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温来袭!台风“云雀”掉头了!福建还会热多久?答案是……

熱!好熱!太熱了!

這幾天福建人的感受

只有這幾個字能形容

昨日午后, 紅壓壓的一片

小編都不敢看


空氣溫度高, 地表溫度更是高得你難以相信!

衛星監測結果顯示

昨天中東部大范圍的地表溫度超過40℃

持續高溫, 什么時候能和你說一聲…

高溫持久戰


在高溫纏綿的第15天18時

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

其中 重慶中西部、湖北東部、湖南、江西

浙江中西部、福建東南部和西北部

以及吐魯番盆地等地的部分地區

最高氣溫將達37~39℃ 局地可達40℃以上


中央氣象臺還特意發布了

高溫中暑氣象預報

山西西南部、陜西中部和東南部、江蘇南部、

上海、浙江、安徽南部、湖北東部、

福建、江西、湖南、廣東東北部、

貴州東北部、重慶、四川盆地東部

等地較易發生中暑

昨天下午

福建省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信號

全省有44個高溫橙色預警正在生效中

受副熱帶高壓控制

29日我省大部分縣市最高氣溫可達35℃以上

其中南平中南部、三明中東部、福州西部的部分縣市

和其余的局部縣市最高氣溫可達37℃-38℃

未來一周

我省大部分地區還將繼續“燒烤”模式

高溫持續維持在35-37℃之間, 局部達38-39℃

31日~8月1日, 臺風云雀逐漸靠近, 中層逐漸轉為偏西氣流控制, 中部地區低層水汽輻合條件, 午后部分有陣雨或雷陣雨, 局部有大到暴雨, 其余地區以多云天氣為主。

8月2日, 塊狀副高位于華北和東北, 云雀趨向華東沿海, 受其南側偏西氣流影響, 全省天氣多云到陰, 有分散性陣雨或雷陣雨。

8月3~4日, 副高略有南壓, 我省受偏東南氣流影響。 全省天氣多云到陰, 有陣雨或雷陣雨。

8月5~7日, 副高減弱北縮, 南海有低值系統發展, 我省受偏東氣流影響, 全省以多云為主, 局部有陣雨或雷陣雨。

什么?云雀逐漸靠近?

云雀不是往日本去了嗎?

怎么回事?

來看看它的奇葩路徑

來自@中國氣象愛好者消息:云雀“倒插門”反向登陸日本。 大家都知道, 登陸日本的臺風一般都是往東北走或者往北走的, 很少有往西走登陸的。 這是因為, 日本一般在東亞大槽東邊, 副高西北邊或北邊, 臺風當然會順著副高北側的東北或偏北氣流走。

但今年形勢亂套, 副高極其偏北, 日本現在在副高南邊, 所以云雀會被副高強行拽出個急轉彎, 順著它南邊的偏西氣流, 西行登陸日本。

云雀很可能成為先登陸日本本土、后“登陸”我國的“二手臺風”。 這種走位可謂歷史罕見, 歷史上只有1966年臺風winnie先登陸日本和韓國, 再登陸我國遼寧, 但登陸遼寧時已經變性為溫帶氣旋。

不過云雀即使登陸我國, 強度也會非常弱, 大致是熱帶低壓或熱帶風暴。 會帶來一些雷雨和東風, 江浙滬和山東的高溫屆時可能會稍有緩解, 但不要抱太大的希望, 尤其是上海和浙江, 畢竟臺風西南側, 還是有“吃下沉”, 變得更熱的可能性的。

更扎心的是, 據中國天氣網消息, 由于副高北上, 再加上臺風“云雀”靠近,

南方陰雨天氣增多, 高溫+降雨 簡直就像下開水。

@福建氣象提醒, 正值盛夏時節, 氣溫高, 濕度大, 有利于不穩定能量的積蓄, 在午后達到高值后容易形成降雨, 并常伴有電閃雷鳴、強風等。 所以, 近期我省還是會多午后雷陣雨, 并可能伴有上述的強對流天氣, 有外出游玩的人員要加強防范, 一旦遇到強對流天氣要記得及時躲避。

歷史上這些暑熱奪命事件, 驚呆了

天這么熱,

我們靜一靜

來聊聊“暑熱往事”——

蘇軾、李清照和鄭成功經歷的暑熱。

1101年8月24日

蘇東坡怎么死的?是熱死的?

