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未來職場:人機搭配,幹活不累

日本一家快遞公司的“數字員工”説明該公司財務人員在結算高峰期分擔50%的工作量, 且將準確率提升到99.7%, “人機搭配”為公司節省了約300萬人民幣;梅賽德斯-賓士公司第一位數字銷售代表已上崗;蘇格蘭皇家銀行也請來了第一位數字銀行家……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了數字員工的好處, 高效、低錯誤率、沒有偏見、不需要休息。 不久的將來, 你身邊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同事。

那麼企業應該如何面對這些數字員工?人們又如何才能與AI更好地協同工作?IBM公司全球副總裁周憶在最近的演講中就對上述問題進行了解答。

她認為未來我們會迎來“人機搭配, 幹活不累”的新模式, 未來的職場, 人不僅要和自己的“同類”打交道, 也要掌握和數字員工協作的技能。 以下是部分要點摘錄:

人類將迎來一個完全“失控”的世界, 但如果做好了, 將會是一種良性的失控。

引入“數字員工”的前提是首先要實現企業的智慧自動化。

不分青紅皂白狂熱追求“數字員工”, 並期盼有他帶來成長的奇跡, 這是非理性的, 也是不足取的。

“新領”是為這個時代孕育而生的。 他最基本的技能是與機器融合的能力。 他能夠與數字員工協同工作, 創造更大價值。

倘若作為人類的我們, 如果不去快速提升自己、改變自己, 為企業的智慧化謀篇佈局, 我們很可能會被改變掉。

這個視頻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全新的物種:數字人。 大眼睛、高鼻樑、漂亮的臉蛋兒和聰明的大腦。 其實這是IBM與紐西蘭靈魂機器公司共同研發的數位人。

數字人看起來很神奇, 其實是將人工智慧加上了人類的面容, 所以既有“智慧的大腦”, 又有“姣好的面容”, 所謂秀外慧中。

之所以有智慧的大腦, 是因為背後有IBM Watson的知識系統, 她能夠自主學習, 還能用自然語言跟人交流和互動, 對語義的理解準確度高達95%。

而漂亮的臉蛋, 是來自靈魂機器公司, 她的虛擬神經系統是由獨一無二的數位DNA構成, 它可以與各種年齡、種族、性別、膚色、聲線、語言和體格搭配。

新物種“數字員工”已來

這是已經在上班的三位元數字人。

正在和客戶對話的是Sarah,

梅賽德斯-賓士公司的第一個銷售代表。 如果你想買一輛最新的賓士汽車, 她會為你計算性價比, 挑選最滿足你需求的選裝套件;她還可以根據你的財務狀況, 幫助你計畫是買還是租下這輛車, 並量身打造租賃方案。

正在錄影的是紐西蘭一個著名女演員, 以她為基礎做出來的數字人, 叫Ava, 現在已經成為Autodesk——一家總部在美國三藩市非常大的軟體公司的首名客服, 她還打算拓展自己的專長到更多崗位, 比如軟體工程師。 未來, 這位元女演員的數位人可能會比她賺到的錢更多。

Cora, 蘇格蘭皇家銀行第一位數位銀行家。 如果你去找她辦理金融業務, 她會識別出你的臉, 叫得出你的名字, 知道你的個性和喜好, 能記住你上次和她說的話,

比一個真人客戶代表還讓你感到親切而熟悉, 成為讓你全心信賴的銀行顧問。

Sarah、Ava、Cora這些數字員工不再是一個聊天機器, 而是有血有肉、有著靈敏的情感反應的虛擬的“數字員工”, 能與人類交流, 也可輔助人類決策。

說到這裡, 你會不會既興奮又有點兒害怕?

未來學家凱文・凱利在《失控》中提到, 縱觀人類歷史, 人類對自己的認知發生過四次喚醒。

第一次, 哥白尼認知喚醒, 把人類從宇宙中心神壇的位置上拽了下來。 我們發現, 人類不是宇宙的中心。

第二次, 達爾文認知喚醒, 讓我們進一步認識到了人類也不是地球的主宰, 人類其實是由其他生物進化而來的。

第三次, 佛洛德認知喚醒, 我們發現, 人類連自己的意識都不能完全主宰。

我們每天的很多行為, 其實意識都控制不了。

第四次, 機器智慧認知喚醒, 也就是我們正在迎來的生物與機器聯姻的時代。 無論生物, 還是機器, 其實都是進化體。

由此, 人類將迎來一個完全“失控”的世界, 但如果做好了, 將會是一種良性的失控。

周憶|IBM公司全球副總裁

數位員工為何受歡迎?

