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不做孩子的“代言人”

不做孩子的“代言人”

孩子的成長,如同一棵麥苗從小綠芽到長出麥穗的過程,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需要經過歲月的歷練以及嚴格的、不可逾越的生長順序。 孩子通過眼睛的觀察、身體的感知和大腦的思考去慢慢認識這個世界,從笨拙、幼稚逐漸走向熟練與成熟。 然而,很多父母常常忍不住揠苗助長試圖幫助孩子跳過這些笨拙、幼稚的階段,直接到達熟練與成熟這個目標。 這樣造成的結果是,孩子因為沒有經過必要的歷練,沒有遵循兒童發展的自然規律,他們]的成長反而會慢于正常的速度,甚至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其實,每一個獨立的兒童都懂得如何照顧自己,知道怎麼吃飯、穿衣,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樂意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很多時候並不需要大人的説明,也不願意被大人代勞。 雖然他們不能像大人所預期的表現得那麼優秀和出色,但是通過這個過程,他們能夠從錯誤中總結經驗、不斷學習,從而發展內在的力量,增強自信心。 家長如果想讓孩子大膽地做自己,就要把成長的機會讓給孩子,不要做孩子的“代言人。

“放”出來的能力

跟很多中國孩子一樣,貝貝從一出生開始,就處於一個備受關注的家庭環境中。 他們家是典型的“勞動力過剩”家庭,貝貝媽媽全職在家還有4個老人輪流來幫忙。

老人包辦了所有的家務,也幾乎包辦了貝貝的成長。

貝貝從7個月開始學習爬行,她一看到東西就兩眼放光,正想爬過去探究竟,奶奶走過來,一把抓過東西遞給貝貝,說:“寶寶,你是要這個嗎?給

貝貝10個月時,想自己抓著小床的欄杆站起來,每次一點點的成功都帶給她巨大的喜悅,她樂此不疲地重複這個動作,慢慢地她站立的時間越來越久。 外婆一看到貝貝想站起來,就把她扶起來,說:“寶寶,想站高高嗎?來,外婆幫你。 ”

貝貝13個月時,開始學習走路了,她張開雙手,搖搖擺擺,每前進小步,她都興奮不已。 摔倒了,她自己站起來,剛走一步,又摔倒了……媽媽心疼地走過來,把她抱在懷裡,說:“寶寶摔疼了吧?我們休息一下。

貝貝1歲半時,想自己拿勺子吃飯,她發現自己可以把東西塞到嘴裡,於是更加努力了,但她笨拙的小手還是不可避免地把食物塗到臉上、頭上、衣服上,撒在桌子上、地上。 幾個大人一起過來,有的擦嘴,有的收拾桌子,有的搶過勺子開始餵飯,說:“怎麼搞這麼髒啊?這多難收拾啊!

貝貝2歲半時,拿著一件衣服拼命地往頭上套,經過努力,她的頭終於鑽出來了,她很興奮地喊媽媽。 媽媽走過來,迅速地把衣服脫下來,又穿上,說:“寶寶,衣服穿反了,應該這樣穿!

漸漸地,貝貝習慣了大人無微不至的照料。 到了幼稚園後,她不再自己動手吃飯,而是等著老師來喂;午睡的時候,也不會自己穿脫衣服她總是一副不開心的樣子,懶懶地坐著,等著有人來幫她。

有一回,老師幫她把褲子擺好正反面,讓她自己穿進去,她卻說:“我怕穿錯了。 ”老師告訴她,這樣穿進去就不會錯。 可她還是不願意動手,說:“我還是穿不好,我會把褲子穿得斜斜的。 ”據老師說,班上這樣的孩子其實不少,他們缺乏自己動手的勇氣,害怕失敗,原因是從小開始,他們想做的很多事情不是被大人代勞,就是被大人否定,因此他們總覺得自己做不好,對自己沒信心。

後來,經過老師向貝貝媽媽建議,貝貝媽媽在家裡儘量多給貝貝自己動手的機會,多鼓勵和肯定她。 慢慢地,貝貝開始主動吃飯、穿衣,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並享受到其中的樂趣。 而她在幼稚園的生活也變得更加輕鬆快樂了。