蘇東坡是熱死的!這說法當然不完全對, 那時候他被少年皇帝宋哲宗從惠州再貶往儋州(海南), 哦不, 嚴格地說, 應是福建人章惇(時任宰相)貶了蘇的。

1100年, 宋哲宗早逝, 弟弟趙佶, 也就是文藝青年宋徽宗閃亮登場了, 徽宗對文藝人才那是相當的可以。 此時60多歲的蘇軾也就得以北歸。

此時蘇軾身體極差, 又正趕上暑熱高溫, 走的是水路, 雖在水上行, 想必船上也有個頂棚遮擋烈日, 但還是曬冒了泡, 旅途勞頓中, 按照漳州人林語堂的說法可能是因暑熱得了“阿米巴性痢疾”而死, 蘇軾的一生定格在1101年農歷7月28日(公元8月24日)。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寫:

他的生命力受到了破壞, 不是皇帝, 也不是章惇, 而大概是阿米巴菌。 河邊的濕潮氣悶很難受, 他讓船移到轉為涼爽的地方。

……

七月十五, 他的病況惡化。 夜里發高燒, 第二天早晨牙根出血, 覺得身體特別軟弱。 他分析癥狀, 相信他的病是來自“熱毒”, 即一般所謂傳染病。他相信只有讓病毒力盡自消,別無辦法,用各種藥進去干涉是沒用的。他拒絕吃飯,只喝人參、麥門冬、獲菩熬成的濃湯,感覺到口渴,就飲下少許。他寫信給錢世雄說:“莊生聞在有天下,未聞治天下也。如此而不愈則天也,非吾過矣。”錢世雄給蘇東坡幾種據說頗有奇效的藥,但是蘇東坡拒不肯服。

宋代《槐蔭消夏圖》(資料圖)

1129年7月8日

蘇軾是豪放派之宗師,而李清照則是婉約派之翹楚。

李清照有不少作品寫的與夏天有關,比如兩首《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寫的應是春夏之交;“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寫得就應是夏日荷塘之景,看來是夏日里的一次愉快的游賞。

李清照和夫君趙明誠的感情那是沒的說的,古時候的夫妻楷模,有那首著名的《一剪梅》為證: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是她寫給趙明誠的“情書”。

李清照的父親叫李格非,姥爺叫王珪。這王珪當過宰相,名門啊!那趙明誠的家世也不俗,父親叫趙挺之,也當過宰相。而李清照與另外一位北宋末年的宰相——仙游人蔡京也是親戚!

捋一捋這層關系:王珪生了一堆兒女,其中大女兒的女兒就是李清照;王珪的一個孫女,嫁給了蔡京,所以李清照和蔡京的老婆是表姐妹的關系,所以蔡京就是李清照的表姐夫或者表妹夫。另外插一句:王珪的還有個孫女也嫁了個宰相——叫秦檜,杭州岳飛墓前跪著的石像中不是就有個王氏嗎!所以秦檜也是李清照的表姐夫或表妹夫。

明代仇英《船人形圖》(資料圖)

那么和暑熱有什么關系?

往下看——

1129年3月,被革職在家的趙明誠接到新任命,讓他到與福建詔安、平和交界的潮州去做知府,于是他帶著妻子李清照和十多車收藏品(趙明誠是金石名家,著有《金石錄》),去潮州赴任。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赴任之路卻變成了逃亡之路。此時金兵犯境。

他們一路逃亡先到了江西,然后進入安徽,這一路上夫妻之間言語也不多,氣氛也有些尷尬。此時天氣熱了起來,他們來到安徽和縣烏江岸邊,當年西楚霸王項羽敗走自刎于此。李清照感慨頗多,一首《夏日絕句》脫口而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此刻,趙明誠就在身邊,這首詩詞讓他想起了兩年前在做江陵知府時失職的表現:那時士兵叛亂,作為最高長官的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趙明誠羞愧難當,也為自己的懦弱自責。

一路奔波逃亡,當他們到達南京時已是農歷八月,趙明誠因暑熱病倒,農歷八月十八日(按新歷算是7月8日)死在了南京,終年48歲,永遠地離開了他的愛妻。李清照在《祭趙湖州文》中說: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

蘇漢臣《荷塘消夏圖》(資料圖)

800多年之后,在泉州靈應寺巖下挖出一塊墓志銘,墓志銘的主人趙氏,趙氏的哥哥正是趙明誠。趙明誠死后,李清照后半生顛沛流離,曾有人認為李清照可能來泉投靠過小姑,但至今無確鑿證據。

