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孩子只是犯了错,他本身并不是个错误

孩子只是犯了錯,他本身並不是個錯誤

一個朋友告訴我,她有很厲害的強迫症,每次出門前總是要反復檢查家裡的煤氣是否關掉,有時出差在外還會突然從夢中驚醒,然後打電話給物業,讓對方幫忙檢查煤氣。 她為此感到憂心忡忡,不明白自己為什麼對自己那麼不放心。

我咽下嘴邊的那句“我也這樣,只是沒那麼嚴重而已”,繼續聽她說。 “小時候,家裡還燒蜂窩煤,我每次睡覺之前都要換一個新煤球,然後把火封上,以保證第二天早上起來爐子裡還有火。 我媽媽讓我負責這件事情,可是我幾乎每天都忘,我是不是天生就是一個忘性大的人?”

我問:“你的父母是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的?”

她回答:“當然是罵一頓或打一頓,多難聽的話都罵過,說我不長記性,這麼簡單的事情都記不住,天天就知道吃,在家裡就是一個廢物!久而久之,我就相信了。 對,我就是一個健忘的人,是一個廢物,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或許我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

我抱了抱她,跟她說:“以後你要告訴自己,你只是犯了一個錯誤,你本身並不是個錯誤。 每個人都會犯錯,犯錯是可以被原諒的,以前父母不原諒你,但是現在你可以試著原諒自己。 ”

犯錯是可以被原諒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要經歷大半生才能明白這句話,甚至終其一生都不會明白,最終帶著深深的內疚與負擔而去。

因為我們從小到大就是這樣在批評與指責當中長大的。 你犯了一個錯誤,就意味著你不聽話、不長記性、不聰明、不負責任,意味著你是叛逆的、愚蠢的、沒用的、不可被相信的。 然後,這樣的標籤內化到你的心裡,讓你覺得自己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

同樣的案例,在我做“錯誤訪談”的課堂上,比比皆是。

一個學員在小時候因為不小心掉入一個正在卸貨的沙坑裡,眼看著大卡車的沙子就要將自己掩埋,她的內心無比害怕,充滿了對死亡的恐懼。 幸好在最後一刻,她被司機發現,司機將她救了出來。 她脫離了險境,頂著一頭一臉的沙子回到了家。 媽媽見到她之後,劈頭蓋臉就是一頓打罵,說:“又跑哪兒瘋去了?弄得這麼髒,你怎麼這麼不講衛生!

我都有生命危險了,你竟然還說我不講衛生!我當時那麼害怕,回到家裡還要面臨更大的害怕—家長的辱駡與暴打!

暴打幾乎是我們小時候犯錯後必然的經歷。 孩子不小心掉到水坑裡,冷得發抖,回到家後媽媽把他暴打一頓,以為他又去玩水了;孩子打破了媽媽一個很貴重的手鐲,媽媽回到家,把他暴打一頓,說他不應該玩這麼貴重的東西;孩子把學費攥在手裡,走著走著弄丟了,回到家後被暴打頓,並受到威脅:今年你就不要去上學了;孩子被同伴打了,掛著傷哭著回家,本來想尋求安慰,爸爸卻不分青紅皂白把他暴打一頓,覺得他這麼小就打架,長大後豈不是要去鬥毆了!

那個不小心掉進水坑被打一頓的孩子,後來一到河邊,就要玩到天黑才回家。

他一邊玩,一邊想:“先玩了再說,大不了回家被打一頓。

那個打破媽媽手鐲的孩子,被打一頓後,松了一口氣,原本一直惴惴不安等著媽媽回家的那顆心突然放鬆了:“我打破了你的手鐲,你打了我頓,我們]終於扯平了!”

那個丟掉學費的孩子,小心翼翼地拿著父母重新給他的學費,耳畔直縈繞著父母的威脅:“這次再丟,你這輩子再也別想上學了!”他把錢捏得緊緊的,以至於手心都冒汗了。 那條從家到學校的路,是他一輩子走過的最長的路。

那個自己被打還被爸爸打一頓的孩子,在心裡暗暗起誓:“這輩子,我哪怕被別人打死,回家也不會再哭了!

