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充满敌意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充滿敵意

CASE|長大後,他變成了自己曾經憎恨的父親

肖恩給兒子打了十多通電話,沒有人接。 肖恩憤怒地將手機砸在地上,對妻子吼道:“看看你把孩子慣成什麼樣子了!”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他突然愣住了。 這句話太熟悉了,這種語氣太熟悉了,這個聲調太熟悉了,這正是他父親曾說過的話!

肖恩以為自己一輩子都不會像父親,他曾經很恨這個男人,可他居然說出了和他一樣的話。 這一刻,他的思緒似乎從自己的身體離開,他聽見妻子強烈的反駁,但聲音傳到他耳朵裡,像隔了一層厚厚的玻璃,他感覺自己好像突然站到了遠處,看到一個憤怒的男人坐在餐桌旁,一個沮喪的女人沉默地收拾著殘羹冷炙。

這一幕,多像20多年前自己和父親發生衝突時的畫面。

肖恩記得,那時他躲在房間裡,感到巨大的恐懼,恐懼又激起他強烈的敵意。 “我不怕你!你想打我就來吧!我和你拼了!”但父親最終沒有動手。 為什麼沒有動手?是否因為那時父親已經開始感到沮喪、失控、無奈,對他心灰意冷……

肖恩和父親的關係一直很差,直到父親重病去世前,他們的關係都很疏遠。 兩年前,他和母親聊天說起父親,他對父親充滿了埋怨和責怪,他感覺在父親眼中自己就是一個失敗的“作品”,覺得父親很早就放棄了這個兒子,將愛給了別的孩子。

肖恩的父親是一個軍人,一直到肖恩10歲的時候才退伍回家。 之前兩人每年在一起的時間不超過兩個月。 相處的記憶並不溫馨,肖恩感覺父親總是把他當成自己的部下,呼來喝去,要求嚴厲,一旦肖恩不聽話,就會換來一頓呵斥甚至暴打。 父親退伍後,兩人的關係更加惡劣。 為了反駁父親總說他“缺少男子漢氣概”,肖恩嘗試過所有看上去“更像男人”的事情—打架、文身、吸煙、練拳……

然而,這一切並沒有讓父親看得起他,相反對他越來越失望。 後來父母又有了別的孩子,父親漸漸將注意力從肖恩身上轉移開。 肖恩感覺父親對他的管教越來越鬆懈,不再過問他晚上去了哪裡,和誰在一起,也不再限制他的自由。

肖恩應該感到輕鬆,不是嗎?可是肖恩卻感到失落。 他開始表現得更加反叛,做出一些更惡劣的事情。 一開始他成功地吸引了父親的注意,但是漸漸地,父親開始疲倦,甚至厭倦處理他製造的各種麻煩。 父親不再打罵他,只是偶爾嘲諷他,大部分時間都對他很冷漠。

“他不是放棄你,他是害怕你。 ”母親對肖恩說,“你那時就像個隨時會爆炸的炸彈,總是對我們怒氣衝衝。 你爸爸這輩子從來沒有感覺過自己在誰面前這麼虛弱無力,你是唯一一個。 他說你是他身上的一個漏洞,總讓他洩氣,他不知道怎麼修補。 ”

多年以後,肖恩明白了父親當時的感受,因為他也成了一個青春期叛逆男孩的父親—他愛自己的兒子,但有時也討厭他無理的態度;他想靠近兒子,卻因為他的態度而不敢靠近。

也許,因為愛得不到回應,才會用惡劣的言語和態度去表達受傷的感受吧?父親當年是否也是這樣?

可肖恩不希望兒子像他當年憎恨父親一樣憎恨自己,但他不知道怎樣和這個充滿敵意的小夥子相處。

·為什麼有些孩子會對父母充滿敵意

父母總是很難與充滿敵意的孩子相處。 面對孩子挑釁的態度,父母最初可能會對他們進行懲罰、打罵、威脅,如果這些做法都沒效果,父母會漸漸開始放棄或者屈服。 如果親子關係發展到這一步,常常會聽到父母說:“我簡直不敢和他講話,我還沒說幾句,他就沖進房間把門關上了。 ”“我只是好心提醒他,他就開始發火。 ”

由於大腦情緒系統在青春期階段的活躍度超越了人生其他階段,青春期的孩子會對身邊給他設置規則的成年人有一種“預設敵意”。

即便成年人的行為和言語本無惡意,青春期的孩子也會錯誤地解讀自己獲得的資訊。

這些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中存在著一種“思維錯誤”,即相信自己在任何情景中都是受害者。 如果孩子認為自己是受害者,他們會將“傷害”自己的人看成敵人。 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是父母的受害者,那麼父母就是敵人;如果他們覺得自己是學校的受害者,老師就是敵人。 一個充滿敵意的孩子會認為父母是敵人,老師針對他,上學是件很傻的事情。 他們覺得除了玩在一起的同伴,沒人能理解他們。 某些孩子還會將想法升級,變成“我恨你,我就要和你對著幹”。

·父親應該做“慈父”還是“嚴父”