那麼, 企業主們為什麼要雇傭這些“數字員工”?答案很簡單:因為他們是大資料時代人類的最佳助手。

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數位人體內流淌的數位血液吧。 自我調整機器人技術、機器學習系統、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情緒識別、預測性分析和增強智慧等。 一個尖端科技的無敵組合!

所以, 他們才能夠有海量精准記憶, 能夠高效率、低失誤率地處理海量資料和複雜的問題。

在與人的溝通中,一名優秀的人類客服員工會有20%左右的語義內容丟失,但數位員工的語義捕捉率可高達95%。在商業決策中,數位員工具有更寬廣的視野、更深厚的知識儲備,一切基於資料,沒有偏見,也不會犯下我們人常犯的“一孔之見”的毛病。

除了特別能幹,數字員工還特別勤勞,不會休假,任勞任怨,典型的勞模。這樣的員工,企業主能不動心嗎?

企業高管看好這些新生力量

事實上,他們確實很看好這些新生力量。 2017年,IBM和牛津經濟研究院合作開展的調研,採訪了550位技術和運營高管,75%的受訪者表示人工智慧將在未來三年對他們的業績產生意義深遠的影響;70%的高管預計,人工智慧可以讓員工專注于從事更高價值的工作。

調查發現,汽車、銀行、保險、零售、物流等行業的高管對智慧型機器人、數字員工的認可走在了前面,他們更加能看到數字員工在效率、創新和洞察方面帶來的積極價值。

有些企業已經在這些領域實現了價值。

有一家日本的快遞公司最近有了一位元“數字員工”,他已經成為了他們財務結算高峰期的大英雄,每年可以節省300萬元。

眾所周知,物流行業的財務部門面對的是龐大的交易量、瑣碎的流程,日均處理票據高達5000件,在每個月末驟增4倍業務量的結算高峰,就更是個disaster。這個時候公司需要在原有300名業務員的基礎上加雇200名,才能勉強應付。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自從來了數字員工後,他説明財務人員在月底、季末、年末結算高峰時段自動處理掉了工作量的50%,準確率提升到99.7%,完成審核、校對、合併款項等重複性工作,使得財務人員騰出空來對下一個高峰期進行財務預判及合理規。僅一年內,這樣的人機搭配就為公司節省了約300萬人民幣。

你準備好雇傭數字員工了嗎?

IBM調研表明,眾多高管已經開始改變企業戰略,接受這種全新的工作方式。可是,數位員工並非“隨插即用”,聘用一個數位員工,打開機器開關,讓數位人開始工作,無需人工干預,這是不可能的。

引入“數字員工”的前提是首先要實現企業的智慧自動化。我們現在處在一個海量資料,資訊爆炸的時代,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我們要處理很多更複雜的任務。於是智慧自動化就應運而生了。它的內涵就是讓自動化不僅可以服務於業務流程,也可以服務IT的整個從開發到運維的流程。

當然,每個企業的智慧自動化程度不同,面對的阻礙也各不相同。我們可以針對領航者、顛覆者和渴望者三種類型的企業和大家探討一下。

但他們在引入“數位員工”之前需要補補課:首先,他們要好好挖掘出企業內部那80%的“黑匣子”資料,離開資料,AI沒法思考。

其次,要完善其技術架構、流程、資料獲取和分析的系統。最後,還要與客戶、合作夥伴建立開放共贏的業務平臺,通過資料互動去最大限度實現價值創新。

但是在可預期的未來,這類企業如果做對了,很可能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彎道超車。

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存在巨大的利用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會,但只有智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企業,才有條件也有必要考慮雇傭“數字員工”。 這是一個理性的決定。不分青紅皂白狂熱追求“數字員工”,並期盼有他帶來成長的奇跡,這是非理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未來屬於“新領”

前面提到人機搭配,幹活不累。未來的職場,人不僅要和自己的“同類”打交道,也要掌握和“異類”——數字員工協作的技能。

現在我們管職場人士叫藍領,白領和金領,以區分不同階層,不同的收入。未來,可能第四種領子會加入進來。 在IBM,我們叫他們“新領”—new collar。

“新領”是為這個時代孕育而生的。他最基本的技能,就是具備與機器融合的能力。他能夠與數字員工協同工作,創造更大價值。

這就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一個問題——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到底應該怎麼做?

