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为救大明他三度借兵日本却最终不归

清兵南下, 接到南明求援信后, 日本德川幕府就是否借兵給南明進行了討論。 最終決定拒絕南明的援兵請求, 不發救兵。 這是為何? 請欣賞本人新作《東林沉浮》選36——

為救大明他三度借兵日本卻最終不歸

漢土西看白日昏, 傷心胡虜據中原。

衣冠雖有先朝制, 東海幡然認故國。

廿年家國今何在?又報東胡設偽官。

起看漢家天子氣, 橫刀大海夜漫漫。

這是東林學子朱之瑜的兩段詩, 詩名為《避地日本感賦》。

明亡后, 很多漢族士人為了“全節之志”不剃發, 奔走呼號, 其中“明末四大學者”表現尤為突出, 他們分別是: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朱之瑜。

但最終三人被迫剃發, 包括寫下《斷發》詩的顧炎武(一旦持剪刀 , 剪我半頭禿;華人髡為夷, 茍活不如死)。 我們現在看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存世的畫像, 腦袋上都戴個頭巾, 恐怕就是因為大半個腦袋是光溜的。 史料顯示, 顧炎武、黃宗羲這兩年肯定是剃了發的, 王夫之存疑, 唯有朱之瑜, 堂而皇之保住了漢民族衣冠, 實現了“全節之志”。

朱之瑜為什么能做到這一點呢?保住民族氣節的他, 又悟出了什么道理?

朱之瑜, 又稱朱舜水, 浙江余姚人。 據《朱之瑜評傳》記載, 朱之瑜本是皇族出身, 與朱元璋子孫是一家子, 但自小家道中落, 家境清苦。 雖然物質生活很差, 但他精神上卻一直保持貴族姿態。 他為人正直誠懇,

不肯趨炎附勢、阿諛奉迎。 在他37歲時, 有人帶了家譜找他, 給他找了比本朝皇族還耀眼的身份。 這人說自己是南宋朱熹的后裔, 認朱之瑜為同族。 朱之瑜當即查閱了家譜, 發現基本相符, 只有一世不明。 同族人都同意, 但他毅然予以拒絕。 各位須知, 自明以來, 理學宗師朱熹僅次于儒家鼻祖孔孟, 已成為后封建王朝的圣人、知識分子所崇拜的偶像, 文人士子皆以攀附朱熹為榮耀, 但朱之瑜卻認為:“人貴自立, 不必攀附紫陽也”。 說人貴在自立, 沒必要抱名人權貴大腿, 足見人格品味之高。

從儒家學派角度講, 朱之瑜可謂東林學派嫡傳弟子。 他的老師吳鐘巒是晚明清流名士, 師從東林書院兩代山長顧憲成、高攀龍。 在老師的影響下,

朱之瑜陶冶的是正氣與實學之風。 明崇禎十一年即公元1638年, 三十九歲的朱之瑜考取恩貢生。 人人以為, 他從此會進入官場, 飛黃騰達, 而他卻拒絕當官, 選擇做一個學者。 為什么?因為此時大明王朝已經進入死亡倒計時, 國家政治變得越來越黑暗, 朱之瑜認為自己絕難成為當時官員那樣無恥之人。 況且, 他早看透了那位“勵精圖治”的崇禎帝, 野史記載, 他曾經對不解的妻子說過這樣的話:我要是出來做官, 可能會官運亨通, 然后就會建言國事。 說的話皇帝肯定不會聽, 輕了就會把我問罪, 遇到禍事還會拿我頂缸。

對比東林前輩的遭遇, 朱之瑜的預言確實夠準。 可以說, 他早已看懂, 這樣的皇帝這樣的朝廷已經無可救藥。 他認為“士惟在有為耳,

不在官職之大小崇卑也”。 一個士人的成功, 不在于做多大的官, 而在于干成多大的事。 社會應該按成就大小, 而不是按官位的大小尊重一個士人。 朱之瑜立下的是濟世之志, 希望用所學的知識造福于社會。 感受到官場黑暗的他, 所以辭官不做, 從崇禎年間起, 先后十六次拒絕朝廷的邀請, 專注學問。

