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为什么亲子专家的抚养方式对你的孩子没效,还可能带来伤害

為什麼親子專家的撫養方式對你的孩子沒效,還可能帶來傷害

CASE|父母的教育理念常常不一致

我在飛機上遇到過一對年輕的中國夫婦,帶著一個小男孩。 坐下以後,小男孩一直玩著iPad,空姐來提醒關閉電子設備時,孩子沒聽到,完全沉浸在遊戲中。 孩子的父母大概各自也在忙著收拾身邊的物品,沒有注意到孩子,直到飛機快要起飛的時候,空姐專門走到孩子座位上,提醒他關上iPad。 孩子的母親大概覺得有點兒丟人,一下子就對孩子發起脾氣來,說:剛才上飛機時就叫你不要玩遊戲了,一路上都在玩,說了多少次也不聽。

快關了!”

聽到媽媽這麼生氣地指責自己,孩子的脾氣也上來了,就是不關iPad,還撲倒在旁邊爸爸的懷裡。 媽媽看見孩子這樣,又急又氣,一把奪過孩子手上的iPad,還在孩子身上打了兩下,孩子“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孩子的母親氣得臉都紅了,對著旁邊的丈夫吼道:“你還不管管他,什麼規矩都不懂!”

孩子的爸爸說:“小孩子嘛,懂什麼?”

“小孩子就要教他守規矩。 我原來就說不要這麼早給他買iPad,你卻慣著他,你看看他現在肆無忌憚的樣子!”媽媽還在抱怨爸爸,孩子哭了幾聲,聲音漸漸小了下去。

“那不是因為他過生日嗎?周圍的孩子都有,難道不給他買嗎?又不是買不起。 ”爸爸嘟嘟囔囔地說。

這對夫妻又相互抱怨了一段時間才消停下來。

通過這對夫妻簡短的對話和孩子的反應,大概能夠看得出來他們在孩子撫養方式上的分歧—似乎母親傾向于嚴厲教育孩子,而父親則比較隨意,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

我周圍也有很多朋友,時不時會因為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同而發生爭執,而每個人手裡都握著某個專家的“理論”,相互之間在撫養孩子上較勁兒。 就像一部電視連續劇《虎媽貓爸》中的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完全持不同觀點,到底誰對誰錯呢?

不久前,有個朋友感歎:現在專家的撫育方式好像都不一樣,父母學得越多越迷糊。 如果連父母都迷糊了,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不僅不能達成一致意見,還充滿衝突,這樣學得越多,對孩子的傷害反而越大。

那麼,教育孩子到底該聽誰的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談談為什麼會形成對孩子撫養理念千差萬別的現象。

·為什麼教育孩子的方式千差萬別

教育本來就是一個很複雜的領域,幾乎每一個人都可以對此領域的問題發表看法,也能通過自己的經驗總結出某些理論,人人都可以說自己是個業餘的教育專家,他們會根據自己的所見去認同某些理論或否認某些理論。

有一個叫作“跨文化撫養方式”的專案(簡稱“PAC”專案),是橫跨9國的縱向研究項目,從成立至今已經持續了7年。 該項目由2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心理學專家構成。 “PAC”專案研究生理、文化和家庭是如何影響兒童的發展、自我管理和冒險行為的。 這個項目調查的國家包括中國、哥倫比亞、義大利、約旦、肯雅、菲律賓、瑞士、泰國和美國共9個國家。

通過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撫養方式的研究,該專案的專家發現,有兩個因素使得發展中國家的撫養方式變得複雜起來。

第一個因素是“全球化”的影響。 全球化使得孩子們更容易受到別國文化的影響,不管是通過親身接觸還是通過社交媒體,這種文化的交融使孩子和父母都感到困惑。 父母成長的時期,他們受到全球化影響的程度遠不如自己孩子受到的影響大,這種影響本身就會造成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衝突。

第二個因素是發展中國家的父母更加急於學習發達國家的撫養方式,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會忽略掉自己文化和環境的特點,導致這些理論和方法很難適用于自己生存的社會。

如果父母教給孩子完全矛盾的價值觀,就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

·根據孩子的氣質特點來撫養孩子

除了發現導致發展中國家的教育變得複雜的因素之外,“PAC”專案還發現一種對孩子絕對好的撫養方式,即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溫暖和愛。 父母對孩子的溫暖、愛和接納,對任何一種文化的孩子都是有好處的,所有孩子都能從感覺到父母的愛和接納中獲益。

然而,父母如何表達對孩子的接納和愛,在不同文化中差異較大。 在有些文化中,父母會用肢體語言表達愛,比如他們會擁抱、親吻自己的孩子;而在另一些文化中,愛的表示並不明顯,父母可能會用一頓特別的晚餐來展示自己對孩子的愛。 這些父母很少對孩子說“我愛你”,但他們的行動卻可以讓孩子感到被愛。

