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寵物»正文

31岁男子从移民搬迁户到枸杞种植“大王” 年入千万带领全村人走上致富路

31歲的常文杰, 是甘肅省瓜州縣沙河回族鄉沙河村農民, 也是當地赫赫有名的致富帶頭人。 常文杰初中畢業后去外地一邊打工, 一邊學習旱地枸杞種植加工技術, 回鄉后, 他依靠黨的富民政策, 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得天獨厚的優勢, 憑借勇氣、勤勞、拼搏、誠信, 在當地枸杞產業深加工中闖出了一條富民利家的致富之路, 就2017年一年, 常文杰成立的合作社對外銷售枸杞300噸, 毛收入1160多萬, 帶領全村村民走上致富路。

2001年, 常文杰隨移民搬遷“大軍”從甘肅甘南州臨潭縣搬遷到河西走廊的瓜州縣, 當時剛到這里,

沒有路沒有樹, 一腳踩到土里半截腿都找不見了, 他當時哭著要回家不住這里, 被父親訓斥拒絕, 他只能安心在這里了。 2003年, 年僅16歲的常文杰, 懷著對知識的渴望需求, 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考上高中。 就在高中第二個學期將要開學時, 他決定輟學回家務農。

是什么原因導致常文杰輟學回家?他上高中的第一年過年包餃子時, 媽媽把家里僅有的一點白面從面袋子里倒出來, 還把口袋翻過來掃了好久, 當餃子包好端上炕時, 父母不吃只看著他和妹妹兩個人狼吞虎咽的吃, 而爸爸媽媽卻沒有動一下筷子, 看到此時。 他再也沒心吃下去了。

心如刀絞的他抬頭看見父母額頭上深深刻著的皺紋時, 他內心酸痛體味到了父母的艱辛不易。

作為家里長子的他, 他意識到自己現在有義務幫助爸爸媽媽分擔家庭的重擔, 于是, 他才決定輟學回家務農, 用自己年少的力量為父母分擔起生活的重擔!

這份責任感, 讓年少的他多了一種動力和思考。 在務農期間, 什么家里家外的活他都搶先干, 且一邊干一邊學, 一邊學一邊實踐。 別看他年紀小, 可他總有一股不服輸的勁頭, 干什么都要搶個頭, 并且干完還總結了許多實踐經驗。

2005年, 剛滿18歲的常文杰進城打工, 在打工期間, 別看他年紀很小, 可處理事情, 在常人眼里卻顯得很成熟和精練。 干活時, 他總是把重活臟活讓自己干, 好事總是想著別人, 弱化自己, 對待任何人都是以誠相待, 他說:誰家有困難,

他就伸手幫助誰。

人的真誠友情是相互的, 如果有難的是自己, 沒人來幫, 自己想想會是什么滋味。 ”常文杰憑著自己的吃苦精神和真誠為人, 很快在工友中贏得了信任和愛戴。 他的真誠結交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 閑暇時候大家一起和他交流各自家鄉的變化和農作物種植技術, 這對他后來發展種植枸杞業有很大的幫助。

在打工期間, 他人緣好腦子活、解決問題有創新意識, 被大家親切的成為“常司令”。 雖然他工作積極, 努力向上, 但由于家里底子薄, 他家生活過得還是依然清貧, 一年到頭要為一家人的生計忙碌不停。 常文杰16歲輟學務農, 18歲外出打工的豐富經歷, 磨練出了他的勇氣、才干、膽識, 為他日后的大發展積淀了寶貴的財富。

2007年前后, 酒泉市瓜州縣逐步開始引進枸杞種植, 但大多數農戶由于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都不敢大面積種植, 一次偶然的機會, 常文杰從一個寧夏打工回來的工友那里聽到, 寧夏當地的農民多數都在種植枸杞, 收入很豐厚, 不用出去打工就可在家門口實現致富的夢想。

這一好消息給了常文杰一個很好的啟發, 他想自己家里有地, 瓜州與寧夏的氣候相似, 如果把寧夏的枸杞引種到自家田里豈不是也是致富嗎?想到這里, 常文杰興奮得幾夜沒有睡著, 他把自己種枸杞的想法告訴家人, 父母親以他沒有這方面的資金、技術為由, 反對他的想法, 常文杰可不管那么多了, 心想都是莊稼人做的事情, 別人能干成的事我也能做成?

寧夏枸杞聞名中外, 果實是上等滋補營養藥材, 新發的嫩芽還被酒店烹制高檔名菜, 而且枸杞種植技術并不是很難掌握。 常文杰隨后到鄉政府農業服務中心了解枸杞的種植前景, 工作人員告訴他枸杞種植在整個甘肅來說規模很小但需求量很大, 聽到這些常文杰動心了, 心想我一定要在瓜州種植枸杞, 把枸杞做成當地的產業, 致富自己帶動村民。