六年后即崇禎十七年, 朱之瑜四十五歲時, 李自成攻陷北京, 崇禎皇帝縊死煤山。 明朝北京政權滅亡后, 朱家殘存皇室雖然建立南明小朝廷, 但無力支撐局面, 趁火打劫的清兵南下攻明, 南明戰場上節節敗退, 朱之瑜有家難歸。 老家余姚也被清兵占領, 浙江剩下了最后一個抗敵據點——舟山群島。 此時群島集結了大批敗退來的軍隊與官員,

圍繞在監國魯王朱以海周圍, 其中就有后東林學者、朱之瑜老師吳鐘巒, 他也趕到這里輔佐魯王, 出任禮部尚書。 不久, 朱之瑜也跟流民退到這里。 無路可退、從不與政府合作的他, 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投身抗清, 全力救國。

但是, 魯王的烏合之眾實在不堪一擊, 于是決定向海外借兵, 其中主要借兵對象就是日本, 多次派人赴日, 希望與日本結盟共同北伐。

在借兵日本上, 朱之瑜是表現最突出的一位。

現在中國人去人日本, 應該是件很簡單的事, 不過三小時航空旅行, 就能從北京飛到東京。 但是, 三百年前的運輸能力, 與現代呈霄壤之別, 天上不能飛, 海上船帆又經不起大風浪, 所以東渡日本往往費盡周折。

朱之瑜一生五次出海,三渡日本,兩次未遂,海上漂泊了十余年,差一點做了太平洋上的孤魂野鬼。

第一次赴日,他從中國浙江舟山群島出發,到達日本近海。此時日本正值德川幕府時代,實行海禁,不許外人停留,朱之瑜到了日本近海后不能登陸,只得原路返回。

第二次赴日,千辛萬苦,依然不能靠岸。就在輾轉反側間,他反清復明的根據地舟山不幸被清兵攻陷,魯王敗逃海上,老師吳鐘巒已自殺殉國,朱之瑜徹底無家可歸。屋漏偏逢連夜雨,游蕩期間他又被安南國(今天的越南)兵馬截獲羈押。安南國王欲留下他,希望他臣服,他誓死不拜。安南王感佩他的氣節,放他遠走。

最后一次東渡日本,朱之瑜的想法已經產生變化,他知道日本已經不可能援助中國了。因為與監國魯王相向行的另一個南明政權、退到福建的隆武帝,曾寫了八封求援信,請日本幫助南明恢復中原,均石沉大海。通過多方打探,朱之瑜了解到這樣實情:

接到殘明求援信后,日本德川幕府就是否借兵給南明進行了討論。由于日本天皇其時只是一個虛君,國家事務都由德川幕府將軍藩主決定,討論當中,勢力最大的大名紀州藩藩主德川賴宣認為劃不來堅決反對,于是德川幕府決定拒絕南明的援兵請求,不發救兵。

得知內情的朱之瑜不再求救兵,而是求避難。衡量當時的局勢,朱之瑜認定復國已無望,與其做亡國奴,不如遠走高飛。于是,以“魯仲連不帝秦”的精神,東渡日本,準備在此終了一生。

然而,當時日本幕府沿襲海禁鎖國政策,已經“三四十年不留一唐人”。朱之瑜去日本不納,有國難回,一葉扁舟飄零東海好一陣。

朱之瑜為什么一再選擇流亡日本?最終日本如何接納了這個中國學者?

一切都與朱之瑜在日本的政界學界知己有關。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朱之瑜一生與大明官場無緣,但對日本政界、學界卻產生了很大影響,獲得了高度認知。朱之瑜來日本前,就與安東守等人神交已久。安東守約是日本著名學者,在日本政界學界頗具盛名。最后,也正是因為這個日本好友奔走呼號,日本政府特批,為朱之瑜破了四十年國禁,準允他在長崎租屋定居下來,朱之瑜就此結束了長達十數年的海上漂泊生活。

