運本身就是一件高成本、高代價的事情,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是沒辦法,如果沒有漕運,京城里的皇帝、皇親貴族以及北邊軍隊可能就沒飯可以吃了。

光緒年間繪制的《全漕運道圖》描繪京杭大運河部分河段的地理景觀、堤壩、城鎮和村莊等。繪畫目的或許是為表現漕運的水運道路,所以相關的運河閘口標記得很清楚。該圖現藏于美國國會圖書館

除了漕運本身帶來的高成本消耗外,在運輸漕糧過程中往往弊端叢生,官員常常克扣官府給運量旗丁的費用,旗丁有時也會盜賣漕糧賺錢,然后往不足額的漕糧里摻雜石灰、陳米等等。還有不少官員和商人合作,往漕船里加塞私人貨物,帶到京城里賣。朝廷對漕船帶一點當地的土特產拿去京城賣,是允許的,但是不代表可以用漕船包攬和私販大量貨物。實際上,官員和商人加塞的尺度往往超過皇帝的許可范圍,因為借著漕船,既可以省運費又可以偷稅漏稅,這樣的事情在他們看來可是天上掉下來的大餡餅。

漕運的弊端屢禁不止,難以查清。等漕糧運到京城,運輸過程中所付的費用總額往往高于實物價值幾倍。漕運的高成本也成了乾隆時期帝國財政支出的一個大項目。

不僅是乾隆時期的漕運成本高,清朝后期的漕運成本也一樣很高,漕運整個過程付出的成本遠遠高于糧食最后賣出去的價格。

這成本和最后賣出的價格相差有多大呢?我們從清末政治家馮桂芬對漕運的批評中可以略窺一二。馮桂芬認為嘉慶時期一位大學士對漕運成本的陳述和他所處的時代相去不遠。那位大學士說,嘉慶時期,每石糧食運往京城的費用高達18兩。18兩相當于一個八品文官半年的基本工資,但這樣的一石米在京城能賣出去的價格是1兩銀子。

總而言之,乾隆年間,國庫收入平均每年大概是三千萬兩銀子。邊疆“維穩”所需的戰爭費用、軍隊日常開支就已經掏了每年國庫收入的大半。要維護帝國日常的順利運轉,乾隆也需要給各類“公務員”發工資和高額福利,這類支出大概占了帝國財政支出近20%。

此外,還得留一些錢維持龐大帝國各地的公共工程建設,例如防洪工程建設和河道疏浚等等。幫助皇帝把控地方動態的文書傳遞依賴密集的驛站和驛道,所以這部分的維系也花了乾隆不少銀子。關系王朝命運的科舉和各類學校教育同樣需要不少經費。

另外,還得再留一部分錢給犒勞自己和宗室貴族,炫耀自己和宣示帝國強大,例如出宮巡游、舉辦千人以上的全國壽星大宴會、建造賞心悅目的“小別墅”讓自己放松心情。

乾隆皇帝的錢就是這么花出去的。說實在的,乾隆時代的財政收入,與清代其他皇帝統治時期相比并不少,但同時,整個帝國財政的龐大開支也讓皇帝的白銀嘩嘩直流。盛世白銀的大進大出中,其實潛伏、隱藏了不少帝國后來衰敗的危機。

主要參考文獻:

[1]趙麗云.《乾隆巡游研究》.曲阜:曲阜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2]張振國.《清代文官選任制度研究》.天津: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10年.

[3]彭澤益.《清代財政管理體制與收支結構》.《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0年第2期.

[4]吳琦.《清代漕運行程中重大問題:漕限、江程、土宜》.《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5期.

[5]李俊麗.《清代旗丁對漕糧的盜賣與摻雜》.《古代文明》.2014年第3期.

[6]高元杰.《20世紀80年代以來漕運史研究綜述》.《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5年第1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