在酒泉市瓜州縣, 枸杞種植在當地依然是空白, 于是常文杰做了人生最重大的一個抉擇, 回沙河村種植枸杞!常文杰為了熟識枸杞種植的全部過程和技術, 他一邊通過書本學習枸杞種植技術一邊請教農業技術人員, 忙得不亦樂乎, 每天晚上學習到深夜, 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學習,直到弄懂弄明白才去睡覺。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常文杰種植枸杞的時間早,加上引進的枸杞苗品質好,產量高,,他家種植的6 畝枸杞,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勞作下喜獲豐收,畝產近100多 公斤,當年凈賺15000余元。雖然初次嘗到了枸杞種植的甜頭,但常文杰覺得比起寧夏種植戶的收益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與此同時,常文杰感覺到光種植枸杞干果品種還不夠,還要發展枸杞產業,常文杰通過信貸又投資100 萬元,成立了枸杞烘干廠。采取“合作社+烘干廠+農戶”的合作方式,建立枸杞的種植、加工、購買,銷售、運輸、貯藏為一體的一條龍服務模式。建立了6000平方米的烘干房廠房、枸杞烘干房1 座,還引進枸杞色選、分級、貯藏、包裝設備1 套,給村民隨時加工枸杞提供了保障。

機遇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對于未來發展,常文杰有著自己的的期待和希望,希望枸杞的種植規模逐步擴大,帶領村民種植枸杞成立合作社,逐步把沙河村打造成一個規模大、品種齊全的枸杞苗木培育種植基地,然后成立自己的深加工廠,把枸杞做成附加值更高的藥材、飲料、食品。從而開辟一條全新的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路子,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帶動農民發展林木培育,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常文杰多年的經歷讓他開拓了視野、豐富了人生閱歷,尋找到了種植枸杞的巨大商機,他骨子里的不安分和開拓的精神成為他創業的新動力。當然這一路走來對他來說也有很多的心酸和坎坷,在他的創業經歷也得到家鄉人和政府對他極大的幫助和支持,正是這種濃濃的故鄉情成為他事業蒸蒸日上的源泉。

“今天的選擇,決定明天的成功,在市場蓬勃發展的今天,商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只要敢想敢干,有思路、有闖勁,種植枸杞同樣也能成就我致富的夢想”。常文杰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常文杰說:以前在甘南臨潭縣時,一年的收入就是幾千元。而他2017年種植的73畝枸杞給家里收入就18萬。

常文杰致富不忘鄉親們,他成立了統一采購,統一銷售的合作社,現有103戶村民加入,2017合作社銷售300噸枸杞,毛收入1160多萬。村民在保證自己應有收入的同時,還可以參與分紅。

常文杰通過種植枸杞嘗到了甜頭,他說他繼續將枸杞的種植加工產業做大做強,讓全村所有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共同發展,共同致富,他打算好好培養兒子長大去學習農業知識,繼承瓜州的枸杞種植產業,讓后繼有人。(任世琛 報道攝影,史曉英 編審)。版權作品,請勿轉載,更多精彩故事,請關注“任圖世行”公眾號(rtsx66),歡迎留言,侵權必究!

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學習,直到弄懂弄明白才去睡覺。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常文杰種植枸杞的時間早,加上引進的枸杞苗品質好,產量高,,他家種植的6 畝枸杞,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勞作下喜獲豐收,畝產近100多 公斤,當年凈賺15000余元。雖然初次嘗到了枸杞種植的甜頭,但常文杰覺得比起寧夏種植戶的收益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與此同時,常文杰感覺到光種植枸杞干果品種還不夠,還要發展枸杞產業,常文杰通過信貸又投資100 萬元,成立了枸杞烘干廠。采取“合作社+烘干廠+農戶”的合作方式,建立枸杞的種植、加工、購買,銷售、運輸、貯藏為一體的一條龍服務模式。建立了6000平方米的烘干房廠房、枸杞烘干房1 座,還引進枸杞色選、分級、貯藏、包裝設備1 套,給村民隨時加工枸杞提供了保障。

機遇往往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對于未來發展,常文杰有著自己的的期待和希望,希望枸杞的種植規模逐步擴大,帶領村民種植枸杞成立合作社,逐步把沙河村打造成一個規模大、品種齊全的枸杞苗木培育種植基地,然后成立自己的深加工廠,把枸杞做成附加值更高的藥材、飲料、食品。從而開辟一條全新的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路子,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帶動農民發展林木培育,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常文杰多年的經歷讓他開拓了視野、豐富了人生閱歷,尋找到了種植枸杞的巨大商機,他骨子里的不安分和開拓的精神成為他創業的新動力。當然這一路走來對他來說也有很多的心酸和坎坷,在他的創業經歷也得到家鄉人和政府對他極大的幫助和支持,正是這種濃濃的故鄉情成為他事業蒸蒸日上的源泉。

“今天的選擇,決定明天的成功,在市場蓬勃發展的今天,商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只要敢想敢干,有思路、有闖勁,種植枸杞同樣也能成就我致富的夢想”。常文杰說。

功夫不負有心人。常文杰說:以前在甘南臨潭縣時,一年的收入就是幾千元。而他2017年種植的73畝枸杞給家里收入就18萬。

常文杰致富不忘鄉親們,他成立了統一采購,統一銷售的合作社,現有103戶村民加入,2017合作社銷售300噸枸杞,毛收入1160多萬。村民在保證自己應有收入的同時,還可以參與分紅。

常文杰通過種植枸杞嘗到了甜頭,他說他繼續將枸杞的種植加工產業做大做強,讓全村所有的村民加入合作社,共同發展,共同致富,他打算好好培養兒子長大去學習農業知識,繼承瓜州的枸杞種植產業,讓后繼有人。(任世琛 報道攝影,史曉英 編審)。版權作品,請勿轉載,更多精彩故事,請關注“任圖世行”公眾號(rtsx66),歡迎留言,侵權必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