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倪宝诚的“艺生”:希望民间美术能更好的传承

從遙遠的少年時代到白發蒼蒼的耄耋之年, 85歲的倪寶誠幾乎將畢生的心血都獻給了民間美術事業。 無論這輩子遇到過何種挫折、誤解或誘惑, 他都始終不改其志, 數十年如一日。 而今日的他, 雖銀絲白發、彎腰駝背, 但依舊眼神堅定、思維清晰, 眉宇間卓爾不群的書卷氣、博識而邏輯周密的談吐, 是歲月給他最好的饋贈。 圖/文:崔光華

倪寶誠和老伴兒一起租住在一套兩居室中。 不大的屋子里, 擺滿了他從各地淘回來的民間藝術品。 這些來自深山老林、普通鄉村抑或田間地頭的各種泥泥狗、剪紙、版畫、布老虎......讓這間不大的屋子,

看起來好似一間小型博物館。

“我收藏的泥泥狗可以展一個四千米的大廳, 剪紙展開了可以放兩千米的大廳, 依次類推。 只要涉及到中原的民間工藝, 我應有盡有。 ”倪寶誠先后填滿過三個不同大小的展覽廳。 “這些東西都是我花錢買來的, 幾十年前一塊錢就能買一籮筐。 ”買回的東西再做研究, 寫文章, 讓更多的人了解民間藝術。

在河南省群眾藝術館工作時期, 倪寶誠也結識了大量樸實的民間藝人。 而為了傳承民間藝術文化, 他也在工作之余教授了很多學生。 “藝人都親切的稱他倪老師, 由此家里也多了藝人們為感謝他送來的高粱面、花生、粉條之類的農副產品。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 我都搞不明白,

我們家里怎么那么多窮親戚。 還有, 我姥爺到底是干什么工作的?”倪寶誠的外孫女倪珉子在“我可愛可敬的姥爺”文章內說到。

其學生劉玉偉是一名面塑師, 為了更好地讓他了解人體的肌肉與骨骼, 冬天的倪寶誠脫了上衣盤腿而坐, 讓學生觀察他的身體, 感受一位經歷了歲月滄桑的老人的身體究竟是何模樣。 看到這個小小的塑像時, 倪寶誠對老伴兒苦笑說:“原來我都老成這個樣子了, 看來是真的老了。 ”

1958年, 倪寶誠去新鄉輝縣最高的深山中去尋找民間藝人。 一位可愛的老人為他做了這雙鞋, 六十年過去了, 這雙鞋依舊完整如新。 “每當看到這雙鞋, 我就會想起我的母親。 所以這雙鞋我舍不得穿, 將來我要把它當作寶貝傳給我的后代。

如今的倪寶誠, 每日的生活都需要依靠藥物來維持支撐。 他希望自己還能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為民間藝術事業多貢獻一點點力量。 回首此生, 他自認自己是一個稱職的省文化館干部, 是幾十年堅守捍衛民族傳統文化的戰士。 他不遺余力作出的每一份努力, 都是為了傳統民族文化的流傳與傳承。

拍攝當天, 恰遇到醫院的護士來給倪寶誠擦洗助聽器。 年紀大了, 身體的諸多器官都漸漸進入退化階段, 老花鏡和助聽器成了他隨身必帶之物, 但這些不便并不影響老先生對生活對事業的熱情與追求。

倪寶誠老人表示, 他擅長美術、書法, 但這些他都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 全靠自己參考大師和前輩們的經驗自學而成。

在國內研究民間美術的圈子里, 他的名號幾乎無人不曉。 也是因為如此, 慕名來找他寫字的人延綿不絕。 從前他都是免費寫, 別人張了口, 他都會盡量滿足。

但及至暮年, 身體狀態越來越不好, 每寫一批字, 他都要吃四片治療癲癇的藥才能讓手不抖, 寫完后持續的藥勁會讓他昏睡兩天, 整個過程非常痛苦。 “以前答應的我都會全部寫完, 但以后再找我寫我就會收取一定的報酬, 用以償還我這些年出版書籍、購買藝術品所欠下的貸款。 我覺得這不是自私, 我不想等到我不在了還給家人留下未還完的債。 ”

人的一生, 有人為財所困, 有人為名紛爭, 有人為利奔走, 也有人為情而迷......最終, 全在于自己的選擇。

也許在很多人看來, 倪寶誠此生的付出與堅守太過于“癡傻”, 即便擁有成千上萬件傳統民間藝術工藝品又有何用?但我們這個時代最缺的, 或許正是這種赤子之心。 而這世上讓人們感到有趣、溫暖的, 恰恰是這些看似無用之物。 比如音樂、比如畫畫、比如藝術。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