無疑,除了看本國學者的面子,日本幕府還看中了朱之瑜的才學。朱之瑜雖然也是儒門弟子,但他的學問講究 “實理實學、學以致用 ”,認為 “學問之道,貴在實行,圣賢之學,俱在踐履”。這與東林學派一脈相承,也與日本的“實言實行”的實用主義文化傳統一拍即合,所以,朱之瑜受到了日本各界人士器重,自抵日之日起,日本達人紛紛拜師,繼安東守約之后,朱之瑜的學生遍布日本,其中包括德川家康(德川幕府的開創者)的孫子、水戶藩主德川光國。

朱之瑜被水戶藩主德川光國聘為“勝國賓師”,尊以師禮。因其年長,不便直接稱名,便希望朱之瑜起一名號,以方便稱呼。朱之瑜想一想,說,就叫“舜水”吧,因為家鄉余姚有一條河叫做“舜水”,以示不忘故國之意,由此,朱之瑜始稱“朱舜水”。“朱舜水”這個名字就是這么來的。

東林學人朱舜水開始了在日本的講學歲月,二十年時光流逝,他創立的“水戶學派”形成規模,這個學派以朱子理學為基礎,強調尊王一統、大義名分,與東林實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為東林學種,朱舜水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在日本講學,成為日本那段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外國人。他講授的內容雖然聽起來有點儒家老調重彈,從思想上無甚突破,但此間轉化的士大夫“鐵肩擔道義”“尊王攘夷”的精神力量,卻是不可低估的。擅長拿來主義的日本人——朱舜水的日本眾門徒們,學以致用,把此學轉化為日本尊王說,鼓吹國家強盛需要一個正統權威,后來嚴重影響了明治維新中的尊王派。

東林學種幸存日本,對中國來說,延續了一個正宗學種,保留了“中土士魂”的血脈。對日本來說,朱舜水投奔此地意義更為深遠。

視朱舜水為國師的德川光國不是慈善家而是政治家,他所做的一切是為日本的未來。公元1672年,德川光國聘請舜水先生為指導,任命他的日本高徒安積覺為主編,安排師徒一道撰編《大日本史》。該史以“尊王一統”之說貫穿始終,暗喻東方文明的中心國,以及東方政治精英士大夫代表,已從中國轉移日本。

東林學人朱舜水一邊在日本講學,一邊念念不忘故國亡國之恨。在日本他寫下了《中原陽九述略》,總結了明亡兩大教訓:

一是政治腐敗,二是學術虛偽。

朱之瑜說,“中國有逆虜之難,貽羞萬世,固逆虜之負恩,亦中國士大夫之自取也。語日,木必朽而后蛀生之,未有不朽之木,蛀能生之者也。”

這段話什么意思?朱之瑜分析道:我們大明王朝與其說是亡于外敵,不如說是亡于自毀,這就像一個木頭,生了蟲子的道理一樣啊。一個木頭是先朽了,而后蛀蟲才會來,不存在木頭沒有朽,而蛀蟲生出來的道理。

誠哉斯言。

朱之瑜一生五次出海,三渡日本,兩次未遂,海上漂泊了十余年,差一點做了太平洋上的孤魂野鬼。

第一次赴日,他從中國浙江舟山群島出發,到達日本近海。此時日本正值德川幕府時代,實行海禁,不許外人停留,朱之瑜到了日本近海后不能登陸,只得原路返回。

第二次赴日,千辛萬苦,依然不能靠岸。就在輾轉反側間,他反清復明的根據地舟山不幸被清兵攻陷,魯王敗逃海上,老師吳鐘巒已自殺殉國,朱之瑜徹底無家可歸。屋漏偏逢連夜雨,游蕩期間他又被安南國(今天的越南)兵馬截獲羈押。安南國王欲留下他,希望他臣服,他誓死不拜。安南王感佩他的氣節,放他遠走。

最后一次東渡日本,朱之瑜的想法已經產生變化,他知道日本已經不可能援助中國了。因為與監國魯王相向行的另一個南明政權、退到福建的隆武帝,曾寫了八封求援信,請日本幫助南明恢復中原,均石沉大海。通過多方打探,朱之瑜了解到這樣實情:

接到殘明求援信后,日本德川幕府就是否借兵給南明進行了討論。由于日本天皇其時只是一個虛君,國家事務都由德川幕府將軍藩主決定,討論當中,勢力最大的大名紀州藩藩主德川賴宣認為劃不來堅決反對,于是德川幕府決定拒絕南明的援兵請求,不發救兵。

得知內情的朱之瑜不再求救兵,而是求避難。衡量當時的局勢,朱之瑜認定復國已無望,與其做亡國奴,不如遠走高飛。于是,以“魯仲連不帝秦”的精神,東渡日本,準備在此終了一生。

然而,當時日本幕府沿襲海禁鎖國政策,已經“三四十年不留一唐人”。朱之瑜去日本不納,有國難回,一葉扁舟飄零東海好一陣。

朱之瑜為什么一再選擇流亡日本?最終日本如何接納了這個中國學者?

