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教育»正文

成名不能趁年轻 张爱玲说错了

本文作者黃強

張愛玲說過一句話, “成名趁年輕”, 深深地影響著如今的人們。 韓寒、郭敬明以及一些80后, 90后的少年少女作家, 都是抱著這樣的信條, 迅速升騰起來, 成為耀眼的新星。 至于娛樂圈的明星們, 更是“成名趁年輕”的追捧者, 實踐者, 受益者。

【圖1, 張愛玲】

在全民浮躁的時代, 灰姑娘一夜由貧民躍進為王妃成為世人信奉的圭臬, 于是電視選秀節目大行其道, 一夜成名, 一夜暴富, 皆有可能, 也給人們帶來種種驚喜。 創造奇跡, 不是講究日積月累的磨礪, 而是一首歌, 一部電影, 屁股扭一扭, 歌曲唱一唱, 就可以創造紅遍大江南北的奇跡。

趙薇憑借《環珠格格》一炮走紅, 就是這樣背景下的產物;李宇春、張靚穎因為超級女生選秀而萬人空巷, 成為新偶像;上海電視臺的好男兒, 江蘇電視臺的名士高徒、絕對唱響等等賽歌會, 選秀, 無一不是如此。

【圖2, 超女】

浮躁的年代, 只能留下浮躁的人物, 浮躁的作品, 這是一條規律。 大師帽子滿天飛, 名師光環一個比一個亮。 當大師名銜如過江之鯽, 多如牛毛, 大師還有什么價值?物以稀為貴, 大師就是幾百年才誕生一個人的, 一年誕生數百個的絕不是大師, 連名師也夠不上。 大師滿天飛, 飛得不是大師, 而是大師的帽子。 開家帽子工廠, 要什么帽子都可以, 給錢就行。 耐不住寂寞的學者, 雖然成為了超級學術明星,

在學術方面并無大的建樹。 易中天也好, 于丹也罷, 口才一流, 也懂得把學術課講得生動, 將故事, 通俗化是他們的擅長, 但是他們究竟有怎樣的學術思想, 學術體系?遠遠談不上。 他們是不錯的講師, 甚至可以說是稱職的教師, 做教授也名副其實。 但是他們就是傳媒造出的明星, 而不是學術名師。 于丹的《莊子心得》、《論語心得》風靡中國, 洛陽紙貴, 百萬巨冊, 如今究竟有多少人家還保留著, 怕是說不清。 想來流入印刷廠花為紙漿的也不在不少。

【圖3, 學術明星于丹】

有句經典的話“錢不是萬能的, 沒錢是不能的”。 于是, 追錢逐利成為人們生活追求的圭臬。 為什么學習?為錢。 為什么工作, 為錢。 有了錢, 可干什么?可以買房買車泡妞,

享受口福之樂, 生活享受。

迅速升騰的名氣、名聲給新星們帶來了人們夢寐以求的財氣、富裕、享樂, 但是沒有根基的建筑只能使空中樓閣, 拔苗助長的莊稼很快就會蔫掉。 學術、藝術、文化同樣如此, 大師之所以成為大師, 并不是因為媒體的炒作, 而是他身后的文化功底, 他自成一格的學術體系, 以及獨立的學術思想, 獨立的人格, 不為環境左右, 不為潮流影響。 萬丈高樓平地起, 藝術、學術的大廈, 同樣需要一磚一瓦的建設, 金字塔假使沒有龐大牢固的基礎, 不可能屹立沙漠幾千年;一個火柴豈能托起摩天大樓?一個動動嘴, 唱唱歌, 扭扭腰, 甚至身體出位, 搞點潛規則的人, 即使現在名聲響亮, 粉絲甚多, 又豈能持續長久?

成名趁年輕,

其實是拔苗助長;耐不住寂寞的學者, 終究是一個三四流的學者, 成不了大師。 積少成多, 厚積薄發, 大器晚成, 積累的是經驗, 磨礪的是性格, 打磨的是浮躁, 只有我們去掉了浮躁, 淡泊了名利, 過濾了得失, 我們才會趨向成熟, 邁向成功的彼岸。

因此, 張愛玲的成名趁年輕, 只適合極個別的天才, 并不是社會所推崇的。 沒有積淀的少年成名, 沒有厚實的學問做支撐, 來的快, 去的也快。

說明:本文系企鵝號簽約作者黃強原創作品, 未經作者同意, 不得轉載。 授權微信njhuangqiang。

黃強, 字不息。 服飾史學家、金學家。 研究涉及中國服飾史、置業經濟史、民國史、南京地方史、明清小說等方面研究, 均有著作出版。 已出版《南京歷代服飾》《消失的南京舊景》《趣民國》等著作15本。

新著《金瓶梅風物志》, 已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年年度好書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