孩子的成長是在一次次的歷練中逐步完成的,每一次站得更高、看得更遠,都會讓他們更加自信。

“慢”出來的自信

樂樂媽媽總覺得樂樂太內向,膽子小,在家還算能言善辯,但一到外面就“反”了。 說這些話時,樂樂媽媽臉上顯出一副恨鐵不成鋼的表情。

天,我跟樂樂媽媽帶著兩個孩子一起去遊樂場。 在路上,我們碰到了樂樂媽媽的熟人。 離熟人還有一段距離時,樂樂媽媽就緊張地對樂樂說:“見到叔叔要打招呼啊!”可是,走到跟前時,樂樂卻一句話也沒說。 叔叔並不在意,問樂樂:“樂樂,跟媽媽去哪裡玩啊?”樂樂正想回答,媽媽搶先說:“這孩子,太害羞了,別見怪啊,今天我們去遊樂場玩。 ”叔叔一離開,媽媽馬上開始指責樂樂:“剛剛叫叫你打招呼,你怎麼不打呢?大人問你話,你怎麼不回答?”樂樂委屈地說:“我剛想回答,你就替我說了!”樂樂媽媽聽後,一時說不上話來。

這一幕讓我不禁想起自己童年時父母對待我的方式,跟樂樂媽如出轍。自己好不容易積攢的勇氣,因為父母的代勞,在一瞬間土崩瓦解。最後,我乾脆放棄與人交談,內心的受挫感至今還記憶猶新。我有了孩子以後,為了不讓他們跟我有一樣的遭遇,我總是有意識地給予孩子時間和機會,鼓勵他們自己去表達。一次,我帶豆豆去文具店買計數棒。到了文具店,豆豆卻怎麼也想不起計數棒的名字。當時,我很想幫助他說出來,但是看他努力想自己表達的樣子,我還是忍住了。他想了一會兒,說:“有很多根的,用來數數的,數學老師要求我們買的。”簡單的三句話,讓店員一下子明白了豆豆想要的東西。後來,豆豆對於通過自己的描述順利買到計數棒頗為自豪。

因為我從不催促孩子,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哪怕孩子一開始表現得很膽怯,後來也會慢慢地找到自信。在豆豆的英語課上,每個孩子有兩分鐘的自由演講時間,每個人可以描述自己喜歡的運動或小動物,也可以講述開心或難過的事情。但是,豆豆很少開口。經過和老師的溝通,老師也很認可“讓他慢慢來”,沒有給豆豆施加壓力,而是採用了提問的方式,老師問一句,豆豆回答一句。老師告訴我,有時他回答得很慢,有時他選擇不回答,但是老師並不催促他,只是適時地給予他一些提醒。這樣,既讓孩子有思考的時間,又讓他根據提醒想到完整的答案。終於有一天,還沒等老師開口,他就一口氣講了兩分鐘的內容。

聽到老師告訴我這個消息,我不由得感歎: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表達自己、挑戰自己,只要父母肯停下腳步,等待他們慢慢成長,給予他們鼓勵與支持,他們就會盡情綻放。

“讓”出來的智慧

在商場,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對話:“寶寶,你想要什麼?,”“巧克力!,”“巧克力對牙齒不好,你選別的吧!”“那我選這個餅乾吧!”““這個口味的餅乾不好吃。”“那就選果凍吧!”“果凍危險,會噎住,你再看看?”不看了,你說買什麼就買什麼吧!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只是選擇吃什麼、穿什麼,長大以後,他們會選擇交什麼朋友、考什麼大學、讀什麼專業、到哪個城市生活等。大多數父母總覺得孩子是自己的,替他們做選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如果孩子從小沒有自主選擇的機會,做什麼事情都不需要進行思考和判斷,那麼等他長大後,面對很多人生大事,需要自己拿主意的時候,就會不知所措,不由自主地去依賴父母。

