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尚»正文

古代政府有没有向国民借债的行为?

政府債務如今已是尋常事, 那么在古代社會呢?有沒有政府借債的行為?

社科院研究員姚枝仲先生寫過一篇文章, 說, “古代的政府債務, 主要是為戰爭籌集資金。 ……為戰爭籌集經費的辦法, 除了借款之外, 還有增稅、募捐、鑄幣或者發鈔、專賣、官商營業甚至賣官鬻爵等。 中國古代基本不用借款為戰爭籌資, 但把借款之外的方法都用了個遍。 中國主動發行的最早一筆政府債務發生在1898年——按照《馬關條約》, 清政府需向日本賠償2億兩白銀, 分八次交完。 當時已至第四期賠款應付之期, 廷議發公債, 計劃募集1億兩白銀。

債券名稱叫做‘昭信股票’。 名為股票, 實為債券, 償還期限為20年, 年利率5%。 在此之前, 中華大地雖屢有戰事, 但均沒有通過借債的方式來籌集糧草軍資。 ”

但是, 姚先生的這段話, 有兩個明顯的錯誤:第一, 清政府的首次借債, 并不是1898年發行的“昭信股票”, 因為在1894年, 即光緒二十年, 由于“海防吃緊, 需餉浩繁”, 晚清政府已經進行過一次“息借商款”, 籌借到1100萬兩白銀。

第二, 在此之前, 古代政府也并不是“均沒有通過借債的方式來籌集糧草軍資”, 姚先生應該聽說過“債臺高筑”的成語, 這個成語便來自東周時期國王的一次戰爭融資:周赧王“欲發兵攻秦, 命西周公簽丁為伍, 僅得五六千人, 尚不能給車馬之費。 于是訪國中有錢富民, 借貸以為軍資,

與之立券, 約以班師之日, 將所得鹵獲, 出息償還”。 但這場戰爭打敗了, “赧王出兵一番, 徒費無益。 富民俱執券索償, 日攢聚宮門, 嘩聲直達內寢。 赧王慚愧, 無以應之, 乃避于高臺之上。 后人因名其臺曰‘避債臺’”。

為什么有些學者要極力否認中國古代存在過政府借債的史實呢?其中一個原因是, 這些學者要強調中國傳統政治觀念的落后性, 不可能有借債這樣高大尚、現代化的金融行為。 用姚枝仲先生的話來說, 政府借債“與彼時‘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的政治思想有關, 皇帝可以取用國內任何財產, 無須借貸。 而且, 以君主之尊向民眾舉債, 使君主與民眾處于平等地位, 于那時的君權理論也不合。 ”

還有一名雜文作者梁發芾先生,

也曾寫文章提出:“中國和西歐的財政史有很多不同, 最明顯之處是, 中世紀以后的歐洲國家經常舉借債務以應付不時之需, 而中國歷史上的王朝無論遇到多大財政壓力也不會考慮舉債。 ……原因或許在于, ‘債’就是‘責’, 債務就是責任。 中國傳統皇權理論認為, 皇帝至高無上, 不向任何人負責, 所以, 皇帝絕對不能向臣民借錢, 成為向臣民負有還錢義務的債務人。 再說, ‘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濱, 莫非王臣’, 天下就是皇家的, 皇家缺少什么, 直接向臣民拿就行了, 何必說借?所以, 擁有整個天下的皇家要向百姓借錢, 理論上是說不通的。 ”這是以成見想象歷史。

第二個原因是, 這些學者、文人要強調政府債務是西方傳統, 而這一傳統又演化出了近代證券市場,

這么高檔的金融, 只能產自西方, 不可能產自中國。 比如香港大學經濟學講席教授陳志武先生就認為, “我們今天熟悉的證券市場, 起源于13至14世紀的威尼斯和弗洛倫薩, 是由這些城邦國家的政府公債而發展出來的”, 因為古代西歐國家不能隨便征稅, “一旦出現大額戰爭開支, 政府就只能靠公債, 等戰爭勝利并得到敵方資產后, 再把戰利品分給貸方, 還清債務。 古代公債市場就是這樣被逼出來的”。

