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家具»正文

大吃一驚!北極比北京還暖和,冰都快化完了!

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見習記者 王嘉興

視覺中國供圖

在一片細碎的浮冰中, 一隻北極熊費力地向前遊著。 它試圖趴在其中一塊上, 但這些浮冰都太小了, 無法承受它的重量。 它已經不間斷地遊動了數十公里, 卻找不到一塊能讓自己休息的冰面。

這樣的場面常常被北極科考人員的鏡頭捕捉到, 但在更多時候, 人們只是在海岸邊找到北極熊的屍體。 屍檢結果顯示, 這種善於游泳的生物死于溺水。

因為北極的冰川不斷融化, 北極熊不得不跋涉更遠的距離尋找食物。 至少從本世紀初開始, 這個距離已經超過了北極熊體力所能支撐的範圍,

它們最終筋疲力盡地溺死在茫茫大海之中。

長達半年的白天與黑夜輪流統治這片北緯66度以北的地域, 它包括覆蓋北冰洋的大冰蓋和周圍的凍土帶, 包含丹麥、加拿大、俄羅斯、挪威、瑞典、芬蘭、冰島、美國8個國家的部分國土。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觀測資料, 在過去40年裡, 北極夏季海冰面積減少了近一半, 只剩下約350萬平方公里。 從事北極氣象研究的美國羅格斯大學氣候學家、美國氣象學會會員珍妮佛·法蘭西斯最新的研究結果則預測, 2040年前的某個夏天, 北冰洋上的冰層可能完全消失。

“這可能摧毀整個北極的生態系統。 ” 法蘭西斯說, “這會直接導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影響全球的生態和氣候系統。

”一個無冰的北極帶來的後果, 可能是人類難以承受的。

北極比北京還暖和

3個月前, 拿到北極氣溫分佈圖時, 法蘭西斯愣住了。 根據電腦的測算, 北極點附近被標注為綠色, 這意味著北極此時的氣溫已經高於0攝氏度。 而在同一時間, 北京、莫斯科、多倫多等城市的平均氣溫都在0攝氏度以下。

那本該是一年中北極最冷的時候。 經歷了近半年的極夜, 北極已經很久沒有被陽光照射了, 往年這個時間, 它的平均氣溫都在零下30攝氏度左右。 法蘭西斯查閱了挪威、丹麥等地研究所成立以來的資料, 發現這是史上從來沒有過的。

這個結果並不讓她感到意外。 作為較早做北極氣象研究的學者之一, 她一直關注著北極的海冰情況。

“目前北極海冰的體量僅為20世紀80年代的四分之一。 ”她在論文中寫道, “而我們領域的科學家原本推測, 至少要到本世紀中葉, 北極海冰的體量才會減少到這個程度。 ”

過去的3年時間裡, 她目睹北極的氣象紀錄一項一項被打破:北極的氣溫、北極地區地表冰層的融化程度、北極海冰的減少量……每一項結果都遠比過去學界對北極氣候的模擬結果要嚴峻。

2003年, 她曾和全球其他24名科學家參加了一場有關北極氣象環境系統的研討會。 那時, 她正在針對北極與全球氣候變化的聯繫建立模型。 當她憂心忡忡地拿出研究資料, 發現其他學者研究洋流、溫度、大氣的資料都能與自己的研究結果相互印證。

“北極的整個氣象環境系統正在朝岌岌可危的方向演變,

阻止這種變化趨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法蘭西斯說。 更讓她沮喪的是, 他們從不同的方向研究北極, 這些方向之間存在著內在聯繫, 所有的資料都指向了同一個結果。

類似的情況也在南極出現。 研究人員測算, 現在南極大陸上冰蓋融化對海平面上升的貢獻是每年0.3毫米。

經過反復地研究與計算, 法蘭西斯在2005年發表論文, 預測北冰洋上的冰層可能在本世紀末的某個夏季完全消失。

這個結論曾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 自文明誕生以來, 人類這個年輕的物種還從未經歷過這樣的情形。 氣候研究結果顯示, 距今約12.5萬年前, 北極曾經出現過比現在稍暖的情況, 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的要高4~6米,

今天紐約、上海所在的地方都沉沒在海水中。

現在的情況不比那時樂觀多少。 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觀測,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速度為每年3~6毫米, 這個速度還在不斷加快。 由於氣候變暖, 格陵蘭地區的冰蓋逐漸融化, 包括挪威、俄羅斯在內的國家的凍土也開始消融, 建在上面的建築物發生垮塌, 道路彎曲變形, 樹木也紛紛倒下。

