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掌控情绪,而不是让情绪主宰你

掌控情緒,而不是讓情緒主宰你

說到改變,我們常常會感到無奈,覺得不是自己不願意改變,而是有萬種理由告訴我們]無法改變。 這就如同情緒,不是我不想控制,而是我做不到,因為我實在太生氣了,不得不發火。 比如,對方都把湯灑在我身上了,我還能對他微笑嗎?

一旦我們一味地追究原因,僅僅想靠原因來解釋某件事,就會陷入“決定論”裡,認為我的現在甚至未來都是由過去的事情決定的,所以根本無法改變。

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人的行為是以目的為導向的,你之所以做件事情,是因為你有某個目的。

比如,你發脾氣,有時只是因為你想發脾氣,發脾氣就是你的目的。

約了朋友一起吃飯,她遲到了半小時,一坐下來就開始“吐槽,”“今天差點兒跟人吵一架。 停車的時候,我剛想倒進去,後面那輛車一眨眼就把我的位置給占了!我明明打了轉向燈,她就是故意搶位!我勃然大怒,下車眼她據理力爭,沒想到她一點兒也不覺得理虧,聲音比我還大我可不是好欺負的,我和她一直吵到停車場保安過來,調出錄影,那女的才把車開出去。 你知道,我平常都不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的,但是昨天我感覺我憤怒的聲音幾乎傳遍了整個停車場。 你以前跟我說,每個人的行為都是受他的目的指引「的,你說,難道我的目的就是為了跟人吵一架嗎?明明就是別人先惹怒我啊!”

我沒有回答,而是問她:“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當時根本無法抑制怒火,你發那麼大的脾氣,自己也覺得無能為力?”

她說:“是的,我幾乎是不假思索的,一下車聲音自然就變大了,我自己也沒想到。 ”

我說:“我知道你的心情,但是我相信你只是大聲喊叫,沒有想過要動手去打對方吧?”

朋友驚訝地看著我,抱著雙肩說:“當然不會,尤其是下車後看到她長得比我高大,我就更不敢了,我肯定不會自討苦吃。 ”

我笑了,說:“所以,你看,其實你還是能控制情緒的。 你下車後對她大聲喊叫,其實是為了達到先發制人的目的,你要用自己的怒火來震懾那個霸佔你車位的人,使她做出讓步。 ”

朋友說:“這是什麼怪理論,我哪有什麼目的,就是因為生氣才對她大聲喊叫的。

我說:“其實你是不是也想過跟她講道理,只是你覺得講道理太麻煩,又覺得自己不能示弱,所以你還是大聲呵斥了她,對嗎?

朋友想了一下,說:“好像是那麼回事,我當下確實有這麼一個念頭,我必須顯得很強大,讓對方知道我不是好惹的!跟先生吵架時,我也是如此,心裡想的是一回事,說出來又是另一回事,有時我本來是想跟他好好說話的,但話一到嘴邊,就變得硬邦邦的,像帶著刀子出來,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會說那樣的話。 ”

是的,因為我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為了贏對方。 所以,發怒的情緒,有時不過是你用來對付對方的手段。

可以回憶一下我們的一些生活經歷。

有時我們]會生氣、沮喪、悲傷,甚至會生病,這些看上去都是很正常的情緒與行為,但有時我們會把身體或心裡的感受擴大化,陷入這些情緒裡出不來。 有時是真的無能為力,有時卻是為了達到某個目的,比如想得到更多的關注,或者想讓自己看起來很無能為力,然後就可以逃避做某些事情。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只是說我們可以抱著這樣一份覺察去看待生活。 這時你會發現,有些看起來無法改變的事情,其實只要我們改變下內心的信念,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比如,如果你很容易悲傷,不妨問問自己:我是真的很傷心,還是希望自己看起來很傷心,這樣對方就可以多關注我?或許,不需要通過傷心的方式,我也可以讓別人關注到我的需求。

我們常常認為,面對情緒,自己無能為力,情緒一旦失控,就像洪水猛獸,僅靠一己之力是無法抵擋的。 其實很多時候,情緒可收也可放,那個按鈕就掌握在你的手裡。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小時候,媽媽因為一件小事暴跳如雷對你又打又罵,這時電話響了,好像是她的領導找她,媽媽畫風突變,聲音輕柔,滿臉微笑。 你心中竊喜,以為暴風雨終於過去了,結果媽媽打完電話一轉身,卻立刻切換到接電話前的狀態,瞬間收起笑容,聲音提高八度,繼續對你破口大駡。 似乎剛剛那段情景完全沒有發生過。

為什麼我們可以對情緒切換自如呢?這說明情緒其實是可收可放的,它既可以在接電話的瞬間巧妙收起,也可以在掛斷電話之後再次釋放出來。 這時候,我們不是因為怒不可遏而發脾氣,只不過是為了用高聲震懾住對方,讓對方聽自己的話而已。

然而,我們很多時候意識不到自己當下的情緒,而是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從而做出很多失去理智的行為。這時,我們的大腦蓋子處於打開的狀態,原始腦發揮著主導作用。

可以做這樣一個練習,當意識到大腦蓋子打開的時候,試著去辨別一下當下的情緒:我現在是什麼情緒,是生氣?憤怒?沮喪?失望?還是其他的情緒?在這樣的情緒下,我們通常會做出怎麼樣的舉動?比如,當孩子無法解答你認為非常簡單的數學題,你感覺到無比失望與生氣時,你口能會大聲呵斥孩子:“怎麼回事?這道題我都給你講過100遍了,怎麼還是不會做?”

