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给明清政治带来了哪些危害?

文/陳德方

在中國歷史上,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關鍵的一年。 在這一年, 宰相胡惟庸倒臺, 朱元璋取消了中書省, 從此不再設宰相。 皇權兼相權, 成了朱元璋之后中國政治的一大特點。 朱元璋的這個改革到底有沒有道理, 對后世形成了什么影響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要弄清楚, 漢唐以來的宰相制度到底有多重要。 根據錢穆先生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的觀點, 漢代的宰相制度是領袖制, 唐宋的宰相制度是委員制。 明代以后, 宰相制度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在漢代, 以宰相統領百官, 向皇帝負責。 宰相是典型的百官之首,

享有絕對的行政權。 皇帝與宰相之間的密切配合, 決定了國家治理的好壞。 如果遇到強勢的皇帝, 宰相的權力就會受到削弱, 這樣的話, 宰相就無法成為左右行政的大員。

不過, 在多數情況下, 宰相可以發揮行政一把手的作用。 皇權與相權在合作與競爭中, 多數時間可以良性共存。 用宰相統領百官, 基本上是讓專業人士干專業的事, 并給予最高的認可。 這種制度相對良性, 限制了君權的過于膨脹, 同時有利于社會治理。

皇權與相權畢竟是存在沖突的, 因此到了東漢時期, 就有了削弱相權的一些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尚書臺地位的提升。 尚書令統領皇帝的內廷秘書班底, 最終成為決策權最大的機構。

丞相成了榮譽性的職務, 被擱置了很多年。

劉備建立蜀漢之后, 諸葛亮是丞相, 但是沒有開丞相府, 權力在劉備以及尚書臺的手里。 劉備死后, 丞相開府, 所有的權力才全部歸到諸葛亮手里。 劉禪時代的丞相是典型的領袖制, 給蜀漢帶來了長時間的繁榮與穩定。

盡管唐宋時期也有宰相, 但是宰相的權力分到了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手里, 宰相也從一位領袖, 變成了一群委員。 真正的最高權力, 掌控在政事堂委員的手里, 可以是六七個人, 也可能是十幾個人。 不過, 宰相的委員會依然掌控著最高的行政權。

到元代的時候, 行政權力相對更加集中, 原來的三省委員制, 合并到了中書省, 不再設尚書省、門下省, 中書省的權力高度集中,

類似于漢代的宰相府。 中書省的一把手叫中書令, 也叫司統率百官或者叫總理政務, 一般由太子兼任。 中書令下設左右丞相。

中書令、左右丞相、左右丞、參知政事等, 共同組成宰相班底, 管理六部。 這個制度權力相對集中, 有點回到了漢代的宰相制度。 明代初年, 朱元璋的制度基本上是延續了元代的制度, 以中書省的宰相統領六部。 從皇帝到宰相再到六部的模式, 明顯給了宰相專權的機會。

朱元璋廢除宰相, 以皇帝統領六部, 增加了皇權, 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不過, 隨著帝國事情越來越多, 皇帝不可能什么事情都過問, 于是就形成了“內閣”為班底的秘書機制, 替皇帝處理政務。 內閣最終架空了皇權, 形成了新的專制機制。

為了限制內閣的權力, 皇帝不得不提升內廷太監的權力, 最終導致了宦官專政的不良局面。 明代的內閣制到了清代被沿襲了下來, 皇帝更加肆無忌憚地將權力攬入了自己的手里。 在內閣的基礎上, 形成了南書房、軍機處等秘書機制, 最終徹底將文官制度破壞掉了。

如果朱元璋早期, 沿用唐宋的三省制度, 以三省長官為宰相, 也不至于會發生胡惟庸專權的事情。 因為胡惟庸專權而廢掉宰相, 又是典型的因噎廢食的行為。 朱元璋的這個改革, 最終把君主權力推向頂峰, 嚴重破壞了中國的文官體制, 也導致了專制越陷越深。

參考文獻

1.《明史》;

2.《大明會典》;

3.《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4.《萬歷十五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