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还手

孩子被打,究竟要不要還手

朋友的孩子多多是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可是媽媽卻說他是“窩裡橫”,一到外面受人欺負,從來都不敢反抗,不管是比他大的,還是比他小的孩子打了他,他都不還手,有時似乎是寬宏大量,可更多的時候,他是在壓抑自己的委屈。

朋友說:“雖然我很明確地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行為,但是看到他被打時忍氣吞聲的樣子,我心裡很不是滋味。 我擔心一味地忍讓會讓他的性格變得越來越懦弱,以後豈不是一輩子都要受人欺負?可是教孩子還手,顯然又違背了我的價值觀,讓孩子以牙還牙,簡單粗暴地處理事情,顯然不是教育孩子的初衷。

可能大多數父母都有過這樣的困惑,一方面堅決擁護“不應該打人的觀點,另一方面又希望孩子在被打後可以像勇士一樣去還擊。 這種還擊的方式,顯然是不恰當的。 如果動手的孩子不是有意而為,那麼還擊就變成了故意打人。 而且父母過多的介入,會剝奪孩子自由、獨立成長的機會。 在處理這個問題時,家長可以遵循以下原則。

父母不過多參與

我家老大豆豆是一個慢熱的孩子,他兩三歲時,在融入一群孩子之前需要觀察很長一段時間。 當他參與其中後,如果遇到問題,比如玩具被搶、地盤被占等,會退讓到一邊,拱手相讓。 當時我很擔心,我希望他能為自己的權益奮起反抗,甚至想沖過去幫他把玩具要回來。

可是,我忍住了。

這樣的情況持續了幾個月,他突然開始能很快融入集體,並且用清晰而具體的語言拒絕搶他玩具的小孩:“如果你要這個玩具,要經過我的同意。 ”那一刻,我感覺特別慶倖,慶倖沒有通過自己的介入與逼迫,讓他儘快學會怎麼做,而是給予他時間,讓他慢慢去觀察和思考,直到自己做好應對的準備。

回到孩子被打這件事情,也是如此。 成人直接教授經驗與讓孩子自己選擇用哪種方式處理問題,有時表面上的結果一樣,內涵卻完全不同。 小孩子很容易把成人的做法看成絕對正確的真理,從而失去獨立探索的機會。 而讓他自己決定怎麼做,卻能夠讓他在生活實踐中體驗和積累經驗。

哪怕犯錯也沒有關係,錯誤是學習的好機會,它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規律,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比還手更好的方式

對於幼兒,家長要教給他們“三部曲”,即“斥責、制止、躲避或尋求幫助”。 斥責是指嚴厲告誡對方:你這種打人的行為是不對的。 關於制止的方式,家長可以告訴孩子,面對小朋友打過來的小巴掌,不妨試試迅速抓住對方的手腕,這樣對方就不能動,當然也就無法打人了。 抓住對方手腕的同時,要告訴對方:“你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對的。 ”當孩子無法制止時,為了避免受到更大的傷害,家長需要告訴孩子如何躲避,比如離開現場或者尋求大人的幫助。

這樣的處理方式更適合年齡比較小的幼兒,幼兒的很多打人行為並不是故意為之,而是因為不會清晰表達而採取的舉動。

所以,通過三部曲不僅可以避免矛盾激化,讓幼兒明白自己的力量很強大,而且在這個過程中能夠提高他們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對於大一點兒的孩子,打人這種攻擊行為一般是故意所為,但處理原則大體相同。 以牙還牙地打回去,很可能會引|發更大的戰爭,造成更大的傷害,校園裡很多流血事件就是這樣發生的。 但家長要讓孩子知道,不還手並不是軟弱可欺,更不是懦弱,而是懂禮貌、懂謙讓、懂得解決問題的行為。

豆豆剛上小學的第一個星期,在班上出黑板報時,被一個比他高出半個頭的小女孩打了。 如果幼稚園的小朋友之間鬧矛盾,一般會有老師幫忙協商解決,而到了小、學,遇到這樣的衝突則需要自已去處理。