趙明誠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他的二哥叫趙思誠。在《福建通志·人物志》中有一段記載趙家二公子的:“趙思誠,字道夫,高密人。父挺之,崇寧宰相。思誠與兄存誠相繼成進士,弟明誠亦有學問。建炎南渡,存誠帥廣東,與思誠謀移家所向,以泉南俗淳,乃自五羊抵泉,因家焉。”清乾隆版《泉州府志》也記載,趙思誠曾任泉州太守,洛陽橋是蔡襄主持修建的,多次在颶風(臺風)中損壞,而參與過修復的就有當時的地方官趙思誠。趙思誠后來還去了江西九江做官,但最后又回到泉州居住,可能因此,趙氏來泉并定居了下來。

1662年6月23日

鄭成功的死一直是個謎

1662年2月6日收復臺灣后僅僅4個多月,鄭成功便即去世,那一年鄭成功才38歲。6月23日,這天正是夏至前后。

從臨終前的異常表現和當時鄭氏集團內部斗爭的背景看,有人認為鄭成功是被人投毒殺死的。林時對的《荷牐叢談》道:“(成功)驟發顛狂,咬盡手指死”;而夏琳的《閩海紀聞》也說,鄭成功臨終前將藥投之于地,然后“頓足扶膺,大呼而殂”,鄭大概察覺出有人謀害自己,但為時已晚。

就在前一年(1661)順治帝崩,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繼位,也就是康熙皇帝;鄭氏降將黃梧向鰲拜建議“平賊五策”,內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二十里,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只,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斬成功之父鄭芝龍;挖鄭氏祖墳……

在臺將士水土不服,使得人心惶惶,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又在澎湖與乳母私通……所有的壞消息傳來,讓鄭成功內外交逼,他脾氣火爆,急火攻心也就順理成章。江日升的《臺灣外志》記載,鄭成功病情一開始并不嚴重,還能看書、觀臺、飲酒。但沒幾日便撒手人寰,頗為詭異。

李光地《榕村語錄續集》(資料圖)

還有一種說法來自與鄭成功同時代的泉州老鄉李光地的,他的《榕村語錄續集》載:“馬信薦一醫生以為中暑,投以涼劑,是晚而殂”。也就是說李光地認為鄭成功部將馬信推薦的醫生認為鄭是中暑了,給了他涼藥,但當晚就死了。1662年李光地20歲,此后兩年才鄉試中舉。因此由他口中說出的“中暑而亡”之說也許也是聽來的說法,并不一定靠譜,值得考證。

via:福建日報微信 綜合福建氣象、中國天氣網、中央氣象臺、中國氣象愛好者、海峽都市報(haixiadushibao)記者宋暉 新媒體傅妤/編

即一般所謂傳染病。他相信只有讓病毒力盡自消,別無辦法,用各種藥進去干涉是沒用的。他拒絕吃飯,只喝人參、麥門冬、獲菩熬成的濃湯,感覺到口渴,就飲下少許。他寫信給錢世雄說:“莊生聞在有天下,未聞治天下也。如此而不愈則天也,非吾過矣。”錢世雄給蘇東坡幾種據說頗有奇效的藥,但是蘇東坡拒不肯服。

宋代《槐蔭消夏圖》(資料圖)

1129年7月8日

蘇軾是豪放派之宗師,而李清照則是婉約派之翹楚。

李清照有不少作品寫的與夏天有關,比如兩首《如夢令》“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寫的應是春夏之交;“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寫得就應是夏日荷塘之景,看來是夏日里的一次愉快的游賞。

李清照和夫君趙明誠的感情那是沒的說的,古時候的夫妻楷模,有那首著名的《一剪梅》為證: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是她寫給趙明誠的“情書”。

李清照的父親叫李格非,姥爺叫王珪。這王珪當過宰相,名門啊!那趙明誠的家世也不俗,父親叫趙挺之,也當過宰相。而李清照與另外一位北宋末年的宰相——仙游人蔡京也是親戚!

捋一捋這層關系:王珪生了一堆兒女,其中大女兒的女兒就是李清照;王珪的一個孫女,嫁給了蔡京,所以李清照和蔡京的老婆是表姐妹的關系,所以蔡京就是李清照的表姐夫或者表妹夫。另外插一句:王珪的還有個孫女也嫁了個宰相——叫秦檜,杭州岳飛墓前跪著的石像中不是就有個王氏嗎!所以秦檜也是李清照的表姐夫或表妹夫。

明代仇英《船人形圖》(資料圖)

那么和暑熱有什么關系?

