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科举制”到底有多不公正?杜牧在考试前已经内定金榜第五名

杜牧是我國唐代著名的大詩人, 與李商隱合稱“小李杜”。 杜牧少年得意, 在23歲時參加科舉考試并金榜題名。 但是杜牧憑借的不是考試成績, 而是一篇文章。

唐敬宗寶歷元年(825), 吏部侍郎崔郾奉命在洛陽主持科舉考試。 科舉考試前有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考生都住在驛館里, 考生會相互轉發自己寫的文章。 其中最出名的文章就是杜牧寫的《阿房宮賦》, 引起的熱議甚至傳到了名士宰相吳武陵耳中, 吳武陵看見《阿房宮賦》大呼精彩、連連點贊。 當天晚上吳武陵趕到主考官崔侍郎家, 要求崔侍郎將杜牧評為狀元。

崔郾聽過《阿房宮賦》后也稱贊不已, 但對吳武陵說:“狀元已經被訂走了。 ”吳武陵說評第二名, 一問又被訂走了。 問到第五名時候, 吳武陵干脆倚老賣老地說:“第五名你給不給?不給就把這篇賦還給我!”崔郾迫不得已, 只好滿口答應, 然后歡送吳老離開。

不過科舉考試還沒開始就決定名次沒問題嗎?其實在唐代這是合法的。 到了唐代中期, 考生寫的詩詞歌賦如果能得到官員的推薦, 就可以提前參加考官評審, 決定名次。

起因是唐代以詩取士, 而寫作是創意行為, 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有靈感, 命題作文很影響發揮。 例如詩圣杜甫也參加過科舉考試, 可惜寫的詩也落榜了。 中唐“推薦制”反而是為了考試公平設計的制度,

在當時深受文人墨客好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