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这样对孩子说“不”最有效

這樣對孩子說“不”最有效

父母對孩子說“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當孩子無休止地吵著要吃糖或者要一個玩具時,如果不滿足他,他很可能在大庭廣眾之下大吵大鬧,這時你該怎麼辦?即便他不吵鬧,你看見他失望難過的樣子,也很難不動惻隱之心。

滿足孩子的要求比拒絕他們容易得多,看見孩子開心,你的心裡也會舒服很多。 但一次次地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會不會慣壞他?當然會,但慣壞他還不是最糟的事情。 在一次次滿足孩子需求的過程中,你也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一個人若要成熟,就需要學習如何面對挑戰,學習處理挫折後的情緒。

在你滿足孩子一次次需求的同時,也阻止了孩子的思考和感受,剝奪了他學習感恩和共情以及處理挫折後情緒的機會。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學習之一就是學會管理情緒。 當他們不知道或者不能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期待時,可能會受到巨大的挫折,從而讓他們產生憤怒。

有一位母親,非常寵愛自己的兒子,在孩子入學前,她對孩子幾乎有求必應,給他買他想要的一切東西。 孩子進入學校以後,看到同學擁有而自己沒有的東西就吵著要買,母親拒絕了他,他在街上差點兒哭暈過去。 這位母親沒有辦法,只好按照孩子的要求做。 之後這個方法屢試不爽,直到孩子漸漸長大,那位可憐的母親已經滿足不了他的要求了。

如果孩子能在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什麼行為是恰當的,什麼要求是合理的,當他們漸漸成長起來之後,對父母和孩子來說都是件好事情。

家長對孩子說“不”,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設置清晰的界限

父母可以為孩子設置清晰的界限,幫助他們理解在不同的情況下,什麼樣的行為才是恰當的,父母對他們的期待是怎樣的。 比如,在公眾場合吃飯時,恰當的行為是什麼,和在家裡有什麼不一樣;有客人到家裡來的時候,應該怎麼做,等等。

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都有限,在他進入某個場景之前,可能已經忘記了父母告訴他的事情。 所以,父母要接納孩子有時會忘記的事實需要反復告知孩子你對他的期待。

◆讓孩子知道你“看到”了他的感受

心理學家布羅姆菲爾德博士說,對孩子來說,聽到他們說了什麼,看到他們的感受,瞭解他們的需求,並且對此做出回應,是最有力、最自然的激勵。

所以,當孩子因為難過、憤怒、傷心而發脾氣或者苦惱的時候,他其實希望你能夠關注他。 這時,你需要讓他知道你正在關注他。 你可以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你有難過的權利。 我可以在這裡陪你。

”◆給孩子一個拒絕的理由

心理學大師皮亞傑將父母的養育方式分成了幾種類型,他發現很多父母喜歡採用專制型的養育方式,即要求孩子絕對服從,卻不解釋原因。

如果父母總是對孩子說一些消極、貶損的話,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很可能會變得非常叛逆,對父母充滿怨恨。

如果你對孩子說“不”的時候,能夠用尊重的態度給他一個解釋,也給孩子表達自己觀點和感受的權利,這時說“不”就不是消極的反應。 當孩子明白為什麼不能這麼做時,就更容易遵守父母設定的規矩。

案例中那位可憐的母親,完全可以在入學前告訴孩子:“你已經長大了,需要進入學校和別的孩子一起生活和學習,所以媽媽不會再隨便給你買東西,不管你怎麼吵鬧,媽媽都不會給你買,除非必要的東西。 ”

如果孩子還是無休止地吵鬧(第一次說“不”總是很難),母親可以對孩子說:“我知道你沒有這樣東西感覺有些難過,也很生我的氣,但我們說好進入學校以後就不能再隨便給你買東西了。

看到你難過的時候,我也覺得很難過,或許你可以給我講講你為什麼一定要買這樣東西。 ”

很多人推崇張柏芝的育兒方式,其實她也是用這種方式給孩子設立規矩。 在一期《天天向上》裡,張柏芝說,如果去玩具店讓兩個兒子挑選自己喜歡的玩具,她就會告訴他們每次只能買一個。 她向孩子解釋說,人生不可能得到所有的東西,你必須學會選擇你最珍惜的東西。 並且界限分明地告訴他們,媽媽說的“不”就是永遠不可能改變。 於是,兩個孩子每次都很謹慎地挑選自己最喜愛的一個玩具帶回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