豆豆幼稚園即將畢業的時候,我的一個朋友從國外回來,我們準備陪朋友一起去爬黃山。豆豆也很想去,但如果去的話,就會錯過幼稚園的畢業會演。我們當然希望他能留在家裡,由我在家陪他。對於大人來說,這是一個很理所當然的選擇。但是孩子的想法不一樣,他並不覺得畢業會演有多重要,而是覺得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弟弟一起出去玩更有意思,所以堅持要去。如果他決定去黃山,全家的旅行對他來說是很有意義的時光;如果他選擇留下來,黃山一直都在,但畢業會演錯過就沒有了。在跟他分析了兩者的利弊之後,我們還是決定讓他自己做出選擇。

經過一天的考慮,他決定留在家裡。雖然當時我有大籲一口氣的感覺,但也為接受他的另一個選擇做好了準備。錯過一場畢業會演,真的會給他造成很大的損失嗎?很多時候,是父母自己放不下,總想以自己多年的人生經驗來為孩子做主,但孩子真的需要這樣做嗎?

因為我們常常給予豆豆自主選擇的權利與機會,所以他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會獨自去思考,並做出自己的判斷。在很多事情上,他都會自己拿主意,並堅定自己的選擇,用心做好並用心享受做事情的過程。

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給孩子思考的時間與機會,讓他自由地表達,讓他替自己做主,為自己代言。所以,父母不妨閉上自己的嘴,從孩子身上拿開自己的手,給他們自由和權力,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

正面管教工具:放下

“放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長常常不自覺地去干涉、包辦、拯救或放棄孩子。

小福3歲多時,吃飯時喜歡在椅子上動來動去。我常常跟他說:“小福,你再在椅子上動來動去,我就要請你離開餐桌!”“這是最後一次,如果繼續這樣,我就把你的碗收起來!”但事實上,我並沒有按照自己說的去實施。我的“威脅”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我自己也清楚地知道,用威脅來對付孩子並不能讓他按照我的期望去做。況且吃飯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已經3歲半了,為什麼我總是替他承擔責任呢?

想到這些,我讓小福坐在我身邊,跟他說:“這幾天每次吃飯的時候,媽媽都為你在椅子上動來動去的事情覺得有些生氣,我需要不停地把你抱上椅子,幫你把椅子挪到桌子旁邊我覺得這樣很累,也影響了我吃飯,你覺得你怎麼做才能既不影響我,又能讓你好好吃飯呢?”

他回答:“那我不動了。”

我說:“如果你想動呢?”

他回答:“那你不要說我,只告訴我‘你動了’就行了。”原來對於我不停地說,他也感到很不耐煩。

我又問他:“你覺得你需要換個位置或換把椅子嗎?

他說:“不要。”

我說:“好的,如果你在吃飯的時候還是不停地動,我提醒你兩次後,就請你從椅子上下來,並且不能再吃飯了,直到下一頓才能吃,可以嗎?”

他同意了。我們就這件事情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到了吃晚飯的時候,我幫他擺好位置,並且重新提醒了一下之前討論的結果。他在前半段確實沒亂動,但到後面又控制不住開始動起來。我按照約定,只是提醒了他一下,沒有多說什麼。我想,我需要多給他一點兒時間,相信他能做到。

第二天的午飯時間,他表現得不錯,看得出來,他在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但是到了晚上,他不僅不停地從椅子上上上下下,還發明了一個笑話,逗得哥哥笑個不停,自己也笑得快要鑽到椅子下面去。我跟他說:“如果你還不坐到椅子上,我就把你的碗收走,並且到明天起床之前都不能吃東西。”然後我真的收走了他的碗,並讓他餓到了第二天。我相信,事情在變好之前往往會變得更糟,這只是孩子的另一種試探方式,所以我堅持了之前的約定。

在整個過程中,我用逐步放手的方式,教小福去承擔責任、解決問題、學會自律。慢慢地,他吃飯時不再動來動去,能夠認認真真地把一碗飯吃完。

只有當家長學會放手,相信孩子能做到時,他才能真正學會解決問題。如果家長總是幫助孩子包攬責任,那麼很多事情孩子都只是被動接受,他會覺得這是父母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

就像孩子吃飯這件事,很多孩子不好好吃飯,大都是因為沒有把吃飯當作自己的事情。從吃飯這件事,可以延伸到起床磨蹭、寫作業拖拉等其他事情上。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的某個壞習慣持續了很長時間,而且情況越來越糟糕,就可以先反思下:你自己是不是真的“放下”了?