回家後他跟我說起這件事:“媽媽,當時我完全沒有想到她會打我,等我反應過來的時候,她已經走開了。 但是我很生氣、很生氣。 ”我說:“那你後來做了什麼?”他說:“我走過去告訴她:打人不對,如果你不同意我的做法,你可以說出來!然後,她猶豫了一下,跟我說了一聲‘對不起’。 ”

我驚訝于他當時的智慧,雖然在那一刻他似乎吃虧了,但是他用語言的力量震懾到了那個孩子。 我跟他說:“我很欣賞你當時的大度與勇氣,你沒有打回去,而是用語言告誡了她,這種方式不僅沒有讓矛盾激化,而且讓她從中得到了教訓,你也很及時地發洩了自己生氣的情緒。 ”他回答:“是的,當我把我的話說完,還沒聽到她說‘對不起’的時候,我就已經不生氣了。”

理解情緒,關注於解決問題

我曾經在遊樂場看到非常揪心的一幕。一個6歲左右的小男孩,在滑滑梯的時候,被一個霸道的比他大的孩子打了,小男孩感到很委屈,又很害怕,不敢與那個孩子對峙,就跑到媽媽那裡哭。沒想到,他媽媽劈頭蓋臉地把他教訓了一頓:“哭什麼哭!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呀!哭能解決問題嗎?”媽媽的話還沒落音,小男孩突然像瘋了一樣地在地上打滾,瘦小的身體重重地撞向遊樂場的遊樂設施。他媽媽一下子嚇壞了,她沒有想到孩子的反應會那麼大。過了很久,小男孩才願意媽媽把他抱在懷裡。

看著那個慌亂、不知所措的媽媽,我走過去,坐在旁邊,對小男孩說:“你剛剛一定覺得很委屈,很害怕。那個男孩比你大,所以你不敢還手。你希望媽媽能夠安慰你,但是媽媽沒有,你覺得更加委屈,對嗎?”小男孩的哭聲突然停下來,他媽媽驚奇地看著我。我跟他媽媽說:“其實,你只要說出他的感受就可以了,然後你可以和他一起想辦法解決這件事。”後來,母子倆決定一起去玩滑梯,媽媽站在旁邊保護他。

小男孩被打這件事情好像不了了之,事實上,面對那些故意傷害別人的“壞孩子”,父母要做的不僅是保護孩子的身體,還要保護他的情緒不受到傷害。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溝通,用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需求,在必要的時候,跟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得到提高。

生活中的逆境和挫折是孩子最好的大學,“被打”是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的事情。在保證孩子安全並教會他們必要技能的前提下,父母不需要過多地參與,放手讓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去積累經驗,從錯誤中學習,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面管教工具:關注於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指有問題發生時,家長教孩子關注于如何去解決問題,這是一項很重要的生活技能。家長可以利用孩子帶給你的挑戰,練習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如果家長常常給孩子頭腦風暴和提出解決方案的機會,他們就會擁有很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生活中,父母常常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這些挑戰其實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的好機會。我家的兩個男孩去游泳時,常常是弟弟游得不想走,而哥哥游得差不多就想回家,我每次都為按誰的時間回家而為難。我左右協調,想盡各種辦法,還是很難讓兄弟倆都滿意,我自己也心力交瘁。

後來我想,何不讓孩子一起來參與解決這個問題呢?於是,在下一次游泳前,我問兄弟倆:“怎麼做我們才能同時回家,每個人都玩盡興,又不至於為等另一個人而感到無聊呢?”豆豆想了一會兒,說:“我以後跟著你們多遊一會兒,而且不遊太快,這樣就不會那麼累了。”弟弟說:“我換衣服的速度快一點兒,這樣就可以多遊一會兒。”豆豆說:“如果實在太累,我自己上去披上浴巾等你們。你們也儘快地上來。或者我下次帶本書過來,洗完澡後,我可以穿上衣服去休息室,一邊看書一邊等你們。這樣你們就可以多遊一會兒了。”

我很驚訝,原來我所想到的辦法,孩子們都能想到!

