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大眾PQ34確實老了,但這些鍋卻不該背

有時真讀不懂德國人, 你說他們古板吧, 可是他們最早在中國玩加長, 新科技運用上也比日本人激進。 可是他們又會有些莫名其妙的堅持, 尤其是德國品牌中, 較為親民的大眾。 朗逸是為中國量身定做, 中間還經歷過換代, 但上面依然保留很多極不受中國用戶歡迎的設計, 直到最近的朗逸Plus才消失。 國內媒體甚至一度懷疑, 這些怪設計跟朗逸用PQ34平臺有關。 誠然PQ34確實老了, 例如Can-bus匯流排輸出速度較慢, 難以適配ACC、自動泊車等複雜功能, 但很多鍋卻不該由它來背。

黑鍋一:座椅旋鈕調節

朗逸當年一大黑點,

就是手動座椅靠背是用旋鈕來調節。 旋鈕調節放在座椅左側, 阻尼做得相當重, 以非慣用的左手操作, 本來就很吃力。 左手還要伸進座椅和B柱之間的夾縫, 帶著手錶的話, 操作難度更上一層樓。 這個痛苦過程還相當長, 因為旋鈕調節速度很慢, 不像扳手調節那樣一步到位。

很多人把旋鈕調節, 歸咎為PQ34的特點。 其實不然, 哪怕去到MQB平臺的高爾夫7, 依舊保留了這種旋鈕調節。 個人覺得這個純屬大眾的自我堅持, 德國人就覺得旋鈕調節比把手調節科學。 旋鈕調節確實有自己一些優點, 只是這些優點對於我們來說, 受用度不大罷了。

扳手調節在駕駛時操作, 可能一個不小心就調得太過, 會影響駕駛安全。 旋鈕調節一級級調整,

不僅可以做更精細的微調, 也不會出現調得太過的情況。 有人問, 要安全的話, 倒不如駕駛時謝絕操作座椅就行了。 或許德國人就是考慮到部分人會“作死”在駕駛時弄座椅, 於是就弄了這一套機構出來堤防……

黑鍋二:人機工學不佳

原來的朗逸方向盤只有兩向調節, 但這個也是跟平臺無關, 純屬廠商在節約成本。 包括後排出風口也是, 這種東西跟技術無關。 還有背鍋背得更重, 就是朗逸的後排坐墊短, 也是PQ34的錯。 短坐墊其實是汽車廠商的一個博弈, 這個把戲不僅大眾有玩, 在寶馬X1上同樣能看到。

短坐墊能節省材料, 我覺得只是其次。 更關鍵是短坐墊可以騙眼睛, 讓後排縱向空間看起來更大。 買家對後座最先入為主的評判,

就是後坐墊前部, 到前座椅靠背的長度。 當贏得買家第一印象後, 往後一切都變得好辦。 畢竟很多人是第一次買家, 在試乘時不一定發現段坐墊支撐不足的問題。

黑鍋三;只能用液壓助力, 於是轉向沉

早期款朗逸用液壓助力, 方向盤在低速扭動起來相當沉重。 當時又有媒體說, PQ34平臺所限, 朗逸無法匹配電子助力。 這個又是把問題層次抬升得太高, 後面朗逸就把轉向改為電子助力, 算是終結了這種流言。

黑鍋四:PQ34安全性不好?

我很認同老車安全性差這點, 哪怕是不爭氣的C-NCAP, 安全標準逐年在上升。 十年前五星的車, 如今能碰個兩星已經不錯。 朗逸用的是老平臺, 但老平臺不完全等於是台老車。 每代朗逸基本是重新設計過,

工程師可以針對新的C-NCAP法規, 去調整前縱梁高度等參數。 更簡單直接, 通過添加“加分項配置”, 就能獲得不少分數。

真正要注意, 其實是某些賣了十多年, 但沒有真正換過代的車型。 具體就不點名了, 就是某款銷量仍很高的自主SUV。 這款SUV在C-NCAP裡, 根本查不到成績。 可以從一個側面看到C-NCAP的公正性, 一台如此高的車型, 你竟然可以忽略掉不去測, 背後原因煩請各位自行推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