放下,並非意味著不管孩子,而是說要放手讓孩子學習責任感和能力感。通過“慢慢放下一花時間訓練一退後一相信孩子能從錯誤中學習”這個步驟,帶著愛放手吧,孩子需要為自己的成長負起責任。

這一幕讓我不禁想起自己童年時父母對待我的方式,跟樂樂媽如出轍。自己好不容易積攢的勇氣,因為父母的代勞,在一瞬間土崩瓦解。最後,我乾脆放棄與人交談,內心的受挫感至今還記憶猶新。我有了孩子以後,為了不讓他們跟我有一樣的遭遇,我總是有意識地給予孩子時間和機會,鼓勵他們自己去表達。一次,我帶豆豆去文具店買計數棒。到了文具店,豆豆卻怎麼也想不起計數棒的名字。當時,我很想幫助他說出來,但是看他努力想自己表達的樣子,我還是忍住了。他想了一會兒,說:“有很多根的,用來數數的,數學老師要求我們買的。”簡單的三句話,讓店員一下子明白了豆豆想要的東西。後來,豆豆對於通過自己的描述順利買到計數棒頗為自豪。

因為我從不催促孩子,所以在很多事情上,哪怕孩子一開始表現得很膽怯,後來也會慢慢地找到自信。在豆豆的英語課上,每個孩子有兩分鐘的自由演講時間,每個人可以描述自己喜歡的運動或小動物,也可以講述開心或難過的事情。但是,豆豆很少開口。經過和老師的溝通,老師也很認可“讓他慢慢來”,沒有給豆豆施加壓力,而是採用了提問的方式,老師問一句,豆豆回答一句。老師告訴我,有時他回答得很慢,有時他選擇不回答,但是老師並不催促他,只是適時地給予他一些提醒。這樣,既讓孩子有思考的時間,又讓他根據提醒想到完整的答案。終於有一天,還沒等老師開口,他就一口氣講了兩分鐘的內容。

聽到老師告訴我這個消息,我不由得感歎: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表達自己、挑戰自己,只要父母肯停下腳步,等待他們慢慢成長,給予他們鼓勵與支持,他們就會盡情綻放。

“讓”出來的智慧

在商場,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對話:“寶寶,你想要什麼?,”“巧克力!,”“巧克力對牙齒不好,你選別的吧!”“那我選這個餅乾吧!”““這個口味的餅乾不好吃。”“那就選果凍吧!”“果凍危險,會噎住,你再看看?”不看了,你說買什麼就買什麼吧!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可能只是選擇吃什麼、穿什麼,長大以後,他們會選擇交什麼朋友、考什麼大學、讀什麼專業、到哪個城市生活等。大多數父母總覺得孩子是自己的,替他們做選擇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可是,如果孩子從小沒有自主選擇的機會,做什麼事情都不需要進行思考和判斷,那麼等他長大後,面對很多人生大事,需要自己拿主意的時候,就會不知所措,不由自主地去依賴父母。

豆豆幼稚園即將畢業的時候,我的一個朋友從國外回來,我們準備陪朋友一起去爬黃山。豆豆也很想去,但如果去的話,就會錯過幼稚園的畢業會演。我們當然希望他能留在家裡,由我在家陪他。對於大人來說,這是一個很理所當然的選擇。但是孩子的想法不一樣,他並不覺得畢業會演有多重要,而是覺得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弟弟一起出去玩更有意思,所以堅持要去。如果他決定去黃山,全家的旅行對他來說是很有意義的時光;如果他選擇留下來,黃山一直都在,但畢業會演錯過就沒有了。在跟他分析了兩者的利弊之後,我們還是決定讓他自己做出選擇。

經過一天的考慮,他決定留在家裡。雖然當時我有大籲一口氣的感覺,但也為接受他的另一個選擇做好了準備。錯過一場畢業會演,真的會給他造成很大的損失嗎?很多時候,是父母自己放不下,總想以自己多年的人生經驗來為孩子做主,但孩子真的需要這樣做嗎?