我們這一代就這樣“被堅強”地長大了,我們看上去扛得住罵,也扛得住打,是堅韌的一代。

可是,很多人的內心卻脆弱無比。 他們不敢犯錯,不敢去嘗試困難的事物,因為這樣就能避免懲罰與責難。 他們犯錯後不肯原諒自己,哪怕獨自背負著沉重的負擔,也不敢讓別人知道。 那些成長記憶中的恐懼、害怕、委屈,那些不公平、不理解、不被尊重和不被重視,對他們J而言,就是重重的打擊與傷害,讓他們沒有安全感,不會自我接納,也不敢冒險,不敢輕易嘗試。 而且他們把這種深惡痛絕的教育方式,又悄無聲息地傳遞給孩子……

我常常收到這樣的諮詢:

今天孩子在學校又打人了,接完老師的電話,我火冒三丈,走進兒子房間,一把把他從椅子上揪起來,大聲質問他:為什麼又打人?他嚇得大氣不敢出,縮成一團,不說話。 看著他的樣子,我的心都碎了,我不想對他這麼凶,可是‘不要打人’這句話我已經說過100遍了,為什麼他就是不聽?”

“每天女兒寫作業的時間都是我最抓狂的時候。一年級那麼簡單的數學題,她怎麼也學不會。我剛剛告訴她‘3+8=11’,可是一轉眼,對於11-8=?’這樣的問題她卻不會算了。我使勁克制自己不跟孩子說‘你怎麼那麼笨’,可是我的一舉一動都讓孩子相信,她自己就是個笨蛋。她現在對數學一點兒興趣也沒有了。有一次,她的數學卷子上沒寫名字她原因,她說,反正我總是最低分,不寫名字老師也知道卷子是我的。她這樣自暴自棄,我真的一點兒辦法也沒有了。”

這樣的情景,幾乎每天都在生活中發生。孩子的錯誤對家長來說意味著什麼?不聽話、不懂事、笨、壞、無能、沒出息……或許有的家長不承認,但仔細想一想,你為什麼那麼生氣與失望,不就是因為孩子沒有達到你期望中的“乖巧、懂事、聰明、可愛、有出息”嗎?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時,父母的壓力與煩惱倍增,瞬間失去理智,習慣用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希望他們]能吸取教訓,下次主動變好。可是,我們卻忘了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告訴孩子“沒關係”;二是告訴孩子怎麼做。只有讓孩子知道他可以被原諒,他才不會糾結於錯誤,而是向前看;只有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和幫助,他才能從中得到經驗,知道下次應該怎麼做。

原諒孩子與幫助孩子,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工作,卻常常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責備與批評,是父母最不應該做的事,我們卻樂此不疲。

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錯誤,你就會發現,其實每一個錯誤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喜歡打人的孩子,父母可以幫助他從中學習如何與人合作,如何處理矛盾,如何正確地溝通;喜歡拆玩具的孩子,父母可以培養他熱愛鑽研的習慣,同時讓他學習如何變廢為寶,而不是破壞東西;數學不好的孩子,父母可以讓她學會自我接納,發現其他方面的優點,或許將來她是一個內心安靜又堅強的女子。關鍵在於父母用什麼樣的態度與方式去對待孩子的錯誤。

打擊與批評只會讓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承受與逃避懲罰和責難上去,而父母的理解、支持與幫助,卻能讓孩子感受被原諒的放鬆,從而能夠專注於錯誤本身,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想起家長課堂上一個讓我感動至深的故事。一位學員小時候帶著妹妹在水庫邊上玩,路邊放著一輛大推車,她把妺妹放進推車裡推著玩。結果推著推著,她沒了力氣,一脫手,推車帶著妹妹沿著水庫的斜坡沖了下去,伴隨著周圍眾人的呼叫聲,推車重重地摔在坡底,妹妹受傷了。大人把她和妺妹送回了家,她一路上都在想,回家媽媽會怎麼罵她、打她,她該怎麼認錯。

可是到家後,媽媽反而先抱了抱她,說:“沒什麼,你一定也嚇壞了吧!妺妹沒事就好。”她說,那一刻,掩藏在她心底的害怕突然一下子釋放出來,她號啕大哭。那一刻被理解、被寬容、被無條件愛著的感覺,被她一直記在心裡,成為她前行的力量。