而東方國家呢?“以中國為例, 早在周朝時期, 政府就對征稅毫不猶豫, 古代的爭議更多是圍繞到底以人頭收稅還是以田畝計稅上, 而且還總是有財政盈余, 往國庫里存錢”, 這就不需要通過政府借債來解決戰爭經費,

因而也就發展不出公債市場。

但在晚清“息借商款”之前, 周赧王“債臺高筑”之后, 中國歷史上就從來沒有政府舉債的記錄嗎?當然不是這樣。 中國宋代就是政府借債最為頻繁的時期。

宋仁宗慶歷年間, 宋王朝與西夏交戰, 需要大量物資, 但財政沒辦法一下子掏出那么多錢, 三司(財政部)合計了一下, 說資金缺口有數十萬貫。 如何是好?有大臣提議:借債吧。 于是朝廷“請呼數十大姓計之, 一日而足”, 宋政府將京師的大富豪請來, 向他們借點錢, 一日之內便籌到數十萬貫。

南宋后期, 四川路軍事統帥鄭損為了籌借到錢糧, 請當地富戶王珙吃飯喝酒:“鄭制置與富人王珙借錢糧, 就請赴面飯”。 若按陳志武先生、姚枝仲、梁發芾諸位的觀點, 宋政府向民眾加稅,或者直接征用民資就可以了,又何必又何必放低身段請土豪吃飯?顯然,中國古代政府對于征稅,也不是“毫不猶豫”的,更不可能隨意“取用國內任何財產”。

短暫當過三司使(相當于主管財政的國務委員)的宋祁還向宋仁宗提出一個龐大的政府借債計劃:“臣愚以為,請自京師及天下應有物力人戶,計直及錢一萬以上者,官司明諭詔旨,許令百姓各指實自言有多少見錢及他物,實若干數目,先作簿抄上,然后官司普令十分中官借二分助軍錢,許于所在送納,仍各逐家給付州縣帖,開坐敕命,候將來邊鄙罷兵日,并支還象牙、香藥、茶鹽,許百姓任便于京師外州清算。其所借到錢,于逐州縣置彼處所出百貨輕赍,入京付榷貨務,減市賈收錢,仍別立庫承貯,以備軍須警急。如此,錢稍有次序。乞朝廷下詔,普減天下租稅三分至一半以下,以明國家損豪強、優力農、稱物平施之義。”

按照宋祁的這一設想:全國居民申報財產,政府造冊登記,然后向各戶借錢(借款額度為戶產的20%),發給一份注明了借款額的“帖”(實質上就是債券),等到戰爭結束、邊境罷兵,政府即連本帶息支還象牙、香藥、茶鹽。另外,這筆戰爭融資完成后,政府還要宣布減稅30~50%。

你看,宋人還設想通過政府借債的方式來降低稅率,如果政府能夠隨心所欲地征稅,又何必如此大費周章?你可能會說,宋祁的政府借債計劃,是強制性的征發啊,哪有這樣借債的?有。我們知道,1170年代,威尼斯城邦政府為籌措戰爭經費,發行過大規模的政府公債,這個威尼斯公債其實就是強制性貸款——政府先估算居民的財富水平,然后根據其財產攤派債券。簡直就是按宋祁的設計施行的。

現在,你可能又會說,威尼斯公債的歷史貢獻是發展出債券市場。你前面說的只能說明宋朝政府有借債行為,它像威尼斯政府那樣發行公債券了嗎?

讓我舉一個例子吧。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戶部官員提議說:“諸路屯駐大軍,例當貼降錢應副,欲下榷貨務場印給公據、關子赴三路總領所,招誘客人等請。淮西、湖廣各關子八十萬緡,淮東公據四十萬緡,皆自十千至百千,凡五等,內關子作三年行使,公據作二年,許錢銀中半入納,依自來優潤分數。”宋高宗“從之”。

這一次宋政府發行的公據、關子,有面值(從10貫到100貫,分5種面值),有利息(優潤分數),有兌付期限(關子3年,公據2年),期限內可流通,商民自愿入納現錢與白銀申領,這不是公債券又是什么?

