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敦煌石窟文献里的七夕:穿针乞巧 对月祈良缘

8月17日, 恰逢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 敦煌研究院當日梳理解讀了敦煌壁畫和遺書文獻中有關古代“七夕”的傳統民俗活動和故事。 圖為莫高窟第85窟《報恩經變》中的一個經典的愛情瞬間“樹下撫琴”。 敦煌研究院供圖

中新網蘭州8月17日電 (記者 徐雪)8月17日, 恰逢中國的傳統節日“七夕”, 敦煌研究院當日梳理解讀了敦煌壁畫和敦煌遺書文獻中有關古代“七夕”的傳統民俗活動和愛情故事。

“七月七日何謂?看牽牛織女, 女人穿針乞巧。 ”這是敦煌文獻P.2721《珠玉抄》所載七月七節日的緣起。 這一天, 牛郎織女相會, 懷春少女們輕提裙邊踏上彩樓,

奔逐欄邊對著銀河望眼欲穿, 等待牽牛渡銀漢;她們趁著月光穿針乞巧, 將五色絲線快速從連排九孔針中貫穿而得巧。

敦煌藏經洞出土的《全天星圖》(又稱《敦煌星圖甲本》斯坦因編號為S.3326, 現藏于大英博物館)囊括了當時北半球肉眼可見的大部分恒星, 是現存記載星數最多(1359顆)、時代最古老的一幅星圖, 牛郎、織女星便在其中。

在《全天星圖》上看似近在咫尺的兩顆星, 實際相距16光年, 中間隔著漫長的銀河, 本是一對兒“不得見的街坊”。 只有在七月初七這天, 上弦月光遮住了銀河的光彩, 原本橫亙其間的銀河瞬間“隱形”, 牛郎織女星得以“相逢”。

敦煌文獻《七夕乞巧詩》描寫了女子們以瓜果獻供院中, 欣欣然坐看牽牛織女星的場景。

“七夕佳人喜夜情, 各將花果到中庭。 為求織女專心座(坐), 乞巧樓前直至明。 ”

“蕩子他州去, 已經新歲未還歸, 堪恨情如水……乞求待見面, 誓不辜(負)伊。 ”則是敦煌文獻P.2838《曲子拜新月》中, 一位在七夕之夜祈愿丈夫回心轉意、歸家團聚的“怨婦心聲”。

莫高窟第85窟《報恩經變》中的“樹下撫琴圖”, 定格了一個令人駐足的愛情瞬間。 印度波羅奈國太子善友為救濟眾生, 入海赴龍宮求取如意寶珠, 卻被弟弟惡友刺瞎雙眼, 將寶珠也搶奪了去。 善友太子流落利師跋國, 為王宮看守果園。 于果園中撫琴彈奏, 成了他唯一排遣情緒的方式。 一次偶然, 利師跋國公主聽聞琴音, 心生愛慕, 不顧父王反對, 與善友結為夫妻。 婚后, 善友披露自己的太子身份,

雙眼復明, 攜公主返回波羅奈國, 索回寶珠, 變現衣食珠寶救濟眾生。

“愛情是人類的永恒話題。 ”敦煌研究院認為, 愛情當中收獲快樂和回收苦痛的多少總不可預知, 但絲毫不影響她永久地成為每個人心中最按耐不住的沖動和最美的期待。 (完)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