還有一些撫養方式,在一種文化中效果較好,但在另一種文化中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在不同文化中效果不同。在肯雅,那些嚴厲要求孩子遵守規則的父母,通常是最有愛的父母,孩子會在他們的嚴格管教下健康成長;但在歐美,最溫暖、最有愛的父母,通常是給孩子提供更多寬鬆環境、較少給孩子設置規則的父母。在菲律賓或者泰國,孩子即便在成年以後還會向父母請教意見,而這些地方的人也希望一生都可以為自己的原生家庭提供諸如金錢等方面的支援。但是在歐美國家,家庭成員之間的義務則比較少。在那些家庭成員間義務更多的國家,父母越強調規則,孩子越容易健康成長,如果父母給予孩子寬鬆的環境,孩子反而更容易抑鬱、焦慮,甚至出現行為問題。

因此,世界上並沒有所謂“最正確”或“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即便是發達國家,也可能會向發展中國家學習撫養孩子的經驗。

中國的情況相對來說更加複雜,因為中國的很多地區經濟發展並不平衡,開放程度以及對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也不盡相同。那麼,中國的父母該不該去瞭解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呢?該不該學習教育專家的課程、理論和方法呢?我認為,還是應該去瞭解,但是有一個前提—父母應該在充分瞭解自己孩子的前提下,去學習和運用這些撫養方法。

我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特別的,父母要因材施教,但是現在很多教育方式都是用一種“標準化”的方式去培養孩子。當父母想採用某一種教育方式的時候,是否充分瞭解過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是否適合使用這種教育方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先天氣質,如果用花朵來比喻,有些孩子是薔薇,有些孩子是茉莉,有些孩子是百合,還有些孩子是玫瑰。剛出生的時候,他們在父母面前就像一顆尚未發芽的種子,父母很難判斷他們到底是哪一種花朵。但通過日復一日與孩子的接觸,父母就會漸漸明白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如果順應孩子的氣質特點去撫養他們,美麗的花朵終將綻放。

如果父母並不能準確鑒別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種花朵,又認為玫瑰花比茉莉花好,總想用培養玫瑰花的方式來培養茉莉花,結果孩子不僅成不了玫瑰,他自己本來的生命也因為錯誤的培養而失去了充分綻放的可能。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有些父母總想將自己“內向的”孩子變成“外向的”孩子。

但有時,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讓父母困惑的行為,或者有時候父母並不能準確判斷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氣質特點,此時可以借助些專業的心理測評來判斷。無論給父母們介紹多少種歐美最新的理論研究,如果在不瞭解自己孩子特點的前提下運用這些方法,始終存在不適用的風險。

這些父母很少對孩子說“我愛你”,但他們的行動卻可以讓孩子感到被愛。

還有一些撫養方式,在一種文化中效果較好,但在另一種文化中卻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效果。比如,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在不同文化中效果不同。在肯雅,那些嚴厲要求孩子遵守規則的父母,通常是最有愛的父母,孩子會在他們的嚴格管教下健康成長;但在歐美,最溫暖、最有愛的父母,通常是給孩子提供更多寬鬆環境、較少給孩子設置規則的父母。在菲律賓或者泰國,孩子即便在成年以後還會向父母請教意見,而這些地方的人也希望一生都可以為自己的原生家庭提供諸如金錢等方面的支援。但是在歐美國家,家庭成員之間的義務則比較少。在那些家庭成員間義務更多的國家,父母越強調規則,孩子越容易健康成長,如果父母給予孩子寬鬆的環境,孩子反而更容易抑鬱、焦慮,甚至出現行為問題。

因此,世界上並沒有所謂“最正確”或“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即便是發達國家,也可能會向發展中國家學習撫養孩子的經驗。

中國的情況相對來說更加複雜,因為中國的很多地區經濟發展並不平衡,開放程度以及對外來文化的接受程度也不盡相同。那麼,中國的父母該不該去瞭解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呢?該不該學習教育專家的課程、理論和方法呢?我認為,還是應該去瞭解,但是有一個前提—父母應該在充分瞭解自己孩子的前提下,去學習和運用這些撫養方法。

我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特別的,父母要因材施教,但是現在很多教育方式都是用一種“標準化”的方式去培養孩子。當父母想採用某一種教育方式的時候,是否充分瞭解過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人,是否適合使用這種教育方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先天氣質,如果用花朵來比喻,有些孩子是薔薇,有些孩子是茉莉,有些孩子是百合,還有些孩子是玫瑰。剛出生的時候,他們在父母面前就像一顆尚未發芽的種子,父母很難判斷他們到底是哪一種花朵。但通過日復一日與孩子的接觸,父母就會漸漸明白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如果順應孩子的氣質特點去撫養他們,美麗的花朵終將綻放。

如果父母並不能準確鑒別自己的孩子是哪一種花朵,又認為玫瑰花比茉莉花好,總想用培養玫瑰花的方式來培養茉莉花,結果孩子不僅成不了玫瑰,他自己本來的生命也因為錯誤的培養而失去了充分綻放的可能。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有些父母總想將自己“內向的”孩子變成“外向的”孩子。

但有時,孩子可能會出現一些讓父母困惑的行為,或者有時候父母並不能準確判斷自己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氣質特點,此時可以借助些專業的心理測評來判斷。無論給父母們介紹多少種歐美最新的理論研究,如果在不瞭解自己孩子特點的前提下運用這些方法,始終存在不適用的風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