父母最應該注意的,是避免孩子對他們形成敵意。孩子對父母的敵意是長期不良親子互動的結果。

英國劍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父親對青春期的孩子使用語言暴力,比母親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的影響嚴重得多。如果一個家庭中父親扮演著嚴父的角色,時常責駡、懲罰孩子,孩子在青春期就可能和家庭成員更疏遠。但是相反,如果母親在家裡扮演嚴母的角色,孩子卻不一定會這樣表現。

傳統家庭中,父親通常扮演規則的維護者,如果孩子表現不好,母親可能不會直接懲罰孩子,會說:“等你爸回來收拾你。”如果父親時常對孩子表現出敵意,拒絕孩子的需求,對孩子進行粗暴管教,青春期的孩子對家人可能會表現更糟。如果家庭中只有母親對孩子表現溫和,這種效果就會被父親的粗暴、冷酷表現破壞掉。面對“嚴父”,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充滿敵意,有些孩子是充滿恐懼或者無法和父親產生親近感,所以父親溫和對待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重要,有時甚至比母親溫和對待孩子還要重要。

溫和的父母並不是“放任型父母”,或者是對孩子妥協的父母。父母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和觀點,並且要表達出來。有時,父母擔心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以後會激怒孩子,或者失去孩子的愛。那麼,父母該如何避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呢?

父母在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後,應該迅速退出和孩子的爭論,甚至不要去和孩子講道理。“講道理”的父母在給孩子傳遞一個資訊—父母在掌控當下的環境,而孩子正在失去對環境的控制。而且充滿敵意的孩子只會相信他們自己的看法,父母越是強調自己的觀點,他們越會將父母看成敵人,或者看成不理解他們的人(老師這麼做,也會造成相似的效果)。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迅速從這場衝突中抽離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後,對孩子說:“你冷靜下來之後我們再談。”然後,不再回應孩子的憤怒,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當然,父母也不必擔心自己的觀點和孩子的觀點相左會失去他們的愛。“所有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這句話未必是真的,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渴望父母的愛卻一定不假,獲得父母的愛是孩子本能的需求。但長期不良的親子互動或心理問題,會讓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渴望,或者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渴望。

充滿敵意的孩子對父母的情感很可能非常矛盾,又愛又恨。當父母對他們和善的時候,他們對父母也是充滿愛意的;當父母批評或者對他們進行說教的時候,他們就會對父母產生很強的恨意。對父母又愛又恨,是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常態,其實成年人也常常會經歷這種矛盾的心態。比如,很多人愛著自己的伴侶,但也時常對他們很生氣。將心比心,父母就能明白這些“憤怒的”青少年的心態了。

·父親應該做“慈父”還是“嚴父”

父母最應該注意的,是避免孩子對他們形成敵意。孩子對父母的敵意是長期不良親子互動的結果。

英國劍橋大學一項研究發現,父親對青春期的孩子使用語言暴力,比母親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的影響嚴重得多。如果一個家庭中父親扮演著嚴父的角色,時常責駡、懲罰孩子,孩子在青春期就可能和家庭成員更疏遠。但是相反,如果母親在家裡扮演嚴母的角色,孩子卻不一定會這樣表現。

傳統家庭中,父親通常扮演規則的維護者,如果孩子表現不好,母親可能不會直接懲罰孩子,會說:“等你爸回來收拾你。”如果父親時常對孩子表現出敵意,拒絕孩子的需求,對孩子進行粗暴管教,青春期的孩子對家人可能會表現更糟。如果家庭中只有母親對孩子表現溫和,這種效果就會被父親的粗暴、冷酷表現破壞掉。面對“嚴父”,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充滿敵意,有些孩子是充滿恐懼或者無法和父親產生親近感,所以父親溫和對待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重要,有時甚至比母親溫和對待孩子還要重要。

溫和的父母並不是“放任型父母”,或者是對孩子妥協的父母。父母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和觀點,並且要表達出來。有時,父母擔心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以後會激怒孩子,或者失去孩子的愛。那麼,父母該如何避免和孩子之間的衝突呢?

父母在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後,應該迅速退出和孩子的爭論,甚至不要去和孩子講道理。“講道理”的父母在給孩子傳遞一個資訊—父母在掌控當下的環境,而孩子正在失去對環境的控制。而且充滿敵意的孩子只會相信他們自己的看法,父母越是強調自己的觀點,他們越會將父母看成敵人,或者看成不理解他們的人(老師這麼做,也會造成相似的效果)。這時,最好的辦法就是父母迅速從這場衝突中抽離開,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後,對孩子說:“你冷靜下來之後我們再談。”然後,不再回應孩子的憤怒,做自己該做的事情。

當然,父母也不必擔心自己的觀點和孩子的觀點相左會失去他們的愛。“所有的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這句話未必是真的,但是每一個孩子都渴望父母的愛卻一定不假,獲得父母的愛是孩子本能的需求。但長期不良的親子互動或心理問題,會讓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的渴望,或者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渴望。

充滿敵意的孩子對父母的情感很可能非常矛盾,又愛又恨。當父母對他們和善的時候,他們對父母也是充滿愛意的;當父母批評或者對他們進行說教的時候,他們就會對父母產生很強的恨意。對父母又愛又恨,是很多青春期孩子的常態,其實成年人也常常會經歷這種矛盾的心態。比如,很多人愛著自己的伴侶,但也時常對他們很生氣。將心比心,父母就能明白這些“憤怒的”青少年的心態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