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你知道吗?天安门前的华表顶端蹲立着的“望天吼”,是龙之第三子蒲牢


華表上的蒲牢

傳說古代帝王為了能聽到老百姓的意見,曾經在宮外懸掛“諫鼓”, 在道路上設立“謗木”。 《《中國小品建筑十講》指出, 崔豹《古今注》中說:“堯設誹謗之木。 何也, 答曰:今之華表木也, 以橫木交柱頭, 狀如華也, 形似桔槔。 ”桔槔是古代井上汲水的工具, 形狀是一根長桿, 頭上綁一個水桶, 所以華表最初的樣子就是頭上有橫木或其他裝飾的一根立柱。 在宋代張擇端畫的《清明上河圖》上, 我們看到虹橋的兩頭路邊各有一根立柱, 柱頭上有十字交叉的短木, 柱端立有一仙鶴, 這顯然就是立在橋頭作標志的華表木。

這種華表木立在露天, 經不起風吹日曬和雨淋, 逐漸被石料所代替。

天安門前金水河上跨漢白玉石橋五座;前有漢白玉華表一對、石獅兩對, 通體雕刻卷云龍、象征皇權和代表“勤政愛民”的華表上, 端橫插云板, 稱作“日月板”。 華表的最頂端有承露盤, 盤上蹲立著“龍生九子”之一的犼, 也叫做“朝天吼”或“望天吼”。 華表下面是八角形的須彌座, 底部為方形石欄, 四角有石柱, 華表連同須彌座, 總高9.57米。

如今天安門前的華表所矗立的地點, 并非明清時代的位置。 當時它們的位置比現在更為靠前。 1950年, 天安門廣場需要擴展, 因此將這對重達2萬多公斤的華表向后移動了6米。

天安門里邊還有兩座同樣的華表, 頂端也蹲立著石吼“望天”。

不過, 天安門外華表上的石面向南, 而天安門里邊的石面向北, 朝著宮殿的方向。


大鐘鐘紐蒲牢

望天吼即龍之第三子, 本名蒲牢。 明代楊慎《升庵外集》中記載:“俗傳龍生九子……三曰蒲牢, 形似龍而小, 性好吼, 今鐘上鈕是也。 ”

蒲牢形狀像龍但比龍小, 為何好鳴叫?據說蒲牢生活在海邊, 平時最怕的是巨鯨。 每每遇到鯨襲擊時, 蒲牢就大叫不止。 人們報據其“性好鳴”的特點, “凡鐘欲令聲大音”, 即把蒲牢鑄為鐘紐, 而把敲鐘的木杵作成鯨魚形狀。 敲鐘時, 讓巨鯨一下又一下撞擊蒲牢, 使之“響入云霄”且“專聲獨遠”。 這就等于暗示我們, 蒲牢之聲是報警, 是警報, 未必是喜悅之音。


明 騎犼觀音

但只要聲音大, 國人就是喜歡的, 所謂“萬馬齊暗蒲牢吼”是也。

所以在古代, 望天吼一般作為鎮墓獸出現, 皇親貴族的墓里一般都有望天吼的造型來鎮墓、辟邪。 望天吼在百姓心目中, 就是一種吉祥、美觀、威武、雄壯、不可欺凌的形象。

犼的最大習性是好遠望。 臉朝故宮內的犼叫“望君歸”, 意思是希望到宮外吃喝玩樂的皇帝要想著國家社稷, 不要樂不思“宮”;臉朝宮外的犼叫“望君出”, 意思是希望久居宮內的皇帝常外出看看, 要關心民生人情。 這固然是犼的守望, 但君王往往是目不斜視、充耳不聞, 這樣的愿望, 等于擺設。


明崇禎 青銅騎犼觀音像

與前代一樣, 明代也不乏荒誕的犼獸傳說。 明朝陳洪謨筆記《治世余聞》卷上一記載說:“又畜二小獸, 名曰吼, 形類兔, 兩耳尖, 長僅尺余。 獅作威時,

即牽吼視之, 獅畏伏不敢動。 蓋吼作溺著其體, 肉即腐爛。 吼猖獗, 又畏雄鴻, 鴻引吭高鳴, 吼亦畏伏, 物類相制有如此。 ” 這暗示了祖宗的寶物可以降服一切妖魔, 可是, 船堅炮利的“獅子”已經打破國門,

即便吼聲連連, 也是無濟于事的。 1900年8月, 八國聯軍攻進北京時, 曾炮擊天安門, 天安門前的華表和石獅子都曾中炮, 至今仍保留著傷毀的痕跡。 由此可見, “吼聲”無法喚醒一個荒淫的制度。


望天犼

如今, 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清朝《仙人騎犼》木雕, 總讓我產生不少聯想。 這尊木雕高16.2厘米, 整件作品天然形狀與人為雕鑿融為一體, 相得益彰, 具有樸素明朗, 單純簡潔且耐人尋味的特點, 觀賞價值之外, 所謂“蒲牢夜半鳴, 足以振聾發聵”, 但愿人們能夠深思。


唐代漢白玉神獸石雕——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