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乾隆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光修复瓷器就涉及好几个部门

文/陳德方

前些年,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火了, 在全國掀起了文物熱。 其實, 在故宮修文物一直有歷史傳統, 并不是當代獨有的事情。 以陶瓷修補為例, 在明代的時候, 宮中的陶瓷壞了, 就會專門請工匠修復。 然而, 陶瓷修復真正的高峰是在清代。

由于陶瓷具有很高的藝術審美價值和收藏價值, 所以很多器物一個破損, 無法換新, 所以陶瓷修復便成了非常重要的一環。 在清代, 從康熙皇帝開始, 就已經在養心殿下設了造辦處, 專門負責宮內文物修復工作, 其中陶瓷修復是重中之重的工作。

雍正元年(1723年),

皇帝將養心殿的造辦處并入內務府, 從雍正到宣統年間, 造辦處所有的修復工作都記錄在《活計檔》中。 其中, 乾隆皇帝的修復記錄不僅多且雜, 從而看出, 乾隆皇帝對文物的迷戀。 乾隆尤其喜歡瓷器, 修復瓷器的案例也尤其多。

乾隆皇帝是第一位親自給文物修復提供指導意見的皇帝。 同時, 他親自過問造辦處的改革, 將原來的四十二作精簡為十九作,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與管理效率。

根據《活計檔》的記錄, 在各作合并之前, 涉及修補和修復陶瓷器的作坊有:匣作、玉作、鍍金作、牙作、銅作、如意館、漆作、木作、廠木作、刻字作。 在各作合并之后, 造辦處承辦的陶瓷修補工作主要由匣裱作、金玉作、油木作、銅鋄作負責, 主要修補內容包括打磨、釦邊、粘接、做色、補釉等方面。

根據紀東歌的研究, “同造辦處的其他事務相似, 每逢較為重要的陶瓷器的修補事宜都有總管或太監統管和活計房、查核房、督催房等機構的官員監督, 乾隆初期如六品司庫、七品首領、八品催總, 中后期的官職多有庫掌、催長、郎中、員外郎和筆帖式等官員專管修繕事宜。 ”

從這些復雜的體系可以看出, 陶瓷的文物價值在清代就已經徹底展現出來了。 陶瓷早已不是單純的生活用品, 而是有重要價值的收藏品與藝術品。 乾隆時代的宮廷藏品, 不僅多還非常有分量, 這就為陶瓷修復的產業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無論是技術還是投入上, 乾隆時代故宮的造辦處都是一個龐大的機構, 涉及人員非常多。

不僅包括宮內的能攻巧匠, 也包括景德鎮等地方的工藝美術巨匠。 這里是人才匯聚的地方, 也是陶瓷工藝創新的地方。

當然, 乾隆皇帝也不是隨便修復古瓷器的, 而是根據自己的審美取向來修復。 有些瓷器, 皇帝會專門選一些特殊的工藝, 而不是用流行的技法。 他連這么細微的地方都能照顧到, 不僅說明他懂行, 更重要的是他真的很熱愛。

參考文獻

1.張榮, 《清雍正朝造辦處漆器研究》;

2.《乾隆二十三年各作成活計清檔》;

3.謝明良:《乾隆的陶瓷鑒賞觀》;

4.《乾隆十二年各作成活計清檔》。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