法蘭西斯最近的研究結果讓她“徹夜難眠”:北極在夏季出現冰層全部融化的情況很可能在2040年前發生, 10多年前預測的倒計時一下子提前了60年。

北極“空調”癱瘓了

在北極異常“高溫”的同時, 整個北半球大陸地區都在經歷寒潮或極端天氣。 中國北京、美國明尼蘇達州、美國密西根州等地在今年4月迎來大雪, 美國西部地區出現嚴重的乾旱和異常的高溫。

老一輩有關天氣的俗語“七九河開,八九燕來”和二十四節氣口訣失效了,作物也因為極端天氣欠收。即使是看似遙遠的亞熱帶沿海城市,也更頻繁地受到颶風威脅。

“如果北極繼續變暖,我們將更頻繁地遭遇極端天氣。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沒有任何國家或城市可以倖免。”法蘭西斯說。北極地區的氣溫能夠影響到50千米高空的大氣環流,而這個高度的大氣環流則控制著北半球天氣的形成和發展。

研究北極的科學家習慣把極地比作整個星球的“空調”,它能容納一定範圍內的氣候變化,調節溫度、濕度、天氣。但在經歷比正常時候高30攝氏度的“酷暑”時,它癱瘓了。法蘭西斯近年的研究甚至認為,現在北極的情況還會放大天氣的極端程度。

因為氣候變暖,北極地區的生態系統也遭遇威脅。高緯度地區的苔原提前變綠,蟲卵早熟,遷徙的鳥類因此錯過覓食時間。海冰縮減導致北冰洋海域浮游生物聚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商業公司湧入北極,爭奪自然資源。

目前學界的主流觀點是,溫室效應是造成北極冰川融化的重要原因,而這主要是人類的活動造成的。世界氣象組織(WMO)發佈的溫室氣體公報顯示,到2016年年底,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80萬年以來的最高值,約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前的1.5倍。

由於氣候系統對此回應要晚於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沒有人能確切地估計將來氣候的變化。“北極會是一個觀察的視窗。”法蘭西斯說,“目前的狀況很不樂觀。北極經歷了一系列很可能不可逆的變化。”

她把北極比作地球氣候系統的“金絲雀”,因為北極地區對氣候的變化非常敏感。過去煤炭工人下井前,都是先放入金絲雀,判斷人類能否在井中存活。

“更糟糕的是,一旦北極開始變暖、海冰融化,這個趨勢會進一步加劇。”這位學者說。白色的海冰本來能夠反射光線和熱量,但當冰層融化,深色的海洋水體會吸收更多熱量,融化更多海冰。北極溫度的升高還會讓大氣環流從低緯度地區帶來熱量,使北極的溫度繼續升高。

北極暴暖,多地大寒

在格陵蘭島的最北端,氣象觀測員寫下長達61小時溫度高於0攝氏度的記錄。天氣好的時候,那裡的海員只需要穿白襯衣和海軍制服就足夠禦寒。“北極暴暖,多地大寒”成為氣象學界近年的熱點問題。

大約從2009年開始,人們以為全球變暖的速度減緩了——冬天越來越冷,各地氣象觀測站記錄也顯示,最近10年溫度升高的速率只有1950年時的一半。學界開始反思,氣候變暖是否因為人類活動導致,我們還有沒有必要加緊減排溫室氣體。

這種懷疑一直到2017年年末才有了答案。因為南、北極觀測站數量極少,過去的統計是不完全的。如果把兩極的氣溫納入計算,全球變暖的趨勢並沒有緩解,這同時說明,極地變暖的速度遠超全球變暖的速度。

對脆弱的地球氣候系統來說,一點點溫度變化都是致命的。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1~3攝氏度時,夏季北極海冰將消失,格陵蘭島厚度上千米的冰蓋發生不可逆的融化;如果溫度上升超過5攝氏度,冬季北極海冰也將消失,多年凍土融化,大量甲烷等溫室氣體釋放到空氣中。

從1988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成立起,學界和政界多次形成氣候評估報告,2015年《巴黎協定》將2攝氏度升溫目標正式納入具備法律效力的國際條約。但2017年6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退出《巴黎協定》。

由於北極圈記憶體在大量礦產和油氣資源,各國對北極資源的爭奪越來越激烈。為了奪回因蘇聯解體而存在爭議的地域,俄羅斯多次向聯合國大陸架委員會提交仲裁,還派駐了現役最大轟炸機執行巡航任務。

“如果不扭轉北極變暖的趨勢,他們到頭來可能什麼都得不到。”法蘭西斯說。在她眼裡,北極的將來“陰晴不定”,目前的變化是否可逆、負面的影響能否消除在學界仍有爭論。

“只能說,如果人類可以快速作出回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個變化的幅度和速度還是有可能降低的。除此以外,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是隨時準備應對極端情況的出現。”

106年前,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沉沒。如果它在北極冰層消失的日子駛過北大西洋,數千條生命將倖免於難。但對這個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物來說,擁有一個無冰的北極,絕對不是幸運。