如果一個孩子犯了錯,不小心弄壞了一件東西,讓人受了傷,沒有控制好情緒打了別人……父母能跟他說:“沒關係,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讓我看看我可以怎麼幫你?”我相信,孩子一定會敢於面對錯誤,敢於接受挑戰,並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中學習到寶貴的人生經驗與技能。

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不要輕易地爆發,而是冷靜之後告訴自己:他只是犯了一個錯,他本身並不是個錯誤。

正面管教工具:認識錯誤

回想起我自已小時候的經歷,每當犯了錯誤,我即將面對父母時的心情都是忐忑、擔心、害怕,因為我等來的大多是數落、說教、懲罰,甚至還有羞辱。

我們從父母給予的那些錯誤的資訊中,看到最為差勁的自己,並因此而否定自己,導致自己在某些方面變得特別敏感在某些做法上偏離自己的內心,甚至犧牲自己去討好他人。

每個人成年後的所思所想,大都基於兒時的經歷所帶來的影響。有的人很不自信,在公眾場合特別緊張;有的人在某些方面習得性無助,覺得自己就是不行;有的人需要不斷地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價值;有的人犯錯從來不敢承認,而是選擇逃避或撒謊。

父母或者老師可能從來沒想過,自己當時“激勵”孩子的那些話,怎麼會給孩子造成那麼深刻的負面影響。等我們自已做了父母,雖然還記得當時父母帶給我們的傷害,但是由於恐懼,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犯下的錯誤會給他帶來怎樣的後果所以我們往往重蹈覆轍,用讓孩子感覺不好的方式去“激勵”他,希望以後做得更好。

這是一個很荒謬的想法,感覺不好時,怎麼能做得好呢?而且以前所犯的錯誤,已經是過去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是面對未來,改正錯誤,並從中學習。一個安全的,可以讓孩子認只到錯誤的價值並得到學習的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尤為重要。

首先,家長應該用同情與和善去回應孩子所犯下的錯誤,而不是羞辱、抱怨或說教。

其次,在合適的時候,家長可以使用啟發式問題,説明孩子探索錯誤的後果,比如:你覺得我們從中得到了什麼?需要注意的是,在這裡用的是“我們”而不是“你”,這樣的說法能讓孩子感覺父母和他站在一起,會和他一起面對問題。

最後,父母可以選擇一個時間,邀請家裡的每個人分享自己當天所犯的錯誤,以及從中學到了什麼。這樣,孩子就沒有心理負擔,能夠真正學會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學會微笑著面對錯誤,並從中學習。

看著他的樣子,我的心都碎了,我不想對他這麼凶,可是‘不要打人’這句話我已經說過100遍了,為什麼他就是不聽?”

“每天女兒寫作業的時間都是我最抓狂的時候。一年級那麼簡單的數學題,她怎麼也學不會。我剛剛告訴她‘3+8=11’,可是一轉眼,對於11-8=?’這樣的問題她卻不會算了。我使勁克制自己不跟孩子說‘你怎麼那麼笨’,可是我的一舉一動都讓孩子相信,她自己就是個笨蛋。她現在對數學一點兒興趣也沒有了。有一次,她的數學卷子上沒寫名字她原因,她說,反正我總是最低分,不寫名字老師也知道卷子是我的。她這樣自暴自棄,我真的一點兒辦法也沒有了。”

這樣的情景,幾乎每天都在生活中發生。孩子的錯誤對家長來說意味著什麼?不聽話、不懂事、笨、壞、無能、沒出息……或許有的家長不承認,但仔細想一想,你為什麼那麼生氣與失望,不就是因為孩子沒有達到你期望中的“乖巧、懂事、聰明、可愛、有出息”嗎?

