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世界第一祭天建筑群,曾被八国设司令部,建国后历经几代人修缮

天壇是北京乃至整個中國的地標性建筑, 也是烙印在每一個人身上的文化名片。 但如果作深入思考, 會發現天壇之于中國人, 不只是“名片”這么簡單, 而是深刻反映了中國人的文化模式和思維特征。 【攝影師:張捷 (網名:深藍色的溫度)著名藝術攝影家|來源:去驢行】

天壇是明清兩朝帝王祭天之所, 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 朱元璋用天壇前身“寰丘”祭天以表示自己乃天子, 一六四四年清軍入關后順治也同樣告天稱帝。

但有意思的是, 無論是朱元璋還是順治, 打下江山靠的是武力征伐, 而穩固地位、申明統治正當性卻靠的是“天”。

也就是自古以來, 中國人對“天”的態度與其說是敬, 不如說是功能性的利用。

這點與西方是大為不同的。 即便無求于“天”, 西方人仍然會堅持每天禱告, “天”是他們的精神寄托。 而在中國無論是祭天還是祭灶神、祭雨神、祭各種各樣的神, 都是以神能夠帶來切實利益為基礎的, 當神無能并且無法帶有足夠威懾力時, 便會被棄置, 這一點上對于皇室格外明顯。

回歸天壇本身, 它的形制是圓中帶方, 反映的是“天圓地方”思想。 而建筑高達宏偉, 上達天意, 帝王在王權無法自證的情況下, 企圖向上蒼得到印證, 表明權利來源于上天, 具有正當性, 是故號稱“天子”。 這反映的是“君權神授”、“天人合一”的董仲舒儒家思想。

天壇雖是單體建筑, 但周圍有相當多的附屬設施, 如祈谷壇、圜丘壇、齋宮、神樂署等。 這反映出古代中國的祭天思想絕不是單薄的, 而是形成了一個體系, 或者說一個禮樂遺失。 它不僅僅包括了祭天, 還包括齋戒、沐浴、奏樂、朗誦等形式。 形式的多樣化為祭天增加了更多的文化符號, 也是穩固人民思想的途徑。

199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 并在天壇設立司令部, 隨后搶走了天壇眾多文物, 這是天壇遭遇過史無前例的破壞。 隨后大清王朝解體, 中國又陷入風云變幻的內亂以及抗爭之中。

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后, 這座前朝古跡才得到了維護和保護。 為了盡可能恢復原狀, 許多老學者究其一生翻查大量歷史資料, 許多能工巧匠耗費心思去修繕天壇的每一處細節,

而這個過程可以說是經歷過好幾代人。

多年之后, 天壇重新屹立在北京南邊, 這座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體如同它的存在意義一樣, 始終護佑著新中國的成長, 象征著中國文明的不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