然而,在這一刻,你不希望自己如此生氣和失望,你希望自己比較平靜、冷靜或平和。所以,你可以這樣做:理解孩子當下的心情,讓他先休息一會兒,然後和他一起分析他不懂的地方。

當我們]有所覺察,願意停下來,去辨別當下的情緒,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就可以朝著控制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控制的方向邁出一大步。不過,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練習與學習的過程,是需要一生都在學習的功課。

美國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很有名的“費斯汀格法則”:生活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另外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的反應所組成的。換句話說,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亻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所能掌控的。

情緒,就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東西。只是我們需要經過長久的修煉,擁有了寬大的包容之心和深厚的人生智慧,就能在某一個時刻發揮它的作用。它可以給身邊的人以安慰和鼓勵,可以撥開雲霧見到太陽,甚至可以拯救人的生命,讓愛在我們身邊豐富地流淌。

正面管教工具:有效運用感受

在上文中,講到一個辨別情緒的練習,這個練習分為3個步驟。

第一步:請寫出最近體驗到的3種負面感受。今天(或最近),我感到:

1.()2.()3.()

第二步:選擇其中一個感覺,請確定:“當我有這樣的感受時,我通常會怎樣做?”(錯誤的、不理智的做法)

當我感到()時,

我通常會這樣做:()

第三步:請確定,我更希望有什麼樣的感覺,做什麼會讓我感覺更好?

我更希望()

那我可以()

舉例說明“辨別情緒練習”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我因為兒子把他的盤子扔在他的小房間裡而感到憤怒;

第二步:這時,我通常會大聲命令他:離開椅子,別這麼懶惰,把盤子拿到洗碗槽,並立刻把它們洗好;

第三步:我更希望當時我是平靜的,我可以告訴他我對他的期盼和他應負的責任,還可以這樣問他:想個什麼辦法能幫你記得清理自己的髒盤子?

這個練習,其實是在有效地運用我們的感受。很多時候,當我們的大腦蓋子打開時,我們通常是直接做出行為反應,略過“感受”這一步的。其實,停下來思考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暫停,能夠讓我們停下來,把大腦蓋子蓋上,用理智腦來思考問題:我更希望我是什麼感受,那我可以做什麼?

這時候,我們不是因為怒不可遏而發脾氣,只不過是為了用高聲震懾住對方,讓對方聽自己的話而已。

然而,我們很多時候意識不到自己當下的情緒,而是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從而做出很多失去理智的行為。這時,我們的大腦蓋子處於打開的狀態,原始腦發揮著主導作用。

可以做這樣一個練習,當意識到大腦蓋子打開的時候,試著去辨別一下當下的情緒:我現在是什麼情緒,是生氣?憤怒?沮喪?失望?還是其他的情緒?在這樣的情緒下,我們通常會做出怎麼樣的舉動?比如,當孩子無法解答你認為非常簡單的數學題,你感覺到無比失望與生氣時,你口能會大聲呵斥孩子:“怎麼回事?這道題我都給你講過100遍了,怎麼還是不會做?”

然而,在這一刻,你不希望自己如此生氣和失望,你希望自己比較平靜、冷靜或平和。所以,你可以這樣做:理解孩子當下的心情,讓他先休息一會兒,然後和他一起分析他不懂的地方。

當我們]有所覺察,願意停下來,去辨別當下的情緒,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就可以朝著控制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控制的方向邁出一大步。不過,這是一個需要長期練習與學習的過程,是需要一生都在學習的功課。

美國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有一個很有名的“費斯汀格法則”:生活的10%是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的,而另外90%則是由你對所發生的事情的反應所組成的。換句話說,生活中有10%的事情是我們亻無法掌控的而另外的90%卻是我們所能掌控的。

情緒,就是我們可以掌控的東西。只是我們需要經過長久的修煉,擁有了寬大的包容之心和深厚的人生智慧,就能在某一個時刻發揮它的作用。它可以給身邊的人以安慰和鼓勵,可以撥開雲霧見到太陽,甚至可以拯救人的生命,讓愛在我們身邊豐富地流淌。

正面管教工具:有效運用感受

在上文中,講到一個辨別情緒的練習,這個練習分為3個步驟。

第一步:請寫出最近體驗到的3種負面感受。今天(或最近),我感到:

1.()2.()3.()

第二步:選擇其中一個感覺,請確定:“當我有這樣的感受時,我通常會怎樣做?”(錯誤的、不理智的做法)

當我感到()時,

我通常會這樣做:()

第三步:請確定,我更希望有什麼樣的感覺,做什麼會讓我感覺更好?

我更希望()

那我可以()

舉例說明“辨別情緒練習”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我因為兒子把他的盤子扔在他的小房間裡而感到憤怒;

第二步:這時,我通常會大聲命令他:離開椅子,別這麼懶惰,把盤子拿到洗碗槽,並立刻把它們洗好;

第三步:我更希望當時我是平靜的,我可以告訴他我對他的期盼和他應負的責任,還可以這樣問他:想個什麼辦法能幫你記得清理自己的髒盤子?

這個練習,其實是在有效地運用我們的感受。很多時候,當我們的大腦蓋子打開時,我們通常是直接做出行為反應,略過“感受”這一步的。其實,停下來思考的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暫停,能夠讓我們停下來,把大腦蓋子蓋上,用理智腦來思考問題:我更希望我是什麼感受,那我可以做什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