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用游戏的方式释放孩子的恐惧情绪

用遊戲的方式釋放孩子的恐懼情緒

豆豆自主閱讀的時間比較早,7歲時已經看完全套的《貓武士》和《哈利·波特》,這兩套書裡都有一些魔幻和打鬥的場景。

天,他看完《哈利·波特》後,嚇得不敢睡覺,不停地問我:“媽媽,如果我掉進去了,怎麼辦?”我問他掉進哪裡,他卻答不出來。 我想,可能是一個恐怖陰森的黑洞或者險峻的懸崖吧,便安慰他:“沒事的,小心走就不會掉下去。 我們在現實中不會去那麼危險的地方……”可是,他還是不敢睡:“媽媽,我知道現實中沒有,可我就是害怕呀!,”

我突然想起小時候奶奶經常給我講鬼故事的事情。

一聽見閣樓的聲響,我就嚇得睡不著覺。 我總是想像著閣樓裡的各路妖魔鬼怪會在我睡著後悄悄地飄下樓來,把我一口吃掉或者撕得粉碎!

後來有一次,我們幾個小孩趁奶奶不在家,搭著梯子爬上閣樓去探險。 我看到圖樓裡除了櫃子之外,還有一些用來掛東西的鐵鉤。 風一吹,鐵鉤就會發出隱隱約約的聲響。 後來,我躺在床上再聽到聲響,就知道那是鐵鉤的聲音,不是妖怪的聲音。 當未知的世界變成能夠看見的畫面,那些害怕不知不覺就消失了。

我想,如果能夠把豆豆害怕的東西也變成具體的畫面,會不會減輕他的恐懼呢?於是,我把燈打開,和他一起重溫《哈利·波特》。 原來,書裡有一個可以通往過去和未來的四維空間,豆豆害怕掉到四維空間裡,會被過去或未來的人發現後殺死,那樣他就再也回不到現在,見不到媽媽了。

孩子,你真的想多了!但是我知道,告訴他四維空間不存在沒有任何意義。 於是,我對他說:“四維空間聽起來很酷啊!如果真有一個這樣的空間,說不定很好玩呢!要不,我們來做一個遊戲吧!”豆豆一聽到做遊戲,馬上爬下床來。

接著,我帶著豆豆找到4個大箱子壘成“凸”狀。 上面的箱子代表“空間”,下面中間的箱子代表“現在”,左側箱子是“過去”,右側箱子是“未來”。 每個箱子都剪了一個大洞,保證它們能夠彼此相通。

我對豆豆說:“這就是我們的四維空間。 如果你從洞口掉下去,就可能掉在‘過去’或‘未來’哦!現在,你想進去試一試嗎?”他猶豫了下,決定掉進去看看。

進去之前,他還認真地問:“媽媽,給我一把鑰匙,有鑰匙才能進入四維空間。 ”哈哈,看來入戲很快啊!我連忙遞給他把鑰匙。 豆豆進入四維空間後,在幾個箱子裡鑽來鑽去,左看看右看看,玩得不亦樂乎。 他好像不是鑽了幾個箱子,而是穿過了一個忘憂洞,爬出來後神清氣爽,完全忘記了之前害怕的事情。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弟弟小、福身上。 有一次,我陪小福看了一本繪本,故事本來是很溫馨的:一個小朋友總覺得廁所裡藏著一個長毛怪,晚上不敢上廁所,所以總是尿床。 後來,細心的爸爸幫他在走廊上裝了一盞燈,小朋友就不再害怕了。 鬱心的是,小福看完後被嚇壞了!繪本裡那個長毛怪可怕的樣子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裡,他不僅覺得廁所裡有長毛怪,就連櫃子裡、床底下也藏著長毛怪!

兩個孩子從小到大,我陪他們一起看了幾百本繪本,沒想到這次居然會“栽”在這本繪本上!我決定用繪本的方式,説明小福戰勝害怕。 費了很多功夫,我找到一本繪本《走開,綠色大怪物》。 畫面是一個大大的綠色怪物,翻開第一頁,大怪物被遮住了黃色的眼睛;第二頁,大怪物被遮住了綠色的鼻子…翻到最後一頁,大怪物全部被遮住了。 下麵的配文是:“綠色的怪物,快走開!如果我不允許,永遠不要回來!”

我先是給小福讀了這本繪本,然後,我在紙上畫了一個長毛怪,把它的每個身體部位塗成不同的顏色,分別剪下來。 然後,在每個部位後面貼上雙面膠,再拼在一起貼在小黑板上。

我帶著小福來到小黑板前,讓他用力撕掉長毛怪的身體。 每撕掉一個部位,小福就狠狠地說:“走開,亂七八糟的頭髮!”“走開,血盆大口!” “走開,可惡的長毛怪,如果我不允許,永遠不要回來!”這個遊戲,小福玩了一次又一次。 到後來,他早就不怕長毛怪了,還是喜歡玩。

就這樣,我用遊戲的方式給孩子展開了一個美好的世界。 這裡沒有害怕,沒有未知,透明而安全,讓孩子充滿了希望與戰勝一切的力量。

正面管教觀點:遊戲是親子溝通的“雙向翻譯機”

孩子的任何行為都在表達一種內心的需求,只不過他們的表達方式常常讓家長無法接受。 對於孩子的不當行為,如果家長不去理會行為背後的需求,久而久之就會覺得煩躁與沮喪,不僅不會去理解和幫助孩子,反而會批評與指責孩子,甚至懲罰孩子,而孩子的不當行為就可能變本加厲。

遊戲被很多人喻為親子溝通的“雙向翻譯機”。與孩子有效溝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時而準確地“翻譯”出隱藏在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孩子的害怕,常常讓家長很不屑,覺得他們是在小題大做。事實上,孩子那種害怕的情緒是真實存在的,他們感到非常無力,卻又說不出所以然來。但是,他們會在遊戲中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以及對待事情的方式,因為遊戲是直白的、具體的、有目的性的。通過玩遊戲,家長可以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與孩子有效溝通的第二步,是將父母的關懷、愛心、鼓勵、期望和界限等,“翻譯”成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語言。遊戲是孩子的第一語言。如果家長想告訴孩子什麼事情,最好的方式是“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既然我們都同意讓孩子在玩中學知識,那麼也可以讓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規則,在玩中學會解決問題。

遊戲被很多人喻為親子溝通的“雙向翻譯機”。與孩子有效溝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時而準確地“翻譯”出隱藏在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孩子的害怕,常常讓家長很不屑,覺得他們是在小題大做。事實上,孩子那種害怕的情緒是真實存在的,他們感到非常無力,卻又說不出所以然來。但是,他們會在遊戲中表達自己的情緒、需求以及對待事情的方式,因為遊戲是直白的、具體的、有目的性的。通過玩遊戲,家長可以更好地瞭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與孩子有效溝通的第二步,是將父母的關懷、愛心、鼓勵、期望和界限等,“翻譯”成讓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語言。遊戲是孩子的第一語言。如果家長想告訴孩子什麼事情,最好的方式是“玩給他看”,而不是“說給他聽”。既然我們都同意讓孩子在玩中學知識,那麼也可以讓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規則,在玩中學會解決問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