一切都與朱之瑜在日本的政界學界知己有關。

我在前面已經說過,朱之瑜一生與大明官場無緣,但對日本政界、學界卻產生了很大影響,獲得了高度認知。朱之瑜來日本前,就與安東守等人神交已久。安東守約是日本著名學者,在日本政界學界頗具盛名。最后,也正是因為這個日本好友奔走呼號,日本政府特批,為朱之瑜破了四十年國禁,準允他在長崎租屋定居下來,朱之瑜就此結束了長達十數年的海上漂泊生活。

無疑,除了看本國學者的面子,日本幕府還看中了朱之瑜的才學。朱之瑜雖然也是儒門弟子,但他的學問講究 “實理實學、學以致用 ”,認為 “學問之道,貴在實行,圣賢之學,俱在踐履”。這與東林學派一脈相承,也與日本的“實言實行”的實用主義文化傳統一拍即合,所以,朱之瑜受到了日本各界人士器重,自抵日之日起,日本達人紛紛拜師,繼安東守約之后,朱之瑜的學生遍布日本,其中包括德川家康(德川幕府的開創者)的孫子、水戶藩主德川光國。

朱之瑜被水戶藩主德川光國聘為“勝國賓師”,尊以師禮。因其年長,不便直接稱名,便希望朱之瑜起一名號,以方便稱呼。朱之瑜想一想,說,就叫“舜水”吧,因為家鄉余姚有一條河叫做“舜水”,以示不忘故國之意,由此,朱之瑜始稱“朱舜水”。“朱舜水”這個名字就是這么來的。

東林學人朱舜水開始了在日本的講學歲月,二十年時光流逝,他創立的“水戶學派”形成規模,這個學派以朱子理學為基礎,強調尊王一統、大義名分,與東林實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為東林學種,朱舜水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在日本講學,成為日本那段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外國人。他講授的內容雖然聽起來有點儒家老調重彈,從思想上無甚突破,但此間轉化的士大夫“鐵肩擔道義”“尊王攘夷”的精神力量,卻是不可低估的。擅長拿來主義的日本人——朱舜水的日本眾門徒們,學以致用,把此學轉化為日本尊王說,鼓吹國家強盛需要一個正統權威,后來嚴重影響了明治維新中的尊王派。

東林學種幸存日本,對中國來說,延續了一個正宗學種,保留了“中土士魂”的血脈。對日本來說,朱舜水投奔此地意義更為深遠。

視朱舜水為國師的德川光國不是慈善家而是政治家,他所做的一切是為日本的未來。公元1672年,德川光國聘請舜水先生為指導,任命他的日本高徒安積覺為主編,安排師徒一道撰編《大日本史》。該史以“尊王一統”之說貫穿始終,暗喻東方文明的中心國,以及東方政治精英士大夫代表,已從中國轉移日本。

東林學人朱舜水一邊在日本講學,一邊念念不忘故國亡國之恨。在日本他寫下了《中原陽九述略》,總結了明亡兩大教訓:

一是政治腐敗,二是學術虛偽。

朱之瑜說,“中國有逆虜之難,貽羞萬世,固逆虜之負恩,亦中國士大夫之自取也。語日,木必朽而后蛀生之,未有不朽之木,蛀能生之者也。”

這段話什么意思?朱之瑜分析道:我們大明王朝與其說是亡于外敵,不如說是亡于自毀,這就像一個木頭,生了蟲子的道理一樣啊。一個木頭是先朽了,而后蛀蟲才會來,不存在木頭沒有朽,而蛀蟲生出來的道理。

誠哉斯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