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歼-10战机的保形油箱为何会夭折?修改原始设计要慎之又慎

保形油箱也被稱為適型油箱, 是一種安裝在飛機機體外部的一種副油箱。 由于保形油箱的外形完美貼合飛機氣動外形, 所以與傳統翼下可拋式副油箱相比具有阻力低、可承受過載大、不占用翼下武器掛架、不增加飛機雷達截面積的突出優點。

目前在全球戰斗機中, 應用保形油箱最成功的機型是F-15E和F-16。 F-15E戰斗機在機身兩側加裝了兩個保形油箱, 每個載油量3214升。 為了補償被油箱遮蔽的機身AIM-7“麻雀”空空導彈掛載, F-15E的保形油箱在底部增加了4個“麻雀”/炸彈掛架和6個炸彈掛架, 賦予該機強大的外掛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保形油箱滿油的情況下, F-15E依然可以做出9G最大過載機動。

F-16戰斗機從Block 50+/52+批次開始裝備保形油箱, 該油箱安裝于飛機機背兩側, 每個容量1703升, 大幅增加了F-16的航程和滯空時間。 F-16在安裝了保形油箱之后操縱品質沒有降低, 并能夠做9g大過載機動。

鑒于保形油箱的種種優點, 以及對輕型/中型戰斗機載荷/航程能力的明顯促進作用, 因此成為“四代半”戰斗機的一種流行裝備。 其他規劃安裝保形油箱的戰斗機有達索“陣風”(機背安裝兩個1150升保形油箱)、歐洲“臺風”(機背安裝兩個1500升副油箱)、“超級大黃蜂”BlockIII等。 我國的殲-10戰斗機也曾進行過保形油箱的風洞吹試。

2010年10月, 央視軍事報道欄目首先公布了帶保形油箱的殲-10風洞測試模型,

模型沿三角翼翼根布置了兩個大尺寸保形油箱, 可能一直延伸到腹鰭上方。 從外形上看, 殲-10保形油箱嚴格按照原機的面積律分布進行設計, 緊貼翼根和機背進行安裝, 并沒有改變飛機的原有氣動布局, 也不會大幅增加飛機的跨音速阻力。 殲-10在改裝這種保形油箱之后, 應該能保持原有的大過載機動能力。

既然保形油箱有這么多優點, 為什么直到殲-10C出現后仍沒有用上保形油箱呢?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現有殲-10尚不適合安裝保形油箱。

殲-10是一種單發輕型戰斗機, 后機身呈圓筒狀且采用下單翼布局, 由于尺寸有限所以可供安裝保形油箱的位置不多, 只有機背和翼根兩個選擇。

先來看機背安裝。 參照同樣安裝方式的“臺風”和“陣風”戰斗機,

殲-10通過把保形油箱安裝在機背兩側, 其長度可從座艙后方一直延伸到垂尾, 有效長度較長, 油箱容量可做的大一些(至少介于陣風的1150升和“臺風”的1500升之間)。 但機背保形油箱會遮蔽殲-10后機身上方兩個減速板, , 如果只使用機腹的兩片減速板, 那么張開后會產生低頭力矩, 改變飛機姿態, 這是無法接受的。 因此機背安裝方式需要對殲-10戰斗機的減速板系統進行大改, 付出的代價過大。

再來看翼根安裝。 殲-10風洞模型就采用了這種安裝方式, 把保形油箱做扁填入機身和機翼間翼身融合體上方的空間, 乍看上去就像是翼根經過大幅加厚的殲-10改型。 不過對于殲-10來說翼根保形油箱并不是最佳選擇, 首先保形油箱的整體長度受到了翼根弦長的限制,

其次為了避免影響鴨翼脫體渦流和下洗氣流, 保形油箱被做得較薄, 兩個因素結合起來極大影響了油箱的有效容量, 推測單個容量甚至可能不到1000升, 遠少于該機1700升的翼下副油箱。 相對于付出的重量和阻力代價來說, 翼根保形油箱增加的油量就顯得有些雞肋了。

對于戰斗機來說, 保形油箱的容量至少接近或等同翼下副油箱才具有實用價值, 才能起到解放翼下大掛架的作用, 否則就不如不裝。 例如在中國臺灣的IDF戰斗機“翔升”升級中, 原計劃在后機身加裝兩具保形油箱來增加航程, 但最后設計出的油箱單個容量僅227千克, 遠小于其翼下副油箱, 僅能讓戰斗機增程20%。 由于付出的重量代價與收益不成正比,

因此在生產型改裝上統統被取消。

所以殲-10想要裝上時髦的保形油箱, 大概只能采用類似“臺風”和“陣風”機背安裝方式, 這不僅需要設計師根據面積律分布精心設計保形油箱的外形, 還需要對殲-10的減速板系統機型重大改進, 取消后機身四片式減速板, 改為融入飛控的“虛擬減速板”。 由于殲-10正逢壯年, 還要邊改進邊服役很長一段時間, 所以在后續改型中裝備實用化的保形油箱是有可能的, 這將徹底解決殲-10翼下重載掛架數量不足的問題, 使該機變身為真正強悍的多用途戰斗機。

作者:阿姆斯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