美國西部地區出現嚴重的乾旱和異常的高溫。

老一輩有關天氣的俗語“七九河開,八九燕來”和二十四節氣口訣失效了,作物也因為極端天氣欠收。即使是看似遙遠的亞熱帶沿海城市,也更頻繁地受到颶風威脅。

“如果北極繼續變暖,我們將更頻繁地遭遇極端天氣。氣候變化是全球性的,沒有任何國家或城市可以倖免。”法蘭西斯說。北極地區的氣溫能夠影響到50千米高空的大氣環流,而這個高度的大氣環流則控制著北半球天氣的形成和發展。

研究北極的科學家習慣把極地比作整個星球的“空調”,它能容納一定範圍內的氣候變化,調節溫度、濕度、天氣。但在經歷比正常時候高30攝氏度的“酷暑”時,它癱瘓了。法蘭西斯近年的研究甚至認為,現在北極的情況還會放大天氣的極端程度。

因為氣候變暖,北極地區的生態系統也遭遇威脅。高緯度地區的苔原提前變綠,蟲卵早熟,遷徙的鳥類因此錯過覓食時間。海冰縮減導致北冰洋海域浮游生物聚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商業公司湧入北極,爭奪自然資源。

目前學界的主流觀點是,溫室效應是造成北極冰川融化的重要原因,而這主要是人類的活動造成的。世界氣象組織(WMO)發佈的溫室氣體公報顯示,到2016年年底,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達到80萬年以來的最高值,約為第一次工業革命前的1.5倍。

由於氣候系統對此回應要晚於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沒有人能確切地估計將來氣候的變化。“北極會是一個觀察的視窗。”法蘭西斯說,“目前的狀況很不樂觀。北極經歷了一系列很可能不可逆的變化。”

她把北極比作地球氣候系統的“金絲雀”,因為北極地區對氣候的變化非常敏感。過去煤炭工人下井前,都是先放入金絲雀,判斷人類能否在井中存活。

“更糟糕的是,一旦北極開始變暖、海冰融化,這個趨勢會進一步加劇。”這位學者說。白色的海冰本來能夠反射光線和熱量,但當冰層融化,深色的海洋水體會吸收更多熱量,融化更多海冰。北極溫度的升高還會讓大氣環流從低緯度地區帶來熱量,使北極的溫度繼續升高。

北極暴暖,多地大寒

在格陵蘭島的最北端,氣象觀測員寫下長達61小時溫度高於0攝氏度的記錄。天氣好的時候,那裡的海員只需要穿白襯衣和海軍制服就足夠禦寒。“北極暴暖,多地大寒”成為氣象學界近年的熱點問題。

大約從2009年開始,人們以為全球變暖的速度減緩了——冬天越來越冷,各地氣象觀測站記錄也顯示,最近10年溫度升高的速率只有1950年時的一半。學界開始反思,氣候變暖是否因為人類活動導致,我們還有沒有必要加緊減排溫室氣體。

這種懷疑一直到2017年年末才有了答案。因為南、北極觀測站數量極少,過去的統計是不完全的。如果把兩極的氣溫納入計算,全球變暖的趨勢並沒有緩解,這同時說明,極地變暖的速度遠超全球變暖的速度。

對脆弱的地球氣候系統來說,一點點溫度變化都是致命的。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1~3攝氏度時,夏季北極海冰將消失,格陵蘭島厚度上千米的冰蓋發生不可逆的融化;如果溫度上升超過5攝氏度,冬季北極海冰也將消失,多年凍土融化,大量甲烷等溫室氣體釋放到空氣中。

從1988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成立起,學界和政界多次形成氣候評估報告,2015年《巴黎協定》將2攝氏度升溫目標正式納入具備法律效力的國際條約。但2017年6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宣佈退出《巴黎協定》。

由於北極圈記憶體在大量礦產和油氣資源,各國對北極資源的爭奪越來越激烈。為了奪回因蘇聯解體而存在爭議的地域,俄羅斯多次向聯合國大陸架委員會提交仲裁,還派駐了現役最大轟炸機執行巡航任務。

“如果不扭轉北極變暖的趨勢,他們到頭來可能什麼都得不到。”法蘭西斯說。在她眼裡,北極的將來“陰晴不定”,目前的變化是否可逆、負面的影響能否消除在學界仍有爭論。

“只能說,如果人類可以快速作出回應,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個變化的幅度和速度還是有可能降低的。除此以外,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是隨時準備應對極端情況的出現。”

106年前,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沉沒。如果它在北極冰層消失的日子駛過北大西洋,數千條生命將倖免於難。但對這個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物來說,擁有一個無冰的北極,絕對不是幸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