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自己解決這件事情,而不是我給他安排好解決方法,他們就會明白,哭鬧解決不了問題,自己想辦法才能解決問題。同時,他們也會明白,無論是在幾百人的公共場所,幾十人的學校班級,還是幾個人的家庭中,他們不是一切的核心,他們需要學會為別人著想,需要跟別人溝通協調,找到一個比較平衡的解決方法。

”他回答:“是的,當我把我的話說完,還沒聽到她說‘對不起’的時候,我就已經不生氣了。”

理解情緒,關注於解決問題

我曾經在遊樂場看到非常揪心的一幕。一個6歲左右的小男孩,在滑滑梯的時候,被一個霸道的比他大的孩子打了,小男孩感到很委屈,又很害怕,不敢與那個孩子對峙,就跑到媽媽那裡哭。沒想到,他媽媽劈頭蓋臉地把他教訓了一頓:“哭什麼哭!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呀!哭能解決問題嗎?”媽媽的話還沒落音,小男孩突然像瘋了一樣地在地上打滾,瘦小的身體重重地撞向遊樂場的遊樂設施。他媽媽一下子嚇壞了,她沒有想到孩子的反應會那麼大。過了很久,小男孩才願意媽媽把他抱在懷裡。

看著那個慌亂、不知所措的媽媽,我走過去,坐在旁邊,對小男孩說:“你剛剛一定覺得很委屈,很害怕。那個男孩比你大,所以你不敢還手。你希望媽媽能夠安慰你,但是媽媽沒有,你覺得更加委屈,對嗎?”小男孩的哭聲突然停下來,他媽媽驚奇地看著我。我跟他媽媽說:“其實,你只要說出他的感受就可以了,然後你可以和他一起想辦法解決這件事。”後來,母子倆決定一起去玩滑梯,媽媽站在旁邊保護他。

小男孩被打這件事情好像不了了之,事實上,面對那些故意傷害別人的“壞孩子”,父母要做的不僅是保護孩子的身體,還要保護他的情緒不受到傷害。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溝通,用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孩子說出內心的需求,在必要的時候,跟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得到提高。

生活中的逆境和挫折是孩子最好的大學,“被打”是孩子在長大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的事情。在保證孩子安全並教會他們必要技能的前提下,父母不需要過多地參與,放手讓孩子在生活實踐中去積累經驗,從錯誤中學習,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正面管教工具:關注於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是指有問題發生時,家長教孩子關注于如何去解決問題,這是一項很重要的生活技能。家長可以利用孩子帶給你的挑戰,練習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如果家長常常給孩子頭腦風暴和提出解決方案的機會,他們就會擁有很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生活中,父母常常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這些挑戰其實是讓孩子學會如何解決問題的好機會。我家的兩個男孩去游泳時,常常是弟弟游得不想走,而哥哥游得差不多就想回家,我每次都為按誰的時間回家而為難。我左右協調,想盡各種辦法,還是很難讓兄弟倆都滿意,我自己也心力交瘁。

後來我想,何不讓孩子一起來參與解決這個問題呢?於是,在下一次游泳前,我問兄弟倆:“怎麼做我們才能同時回家,每個人都玩盡興,又不至於為等另一個人而感到無聊呢?”豆豆想了一會兒,說:“我以後跟著你們多遊一會兒,而且不遊太快,這樣就不會那麼累了。”弟弟說:“我換衣服的速度快一點兒,這樣就可以多遊一會兒。”豆豆說:“如果實在太累,我自己上去披上浴巾等你們。你們也儘快地上來。或者我下次帶本書過來,洗完澡後,我可以穿上衣服去休息室,一邊看書一邊等你們。這樣你們就可以多遊一會兒了。”

我很驚訝,原來我所想到的辦法,孩子們都能想到!

給孩子機會,讓他們]自己解決這件事情,而不是我給他安排好解決方法,他們就會明白,哭鬧解決不了問題,自己想辦法才能解決問題。同時,他們也會明白,無論是在幾百人的公共場所,幾十人的學校班級,還是幾個人的家庭中,他們不是一切的核心,他們需要學會為別人著想,需要跟別人溝通協調,找到一個比較平衡的解決方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