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教育»正文

汉代吃烧烤已有烤知了串,还有两种知了吃法堪称黑暗料理

曹植的《蟬賦》:“持柔竿之冉冉兮, 運微粘而我纏。 欲翻飛而逾滯兮, 知性命之長捐。 委厥體于膳夫, 歸炎炭而就燔。 ”

知了啊, 你躲過了那么多天敵的追殺, 最后還是被人給粘了, 給烤了, 你丫真悲催!

曹子建這是純文藝青年的調調, 什么“柔桿”、“微粘”、“厥體”、“膳夫”的整這么妖艷, 其實就天空飄來五個字兒, 帶著孜然味兒——“粘知了烤串”。

這高蛋白動物早就爬上了中國人的餐桌, 《禮記》記載, 甚至當年君王的筵席上也有這道美菜。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記錄了三種吃法:“捶之, 火炙令熟。 細擘(bò), 下酢(zuò);又云:蒸之, 細切香菜置上;又云:下沸湯中,

即出, 擘, 如上香菜蓼法。 ”

除了烤著吃這一最主流的吃法, 還可以蒸一下, 加香菜;沸水煮一下, 加香菜。 這倆吃法現在當然是沒有了, 對喜歡這道美味的也算黑暗料理了。

在很多漢畫像石上, 我們都可以看到古人在院子里架著爐子燒烤擼串, 場面基本跟現在差不多。 烤的東西除了雞鴨這些個常規的, 現存一件東漢釉陶燒烤爐上, 還有兩串知了。

這種飛上枝頭的成年黑知了肉已經老了, 跟它沒褪殼的幼蟲相比, 味道差多了, 大量捕捉很可能不是吃, 而是當玩具賣給小孩子們玩。

關于這點, 東漢王充在《論衡》中有提到, 王充說自己少年老成, 別的小伙伴兒都忙著掏鳥捕蟬戲錢爬樹撒尿和泥, 他從來不摻和, “以小兒愛蟬之故,

因常有捕蟬入城售賣者。 ”

相比于捉枝頭的知了, 人們更喜歡捉它土里的幼蟲, 中國人愛吃, 古希臘人也愛吃。 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動物志》中就說知了從土里爬出來褪殼之前最好吃, 簡直是“世間最頂級的美味和享受”。

很多年后, 對蟲子極其癡迷的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看了亞里士多德的描述, 忍不住捉了幾只, 還呼朋引伴來同吃。

科學家跟那些吃啥都“外焦里嫩, 哇哇哇哇”的美食節目主持人到底不同, 大伙兒品嘗完, 特失望, 得出的一致結論是味道有點像蝦, 但肉硬難嚼, 少汁無味, 吃起來簡直像嚼羊皮紙。 最后法布爾晃著腦袋下結論——“我絕對不會向任何人推薦這道菜, 哪怕亞里士多德對它贊不絕口。

也難怪, 當年亞里士多德只說好吃, 沒說咋吃, 法布爾就想當然地放了點油放了點鹽, 又放了點洋蔥, 一塊兒炒。 這要是能好吃就見了鬼了!

古今中外的吃貨們早試驗過了, 這東西最經典最好吃的做法就是油炸, 邊炸邊拿鏟子摁扁了, 更易熟, 極香。 再美其個名曰“炸金蟬”, 感覺檔次瞬間也上去了。

(圖片來自網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