00後、10後這一代人,生於數字時代,長於人工智慧時代,他們從小玩遊戲,學程式設計,對於機器人,人工智慧,他們趨之若鶩。他們是與新科技發展一路同行的一代。

面對這一代新人,學校是否應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智慧技術運用能力 和“人機交融”的心理建設,並且設置“人機哲學”這樣的課程。

實際上,IBM已經看到企業對“新領”的需求,率先在全球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P-TECH”,這是政府、學校和企業三方,共同設計“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課程、培養面向企業的新領。

它結合高中和大學課程,並且為學生提供職場導師和帶薪實習。學生畢業後優先獲得工作機會,也可以繼續在大學深造。《財富》雜誌將其稱為“改寫美國教育歷史的一所學校”。

第一所P-TECH學校是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紐約市教育局、紐約城市大學聯合IBM創辦。2017年9月,第一批P-TECH學生畢業,一些優秀的畢業生,已經進入IBM,擔任數位行銷、資料分析、工程師、視覺設計、財務分析等崗位,表現非常好。

這種模式適應了人工智慧時代對新領的要求,因此迅速在全球推廣。目前,美國、澳大利亞和摩洛哥等地開辦了70所P-TECH學校,400多家企業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和學校開展合作。

今年,P-TECH首入亞洲,中國臺灣有三所P-TECH學校正在招生,9月正式開學。這種全新的教育模式,相信會提供更多新領人才。

面對異類,去改變還是被改變?

前幾天有一篇博文在社交媒體上被刷屏,標題很爆:“Google 造人‘征服人類’,席捲全球的失業潮來了!”作者列舉了大量令人肝顫的實例,比如:

2000年的高盛在其紐約的股票交易櫃檯還雇用了600名交易員;今天,只剩下兩名交易員留守空房;

德勤最新開發的財務機器人,一個人可以頂替15個人類財務的工作;

而馬斯克放出豪言,特斯拉兩年後實現完全無人駕駛。

看起來,人工智慧不再是科幻小說,在很多領域,它在快速超越人類。這也就意味著,倘若作為人類的我們,如果不去快速提升自己、改變自己,為企業的智慧化謀篇佈局,我們很可能會被改變掉。

去改變,還是被改變,這還是個問題嗎?

原標題 / 數字員工已來,我們該如何面對“異類”?

在與人的溝通中,一名優秀的人類客服員工會有20%左右的語義內容丟失,但數位員工的語義捕捉率可高達95%。在商業決策中,數位員工具有更寬廣的視野、更深厚的知識儲備,一切基於資料,沒有偏見,也不會犯下我們人常犯的“一孔之見”的毛病。

除了特別能幹,數字員工還特別勤勞,不會休假,任勞任怨,典型的勞模。這樣的員工,企業主能不動心嗎?

企業高管看好這些新生力量

事實上,他們確實很看好這些新生力量。 2017年,IBM和牛津經濟研究院合作開展的調研,採訪了550位技術和運營高管,75%的受訪者表示人工智慧將在未來三年對他們的業績產生意義深遠的影響;70%的高管預計,人工智慧可以讓員工專注于從事更高價值的工作。

調查發現,汽車、銀行、保險、零售、物流等行業的高管對智慧型機器人、數字員工的認可走在了前面,他們更加能看到數字員工在效率、創新和洞察方面帶來的積極價值。

有些企業已經在這些領域實現了價值。

有一家日本的快遞公司最近有了一位元“數字員工”,他已經成為了他們財務結算高峰期的大英雄,每年可以節省300萬元。

眾所周知,物流行業的財務部門面對的是龐大的交易量、瑣碎的流程,日均處理票據高達5000件,在每個月末驟增4倍業務量的結算高峰,就更是個disaster。這個時候公司需要在原有300名業務員的基礎上加雇200名,才能勉強應付。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自從來了數字員工後,他説明財務人員在月底、季末、年末結算高峰時段自動處理掉了工作量的50%,準確率提升到99.7%,完成審核、校對、合併款項等重複性工作,使得財務人員騰出空來對下一個高峰期進行財務預判及合理規。僅一年內,這樣的人機搭配就為公司節省了約300萬人民幣。

你準備好雇傭數字員工了嗎?