斷言傳統中國發展不出公債市場的人,恐怕是因為對宋代中國的金融證券缺乏足夠了解。熟悉宋代經濟史的香港科技大學劉光臨先生則說,宋朝已經“發展出一個規模頗大的公共金融市場”,“在中國歷史上,政府向商人個人、家族或群體舉債并不罕見,但是政府走向公債市場,并懂得如何維系其債務信用,卻是中國,也是世界財政史上開天辟地的一大突破”。可惜,許多人對此歷史并未給予足夠重視。

宋政府向民眾加稅,或者直接征用民資就可以了,又何必又何必放低身段請土豪吃飯?顯然,中國古代政府對于征稅,也不是“毫不猶豫”的,更不可能隨意“取用國內任何財產”。

短暫當過三司使(相當于主管財政的國務委員)的宋祁還向宋仁宗提出一個龐大的政府借債計劃:“臣愚以為,請自京師及天下應有物力人戶,計直及錢一萬以上者,官司明諭詔旨,許令百姓各指實自言有多少見錢及他物,實若干數目,先作簿抄上,然后官司普令十分中官借二分助軍錢,許于所在送納,仍各逐家給付州縣帖,開坐敕命,候將來邊鄙罷兵日,并支還象牙、香藥、茶鹽,許百姓任便于京師外州清算。其所借到錢,于逐州縣置彼處所出百貨輕赍,入京付榷貨務,減市賈收錢,仍別立庫承貯,以備軍須警急。如此,錢稍有次序。乞朝廷下詔,普減天下租稅三分至一半以下,以明國家損豪強、優力農、稱物平施之義。”

按照宋祁的這一設想:全國居民申報財產,政府造冊登記,然后向各戶借錢(借款額度為戶產的20%),發給一份注明了借款額的“帖”(實質上就是債券),等到戰爭結束、邊境罷兵,政府即連本帶息支還象牙、香藥、茶鹽。另外,這筆戰爭融資完成后,政府還要宣布減稅30~50%。

你看,宋人還設想通過政府借債的方式來降低稅率,如果政府能夠隨心所欲地征稅,又何必如此大費周章?你可能會說,宋祁的政府借債計劃,是強制性的征發啊,哪有這樣借債的?有。我們知道,1170年代,威尼斯城邦政府為籌措戰爭經費,發行過大規模的政府公債,這個威尼斯公債其實就是強制性貸款——政府先估算居民的財富水平,然后根據其財產攤派債券。簡直就是按宋祁的設計施行的。

現在,你可能又會說,威尼斯公債的歷史貢獻是發展出債券市場。你前面說的只能說明宋朝政府有借債行為,它像威尼斯政府那樣發行公債券了嗎?

讓我舉一個例子吧。南宋紹興二十九年(1159),戶部官員提議說:“諸路屯駐大軍,例當貼降錢應副,欲下榷貨務場印給公據、關子赴三路總領所,招誘客人等請。淮西、湖廣各關子八十萬緡,淮東公據四十萬緡,皆自十千至百千,凡五等,內關子作三年行使,公據作二年,許錢銀中半入納,依自來優潤分數。”宋高宗“從之”。

這一次宋政府發行的公據、關子,有面值(從10貫到100貫,分5種面值),有利息(優潤分數),有兌付期限(關子3年,公據2年),期限內可流通,商民自愿入納現錢與白銀申領,這不是公債券又是什么?

斷言傳統中國發展不出公債市場的人,恐怕是因為對宋代中國的金融證券缺乏足夠了解。熟悉宋代經濟史的香港科技大學劉光臨先生則說,宋朝已經“發展出一個規模頗大的公共金融市場”,“在中國歷史上,政府向商人個人、家族或群體舉債并不罕見,但是政府走向公債市場,并懂得如何維系其債務信用,卻是中國,也是世界財政史上開天辟地的一大突破”。可惜,許多人對此歷史并未給予足夠重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