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競技»正文

刘备拿下蜀中和汉中,为什么没有像先祖刘邦一样一统天下?原因其实很简单

劉備在三顧茅廬的時候和諸葛亮對天下大事有一番對話, 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對劉備說:益州險塞, 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這話是劉備最愿意聽到的一句話, 真說到劉備的心坎里。 劉備作為劉邦的后裔, 復制先祖的功業是他的最高理想。 諸葛亮為他指明了下一步要奪取的根據地, 這個根據地正是劉邦當年逐鹿中原從勝利走向勝利的起點。 后來劉備尊從諸葛亮的意見奪取了益州, 進而又奪取了漢中, 這完全是按照劉邦當年的路子來了。

中國歷史上威名赫赫的偉大王朝——漢朝就源于漢中。

眼見大漢的成功又會被蜀漢復制了, 可是西蜀集團的勝利腳步止于漢中, 奪取漢中之后再也沒有什么進展。 劉備沒有像劉邦那樣從漢中進取到中原, 劉備死后諸葛亮自已走向前臺, 從幕僚變成主帥, 親自當操盤手, 六出祁山, 但這六次都以失敗而告終。 后來諸葛亮的繼承者姜維九伐中原, 但都是強弩之末不可穿魯縞。

同樣的戰略方向為什么劉邦可以勝利, 可是劉備集團卻以慘敗告終呢?勝敗誰注定?興衰豈無憑。 有三條原因決定劉備要失敗。

第一劉備取益州是不義的。 劉備憑生最愿意標榜自己的仁義。 可是他以非常不光彩的手段從自己同宗兄弟劉璋手里奪取了益州, 諸葛亮的《隆中對》其實是引導劉備走進一個悖論中。

縱觀歷史, 歷史人物的個人性格深刻地影響了他的歷史宿命, 真小人和偽君子, 前者往往是勝利者, 后者往往是失敗者。 劉邦是真小人, 是無賴, 但他從來沒有掩飾自己, 而劉備常常把自己置于一個道德高地上。 劉備得到益州之時, 也是他失去人心的開始。 益州人從沒在打心眼里服過劉備。

第二條是因為漢末的巴中和秦末的巴蜀漢中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秦朝太勿勿, 秦末時代的巴蜀和漢中作為大秦朝的立國之基戰略后方是一塊生機勃勃的地方, 凝聚著“王氣”, 可是到了東漢, 漢朝的都城己經從長安遷到了洛陽, 巴蜀和漢中己經衰落, 此地的王氣已經黯然而收。

第三條是因為劉備集團的運氣不像劉邦那樣好,

劉備和諸葛亮遇到的對手太強大了。 劉邦的對手是剛愎自用沒有謀略的項羽, 而劉備的對手卻是雄才大略的曹操。 接下來諸葛亮的對手又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 雖然諸葛亮“智多而近妖”(魯迅語), 但是司馬懿就用一個熬字, 就把諸葛亮熬到油盡燈枯, 也把三國中綜合國力最弱的西蜀集團熬垮了。

第三條是因為劉備和劉邦處于完全不同的國際格局中。 在滅秦以后項羽沒有什么遠大志向, 沒有像秦始皇那樣以追求國家的大一統作為自已的目標, 他開了歷史的倒車, 恢復了秦以前的諸侯國, 他自己僅僅滿足于做一個西楚霸王, 在亂糟糟的諸候并起的環境中, 狡黠的劉邦,

這個以小在市井里混的無賴如魚得水, 完全成功地施展了他縱橫捭闔的本領。 而劉備在他得西蜀之前人家曹操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 而孔權已經坐穩了父兄的江山, 三國已經定局為綜合國力的競爭, 可供劉備施展的空間己經很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