IBM調研表明,眾多高管已經開始改變企業戰略,接受這種全新的工作方式。可是,數位員工並非“隨插即用”,聘用一個數位員工,打開機器開關,讓數位人開始工作,無需人工干預,這是不可能的。

引入“數字員工”的前提是首先要實現企業的智慧自動化。我們現在處在一個海量資料,資訊爆炸的時代,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出現,我們要處理很多更複雜的任務。於是智慧自動化就應運而生了。它的內涵就是讓自動化不僅可以服務於業務流程,也可以服務IT的整個從開發到運維的流程。

當然,每個企業的智慧自動化程度不同,面對的阻礙也各不相同。我們可以針對領航者、顛覆者和渴望者三種類型的企業和大家探討一下。

但他們在引入“數位員工”之前需要補補課:首先,他們要好好挖掘出企業內部那80%的“黑匣子”資料,離開資料,AI沒法思考。

其次,要完善其技術架構、流程、資料獲取和分析的系統。最後,還要與客戶、合作夥伴建立開放共贏的業務平臺,通過資料互動去最大限度實現價值創新。

但是在可預期的未來,這類企業如果做對了,很可能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彎道超車。

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時代,各行各業都存在巨大的利用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會,但只有智慧自動化程度較高的企業,才有條件也有必要考慮雇傭“數字員工”。 這是一個理性的決定。不分青紅皂白狂熱追求“數字員工”,並期盼有他帶來成長的奇跡,這是非理性的,也是不足取的。

未來屬於“新領”

前面提到人機搭配,幹活不累。未來的職場,人不僅要和自己的“同類”打交道,也要掌握和“異類”——數字員工協作的技能。

現在我們管職場人士叫藍領,白領和金領,以區分不同階層,不同的收入。未來,可能第四種領子會加入進來。 在IBM,我們叫他們“新領”—new collar。

“新領”是為這個時代孕育而生的。他最基本的技能,就是具備與機器融合的能力。他能夠與數字員工協同工作,創造更大價值。

這就給我們的教育提出一個問題——人工智慧時代的教育到底應該怎麼做?

00後、10後這一代人,生於數字時代,長於人工智慧時代,他們從小玩遊戲,學程式設計,對於機器人,人工智慧,他們趨之若鶩。他們是與新科技發展一路同行的一代。

面對這一代新人,學校是否應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智慧技術運用能力 和“人機交融”的心理建設,並且設置“人機哲學”這樣的課程。

實際上,IBM已經看到企業對“新領”的需求,率先在全球開創了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P-TECH”,這是政府、學校和企業三方,共同設計“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課程、培養面向企業的新領。

它結合高中和大學課程,並且為學生提供職場導師和帶薪實習。學生畢業後優先獲得工作機會,也可以繼續在大學深造。《財富》雜誌將其稱為“改寫美國教育歷史的一所學校”。

第一所P-TECH學校是在美國紐約布魯克林,紐約市教育局、紐約城市大學聯合IBM創辦。2017年9月,第一批P-TECH學生畢業,一些優秀的畢業生,已經進入IBM,擔任數位行銷、資料分析、工程師、視覺設計、財務分析等崗位,表現非常好。

這種模式適應了人工智慧時代對新領的要求,因此迅速在全球推廣。目前,美國、澳大利亞和摩洛哥等地開辦了70所P-TECH學校,400多家企業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領域和學校開展合作。

今年,P-TECH首入亞洲,中國臺灣有三所P-TECH學校正在招生,9月正式開學。這種全新的教育模式,相信會提供更多新領人才。

面對異類,去改變還是被改變?

前幾天有一篇博文在社交媒體上被刷屏,標題很爆:“Google 造人‘征服人類’,席捲全球的失業潮來了!”作者列舉了大量令人肝顫的實例,比如:

2000年的高盛在其紐約的股票交易櫃檯還雇用了600名交易員;今天,只剩下兩名交易員留守空房;

德勤最新開發的財務機器人,一個人可以頂替15個人類財務的工作;

而馬斯克放出豪言,特斯拉兩年後實現完全無人駕駛。

看起來,人工智慧不再是科幻小說,在很多領域,它在快速超越人類。這也就意味著,倘若作為人類的我們,如果不去快速提升自己、改變自己,為企業的智慧化謀篇佈局,我們很可能會被改變掉。

去改變,還是被改變,這還是個問題嗎?

原標題 / 數字員工已來,我們該如何面對“異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