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期望時,父母的壓力與煩惱倍增,瞬間失去理智,習慣用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希望他們]能吸取教訓,下次主動變好。可是,我們卻忘了兩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告訴孩子“沒關係”;二是告訴孩子怎麼做。只有讓孩子知道他可以被原諒,他才不會糾結於錯誤,而是向前看;只有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和幫助,他才能從中得到經驗,知道下次應該怎麼做。

原諒孩子與幫助孩子,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工作,卻常常是我們最容易忽略的。責備與批評,是父母最不應該做的事,我們卻樂此不疲。

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待錯誤,你就會發現,其實每一個錯誤都是一次成長的機會。喜歡打人的孩子,父母可以幫助他從中學習如何與人合作,如何處理矛盾,如何正確地溝通;喜歡拆玩具的孩子,父母可以培養他熱愛鑽研的習慣,同時讓他學習如何變廢為寶,而不是破壞東西;數學不好的孩子,父母可以讓她學會自我接納,發現其他方面的優點,或許將來她是一個內心安靜又堅強的女子。關鍵在於父母用什麼樣的態度與方式去對待孩子的錯誤。

打擊與批評只會讓孩子把注意力轉移到如何承受與逃避懲罰和責難上去,而父母的理解、支持與幫助,卻能讓孩子感受被原諒的放鬆,從而能夠專注於錯誤本身,學習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想起家長課堂上一個讓我感動至深的故事。一位學員小時候帶著妹妹在水庫邊上玩,路邊放著一輛大推車,她把妺妹放進推車裡推著玩。結果推著推著,她沒了力氣,一脫手,推車帶著妹妹沿著水庫的斜坡沖了下去,伴隨著周圍眾人的呼叫聲,推車重重地摔在坡底,妹妹受傷了。大人把她和妺妹送回了家,她一路上都在想,回家媽媽會怎麼罵她、打她,她該怎麼認錯。

可是到家後,媽媽反而先抱了抱她,說:“沒什麼,你一定也嚇壞了吧!妺妹沒事就好。”她說,那一刻,掩藏在她心底的害怕突然一下子釋放出來,她號啕大哭。那一刻被理解、被寬容、被無條件愛著的感覺,被她一直記在心裡,成為她前行的力量。

如果一個孩子犯了錯,不小心弄壞了一件東西,讓人受了傷,沒有控制好情緒打了別人……父母能跟他說:“沒關係,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讓我看看我可以怎麼幫你?”我相信,孩子一定會敢於面對錯誤,敢於接受挑戰,並在一次又一次的錯誤中學習到寶貴的人生經驗與技能。

面對孩子的錯誤,家長不要輕易地爆發,而是冷靜之後告訴自己:他只是犯了一個錯,他本身並不是個錯誤。

正面管教工具:認識錯誤

回想起我自已小時候的經歷,每當犯了錯誤,我即將面對父母時的心情都是忐忑、擔心、害怕,因為我等來的大多是數落、說教、懲罰,甚至還有羞辱。

我們從父母給予的那些錯誤的資訊中,看到最為差勁的自己,並因此而否定自己,導致自己在某些方面變得特別敏感在某些做法上偏離自己的內心,甚至犧牲自己去討好他人。

每個人成年後的所思所想,大都基於兒時的經歷所帶來的影響。有的人很不自信,在公眾場合特別緊張;有的人在某些方面習得性無助,覺得自己就是不行;有的人需要不斷地向別人證明自己的價值;有的人犯錯從來不敢承認,而是選擇逃避或撒謊。

父母或者老師可能從來沒想過,自己當時“激勵”孩子的那些話,怎麼會給孩子造成那麼深刻的負面影響。等我們自已做了父母,雖然還記得當時父母帶給我們的傷害,但是由於恐懼,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犯下的錯誤會給他帶來怎樣的後果所以我們往往重蹈覆轍,用讓孩子感覺不好的方式去“激勵”他,希望以後做得更好。

這是一個很荒謬的想法,感覺不好時,怎麼能做得好呢?而且以前所犯的錯誤,已經是過去的事情,我們需要做的是面對未來,改正錯誤,並從中學習。一個安全的,可以讓孩子認只到錯誤的價值並得到學習的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尤為重要。

首先,家長應該用同情與和善去回應孩子所犯下的錯誤,而不是羞辱、抱怨或說教。

其次,在合適的時候,家長可以使用啟發式問題,説明孩子探索錯誤的後果,比如:你覺得我們從中得到了什麼?需要注意的是,在這裡用的是“我們”而不是“你”,這樣的說法能讓孩子感覺父母和他站在一起,會和他一起面對問題。

最後,父母可以選擇一個時間,邀請家裡的每個人分享自己當天所犯的錯誤,以及從中學到了什麼。這樣,孩子就沒有心理負擔,能夠真正學會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學會微笑著面對錯誤,並從中學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