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教育»正文

现代人听到蝉鸣会流口水想吃“炸金蝉”,古人有时会流泪

晉郭璞《蟬贊》云“蟲之清潔, 可貴惟蟬, 潛蛻棄穢, 飲露恒鮮”, 現代人都知道蟬以吸食樹液為生, 知識相對缺乏的古人卻想當然的認為蟬常居枝頭, 餐風飲露, 遠離世俗, 文人雅士們常借以表達自己高尚的理想和情懷。

除了高潔逸韻, 古詩詞中的蟬, 還承擔著“思鄉”和“離別”的一大職責——

今朝蟬忽鳴, 遷客若為情。 便覺一年老, 能令萬感生。 微風方滿樹, 落日稍沈城。 為問同懷者, 凄涼聽幾聲。 "

唐代司空曙的《新蟬》, 寫的是貶謫在外的官員又聽到了枝頭蟬鳴, 才忽然想起不覺又是一年過去, 回望夕陽西下, 心內百感交集,

不知何日歸鄉。

新蟬忽發最高枝, 不覺立聽無限時。 正遇友人來告別, 一心分作兩般悲。 ”

賈島的《聞蟬感懷》, 正悲時光遠去, 又逢友人別離。

蟬吟槐蕊落, 的的是愁端。 病覺離家遠, 貧知處事難。 真交無所隱, 深語有馀歡。 未必聞歌吹, 羈心得暫寬。 ”

“一個人去吃飯, 一個人去醫院”, 現代人最怕的孤獨感, “病覺離家遠, 貧知處事難”, 千年前唐人楊凝的《與友人會》, 也寫下了人在異鄉貧病交加的難。

一雨一番晴, 山林冷落青。 莫侵殘日噪, 正在異鄉聽。 ”

晚唐詩人劉昭禹的《聞蟬》, 噪的不是蟬鳴, 是異鄉的心境。

深藏高柳背斜暉, 能軫孤愁減昔圍。 猶畏旅人頭不白, 再三移樹帶聲飛。 ”

唐盧殷的《晚蟬》, 這真是一只故意找碴、討厭到家、就欠油炸的蟬, 一棵樹一棵樹地追著想家的旅人鳴叫,

躲都躲不開。

其實我們知道, 不是蟬追人, 是人自己想家了。 無論歲月如何飛逝, 時光如何流轉, 旅人之思鄉情常在, 一歌、一語、一蟲、一雁皆能引之。

唐代大詩人杜甫一生被生活所迫, 四處漂泊, 是個標準的游子, 他說“叢菊兩開他日淚, 孤舟一系故園心”;

杜甫的爺爺杜審言雖然官居高位, 也曾想家想得掉淚, 他說“忽聞歌古調, 歸思欲沾巾”;

一生起起落落的王安石48歲那年有題壁詩曰“三十六陂春水, 白頭想見江南”;

生活比較安穩的趙嘏也說“鄉心正無限, 一雁過南樓”。

還有白居易的“一夕高樓月, 萬里故園心”, 張詠的“無端一夜空階雨, 滴破思鄉萬里心”, 王禹稱的“何事吟余忽惆悵, 村橋原樹似吾鄉”……

蟬在枝頭,

愁在心頭。 說到底, 蟬鳴不過是個由頭, 換成猿也一樣, 劉禹錫《竹枝詞》曰:“巫峽蒼蒼煙雨時, 清猿啼在最高枝。 個里愁人腸自斷, 由來不是此聲悲。 ”

蟬鳴的意義, 今古不同, 而今再不會引起人們思鄉、別離的情緒, 只有離愁別緒, 未曾變過。

(圖片來自網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