往下看——

1129年3月,被革職在家的趙明誠接到新任命,讓他到與福建詔安、平和交界的潮州去做知府,于是他帶著妻子李清照和十多車收藏品(趙明誠是金石名家,著有《金石錄》),去潮州赴任。但讓他們沒想到的是,赴任之路卻變成了逃亡之路。此時金兵犯境。

他們一路逃亡先到了江西,然后進入安徽,這一路上夫妻之間言語也不多,氣氛也有些尷尬。此時天氣熱了起來,他們來到安徽和縣烏江岸邊,當年西楚霸王項羽敗走自刎于此。李清照感慨頗多,一首《夏日絕句》脫口而出: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此刻,趙明誠就在身邊,這首詩詞讓他想起了兩年前在做江陵知府時失職的表現:那時士兵叛亂,作為最高長官的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趙明誠羞愧難當,也為自己的懦弱自責。

一路奔波逃亡,當他們到達南京時已是農歷八月,趙明誠因暑熱病倒,農歷八月十八日(按新歷算是7月8日)死在了南京,終年48歲,永遠地離開了他的愛妻。李清照在《祭趙湖州文》中說:白日正中,嘆龐翁之機捷;堅城自墮,憐杞婦之悲深。

蘇漢臣《荷塘消夏圖》(資料圖)

800多年之后,在泉州靈應寺巖下挖出一塊墓志銘,墓志銘的主人趙氏,趙氏的哥哥正是趙明誠。趙明誠死后,李清照后半生顛沛流離,曾有人認為李清照可能來泉投靠過小姑,但至今無確鑿證據。

趙明誠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他的二哥叫趙思誠。在《福建通志·人物志》中有一段記載趙家二公子的:“趙思誠,字道夫,高密人。父挺之,崇寧宰相。思誠與兄存誠相繼成進士,弟明誠亦有學問。建炎南渡,存誠帥廣東,與思誠謀移家所向,以泉南俗淳,乃自五羊抵泉,因家焉。”清乾隆版《泉州府志》也記載,趙思誠曾任泉州太守,洛陽橋是蔡襄主持修建的,多次在颶風(臺風)中損壞,而參與過修復的就有當時的地方官趙思誠。趙思誠后來還去了江西九江做官,但最后又回到泉州居住,可能因此,趙氏來泉并定居了下來。

1662年6月23日

鄭成功的死一直是個謎

1662年2月6日收復臺灣后僅僅4個多月,鄭成功便即去世,那一年鄭成功才38歲。6月23日,這天正是夏至前后。

從臨終前的異常表現和當時鄭氏集團內部斗爭的背景看,有人認為鄭成功是被人投毒殺死的。林時對的《荷牐叢談》道:“(成功)驟發顛狂,咬盡手指死”;而夏琳的《閩海紀聞》也說,鄭成功臨終前將藥投之于地,然后“頓足扶膺,大呼而殂”,鄭大概察覺出有人謀害自己,但為時已晚。

就在前一年(1661)順治帝崩,皇三子愛新覺羅·玄燁繼位,也就是康熙皇帝;鄭氏降將黃梧向鰲拜建議“平賊五策”,內容包括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二十里,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毀沿海船只,寸板不許下水;同時斬成功之父鄭芝龍;挖鄭氏祖墳……

在臺將士水土不服,使得人心惶惶,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又在澎湖與乳母私通……所有的壞消息傳來,讓鄭成功內外交逼,他脾氣火爆,急火攻心也就順理成章。江日升的《臺灣外志》記載,鄭成功病情一開始并不嚴重,還能看書、觀臺、飲酒。但沒幾日便撒手人寰,頗為詭異。

李光地《榕村語錄續集》(資料圖)

還有一種說法來自與鄭成功同時代的泉州老鄉李光地的,他的《榕村語錄續集》載:“馬信薦一醫生以為中暑,投以涼劑,是晚而殂”。也就是說李光地認為鄭成功部將馬信推薦的醫生認為鄭是中暑了,給了他涼藥,但當晚就死了。1662年李光地20歲,此后兩年才鄉試中舉。因此由他口中說出的“中暑而亡”之說也許也是聽來的說法,并不一定靠譜,值得考證。

via:福建日報微信 綜合福建氣象、中國天氣網、中央氣象臺、中國氣象愛好者、海峽都市報(haixiadushibao)記者宋暉 新媒體傅妤/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