因為我們常常給予豆豆自主選擇的權利與機會,所以他在遇到事情的時候,會獨自去思考,並做出自己的判斷。在很多事情上,他都會自己拿主意,並堅定自己的選擇,用心做好並用心享受做事情的過程。

讓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給孩子思考的時間與機會,讓他自由地表達,讓他替自己做主,為自己代言。所以,父母不妨閉上自己的嘴,從孩子身上拿開自己的手,給他們自由和權力,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方式成長。

正面管教工具:放下

“放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家長常常不自覺地去干涉、包辦、拯救或放棄孩子。

小福3歲多時,吃飯時喜歡在椅子上動來動去。我常常跟他說:“小福,你再在椅子上動來動去,我就要請你離開餐桌!”“這是最後一次,如果繼續這樣,我就把你的碗收起來!”但事實上,我並沒有按照自己說的去實施。我的“威脅”對他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我自己也清楚地知道,用威脅來對付孩子並不能讓他按照我的期望去做。況且吃飯是他自己的事情,他已經3歲半了,為什麼我總是替他承擔責任呢?

想到這些,我讓小福坐在我身邊,跟他說:“這幾天每次吃飯的時候,媽媽都為你在椅子上動來動去的事情覺得有些生氣,我需要不停地把你抱上椅子,幫你把椅子挪到桌子旁邊我覺得這樣很累,也影響了我吃飯,你覺得你怎麼做才能既不影響我,又能讓你好好吃飯呢?”

他回答:“那我不動了。”

我說:“如果你想動呢?”

他回答:“那你不要說我,只告訴我‘你動了’就行了。”原來對於我不停地說,他也感到很不耐煩。

我又問他:“你覺得你需要換個位置或換把椅子嗎?

他說:“不要。”

我說:“好的,如果你在吃飯的時候還是不停地動,我提醒你兩次後,就請你從椅子上下來,並且不能再吃飯了,直到下一頓才能吃,可以嗎?”

他同意了。我們就這件事情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到了吃晚飯的時候,我幫他擺好位置,並且重新提醒了一下之前討論的結果。他在前半段確實沒亂動,但到後面又控制不住開始動起來。我按照約定,只是提醒了他一下,沒有多說什麼。我想,我需要多給他一點兒時間,相信他能做到。

第二天的午飯時間,他表現得不錯,看得出來,他在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但是到了晚上,他不僅不停地從椅子上上上下下,還發明了一個笑話,逗得哥哥笑個不停,自己也笑得快要鑽到椅子下面去。我跟他說:“如果你還不坐到椅子上,我就把你的碗收走,並且到明天起床之前都不能吃東西。”然後我真的收走了他的碗,並讓他餓到了第二天。我相信,事情在變好之前往往會變得更糟,這只是孩子的另一種試探方式,所以我堅持了之前的約定。

在整個過程中,我用逐步放手的方式,教小福去承擔責任、解決問題、學會自律。慢慢地,他吃飯時不再動來動去,能夠認認真真地把一碗飯吃完。

只有當家長學會放手,相信孩子能做到時,他才能真正學會解決問題。如果家長總是幫助孩子包攬責任,那麼很多事情孩子都只是被動接受,他會覺得這是父母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

就像孩子吃飯這件事,很多孩子不好好吃飯,大都是因為沒有把吃飯當作自己的事情。從吃飯這件事,可以延伸到起床磨蹭、寫作業拖拉等其他事情上。如果家長覺得孩子的某個壞習慣持續了很長時間,而且情況越來越糟糕,就可以先反思下:你自己是不是真的“放下”了?

放下,並非意味著不管孩子,而是說要放手讓孩子學習責任感和能力感。通過“慢慢放下一花時間訓練一退後一相信孩子能從錯誤中學習”這個步驟,帶著愛放手吧,孩子需要為自己的成長負起責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