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农村铁匠痴迷打造兵器 曾为抗日英雄复制大刀

胡一刀?沒錯, 是胡一刀, 但不是金大俠《雪山飛狐》里的胡一刀, 而是現實版的胡一刀。 胡一刀的真名叫胡一新, 一位樸實勤勞的秦鎮農民。 胡一刀年輕時在咸陽、西安賣大米皮子, 生意也不錯。 但不少人喜歡吃鍘刀(又叫大擺刀)切的皮子, 不喜歡機器切的皮子, 而市場上切皮子的鍘刀越來越少, 即便有也不稱手。 出身于鐵匠世家的胡一刀萌生了一個想法, 給自己打一把稱手鍘刀, 沒想到如今打出一個品牌。 圖為胡一刀和他的鍘刀。

胡一刀說, 以前用別人的刀切皮子, 皮子不是粘刀就是斷, 很不順手。 自己賣過皮子,

就懂得使用者的感受。 他打制的鍘刀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如今在秦鎮, 除了米皮、黃酒以外, 還有一樣吃貨喜歡看的東西, 就是店主用鍘刀切皮子。 由于鍘刀重, 切皮子費事, 沒有機器來的快, 不少店主把鍘刀買了去只是擺在門口扎個勢, 做為一種文化讓吃貨觀賞。 圖為胡一刀米皮店正在用鐫刻有“胡一刀”字樣的鍘刀切皮子。

自古以來, 天下行業有三苦:撐船, 打鐵, 磨豆腐。 撐船的駕船行于風浪之間, 隨時都有翻船喪命的危險。 賣豆腐的三更睡五更起, 做著驢子一樣的工作, 只能養家糊口。 打鐵的日夜在煉爐旁忍受炙烤, 活著就如在地獄里一樣。 “三間東倒西歪屋, 一個千錘百煉人”, 很形象地描繪出鐵匠的居住與工作環境。

胡一刀最初的鐵匠環境也是如此。 雖然過去了幾十年, 一部分工序也換成了機械, 但他的工作環境還是一般人不能接受的。 圖為胡一刀在生火。

由于自幼就嬉戲打鬧鐵匠爐旁邊, 又深得祖輩的真傳, 胡一刀用上好的材料, 精心給自己打了一把鍘刀, 洋洋自得地開始用自己打制的鍘刀切皮子。 沒想到這一下惹上了”大麻煩“——周圍賣皮子的鄉親們都來找他打刀, 無奈之下, 他開始打鍘刀, 把皮子交給兒子去賣。 雖然他從沒有想過要靠打鐵為生, 但吃貨們對鍘刀切皮子的喜愛, 鄉親們對鍘刀的需求, 讓他把自己再次放到火爐旁”燒烤“起來。 圖為胡一刀正在用機械鍛打鍘刀。

胡一刀今年59歲, 19歲高中畢業后就在咸陽、西安賣了三年大米皮,

父親就讓他回來在生產隊當鐵匠。 因為鐵匠是個技術活兒, 掙的工分高。 從此他開始在生產隊里打各種農具。 由于他自幼喜歡武術, 他利用農閑時間給自己打制兵器, 其中最喜歡打的兵器就是三國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又叫關公刀)。 為了打制好這款兵器, 他又開始研習關公刀法。 如今, 西安地區的不少武林高手用的都是胡一刀打制的兵器。 圖為胡一刀和自用的青龍偃月刀。

不久前, 一位朋友慕名而來, 給胡一刀扔了1000塊錢, 讓給他打制一把青龍偃月刀。 打這種刀很費事, 很費時間, 但人情難卻, 胡一刀還是在空閑時間給朋友開始打刀。 他這次選擇的加工材料是一塊汽車鋼板:"這種材料比商店里的鐵片片兵器強一百倍,

任你怎么砍也不會斷, 不會卷曲“。 圖為胡一刀正在用裁下來的汽車鋼板刮去剛出爐的關公刀上的鐵屑。

雖然是夏天, 胡一刀還不得不在火爐旁炙烤著自己, 臉上汗如雨下, 身上的T恤在干活的過程中從來就沒有干過。 他說, 沒辦法, 都是受人之托, 遲早都給給人干完。 現在的條件比以前生產隊時期好多了, 不用溶解鐵釘鐵皮, 都用現成的材料加工。 鍛打也用上了機械, 又快又省力氣。 但人們對刀具的外形審美要求提高了, 所以細節上的加工更麻煩。 比如說, 我在關公刀柄和刀刃結合部特意加的龍頭, 要做牢靠做美觀就要額外花費不少時間。

胡一刀不喜歡出名, 但兩個義舉讓他“被”出名了:一次是2005年,

華商報找到他給山東抗日老英雄仵德厚打刀。 他按照山東棗莊歷史博物館的樣刀打了一把刀, 同年9月18日登在了華商報上, 名氣一下子出去了。 另一次是2012年盛夏, 他在灃河里救了兩個落水的女大學生, 又被刊登在同年6月12日的華商報上。 于是乎, 央視也來了, 陜視也來了, 連內蒙古電視臺也來采訪了他, 政府也給他頒發了榮譽證書。 圖為胡一刀在演示關公刀法。

雖然出了名, 胡一刀還是很淡定:我就是一個打鐵的, 我現在不缺錢, 有空就打一下鐵, 打一下魚。 米皮店交給兒子他們了。 他們的生意也不錯, 媳婦賣皮子, 兒子教徒弟, 現在都把米皮店開到巴黎和悉尼去了。 我就好打鐵這一口, 主要是為了不讓秦鎮米皮刀失傳。 現在大都是機器切皮子,所以買切涼皮刀的人越來越少。我這里也是訂制,誰需要我才給誰打。關公刀也一樣。人活著總要給社會做一些事兒才好。圖為胡一刀在演示關公刀法。

現在大都是機器切皮子,所以買切涼皮刀的人越來越少。我這里也是訂制,誰需要我才給誰打。關公刀也一樣。人活著總要給社會做一些事兒才好。圖為胡一刀在演示關公刀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