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被俘的日军女兵哭诉:最害怕新四军做这事让我们觉得羞愧难当

菊與刀, 菊花是日本的皇室家徽, 刀是武士刀精神。 愛美而尚武, 崇禮而好斗, 喜新而固執, 服而而不甘, 這些短句概括了大和民族的矛盾特性, 同時也體現了日本獨特的文化氣質。


菊與刀

菊與刀象征著日本文化精神的矛盾兩級, 安分守己卻又嗜血殘暴。 自明治維新后, 日本方面對自己曾經的老師中國(清朝)嗤之以鼻, 認為華夏道統早已隨著明朝滅亡, 自己必須肩負起復興道統重任。 當然這是題外話了。 從他們對戰爭的進行就能看出日本人的特性, 非常注重精神力量, 二戰中日軍“玉碎”般軍國主義精神就能看出來,

所謂打死也不投降也算是對日軍的概括。


時代雜志上的裕仁天皇

明治維新后, 日本盡管在表面上打破了等級制度, 但等級森嚴的觀念依然深存于日本人心目中。 金字塔的最頂端就是天皇, 天皇就是承載菊與刀精神的載體。


日本的皇室象征“菊花”

唐朝時期日本師從中國, 也就接觸到了儒家文化。 對于儒家文化, 日本并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 而是拋棄儒家的最高準則“仁”, 極端的學習了忠和孝, 在忠和孝的影響下讓當時日本人對天皇有著近乎神一般的尊崇和效忠, 最終成為了一種“宗教”。 在宗教中, 無人敢質疑神的發言(日本神話中, 天皇是天朝大神的后代), 這就為將來的戰爭找到了借口, 所有的屠戮是對天皇的忠誠,

也就不難解釋兇殘對待已放棄抵抗的戰俘和平民。

二戰中近乎冷酷的般日軍成為了戰爭機器, 沒有思想, 只有對天皇的忠誠, 包括日軍中的女兵也是一樣, 為了天皇愿奉獻一切。 但人畢竟是人, 戰爭進行到后期, 日軍因為減員厲害開始征調國內12多歲的娃娃兵, 甚至連一些10多歲的女娃娃都開始上前線, 這些娃娃兵并沒有受過對天皇忠誠的教育, 加之日本軍隊當中有著濃厚的等級觀念, 這些娃娃兵無不受到責罵和折磨。


日軍娃娃兵

在1945年就曾有10多名日軍集體投誠新四軍第三師, 之后的日子里屢屢發生投誠事件, 甚至還有一些日軍士兵攜帶自己的老鄉一塊投誠, 祈求新四軍送他們回家。 就這樣越來越多,

其中還有不少的日本女兵。 據戰后這些女兵回憶:剛來的時候, 我們還心驚膽戰。 可新四軍戰士見我們都是不到20歲的姑娘, 可憐我們, 知道我們也是受了軍國主義的蠱惑, 開導我們, 說戰爭并不是你們能左右的。


反映日軍女兵的影視劇

在之后日子我們最害怕新四軍戰士這事讓我們羞愧難當, 就是他們給我們送吃的, 我們吃的吃的就羞愧地哭了。 因為我們是侵略的一方, 雙手沾滿了無辜平民的鮮血, 我們自知罪孽深重, 不配讓新四軍戰士這樣做。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