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漓江烽火1944:“日军死伤很多,河水都被染红了”

文/馮傑

上次說到江東陣地全部陷落。 江東失守, 200米寬的灕江成為桂林城區向東防禦的天然屏障, 尤其是疊彩山到象鼻山之間3公里的灕江西岸, 無疑是保衛桂林的生命線。 守護這條“生命線”的是第131師393團和第170師510團, 他們以中正橋為界, 橋北(包括橋面)歸393團防守, 橋南歸510團防守。

桂林防守司令部戰前有過分析, 如果江東地區失守, 日軍很可能選定在伏波山以下至中正橋頭一帶加以突破。 理由是這一帶沒有永久性工事, 北面的伏波山和南面的象鼻山離此較遠, 火力支援方面存在死角。 灕江有部分水淺的地方可以徒涉,

水漲時又容易漕渡直逼西岸陣地。 防守司令部為此採取了一些補救措施:一是在岸邊設置了一些鐵絲網、鹿砦、木柵等障礙物;二是在中正橋西橋頭附近構築了幾個機槍巢和迫擊炮掩體, 使其能互相側防。 原本還想在這一段灕江中設下障礙, 但因缺少器材和相關經驗而作罷。


抗戰時期的廣西軍隊

防守司令部的判斷是正確的, 日軍第40師團師團長宮川清三11月6日下午就已經在考慮渡江問題, 他向橫山勇建議7日零時開始渡江。 第11軍沒有同意, 根據統一安排, 攻擊時間大致定於9日拂曉。 宮川退一步要求9日零時先行發起進攻, 他振振有詞:“第58師團正面似在苦戰, 第11軍的直屬炮兵部隊前進遲緩, 作為左側兵團的第37師團情況不明。

第40師團渡江越晚, 第58師團遭到重慶軍的抵抗則越強, 同時也將予重慶軍退卻的自由。 因此, 第40師團有必要比第58師團的總攻時間有所提前。 ”

中正橋現名解放橋, 是桂林市城區橫跨灕江最早的橋樑, 當年也算是桂林的標誌性建築。 日軍想要急襲佔領中正橋, 月牙山上的391團2營殘存官兵不答應, 他們居高臨下, 用機槍封鎖大橋東端, 剛好西岸的第170師正派隊增援江東, 見狀立馬調頭按下了起爆裝置。 隨著一聲巨響, 中正橋第2、第3孔橋面頓時灰飛煙滅, 日軍望江興歎, 只得在江邊不斷把空竹排放入灕江, 一為試探西岸守軍各種火力所在, 二為測算水流速度。 橋頭堡守軍510團2營不明底細, 朝著空竹排開槍射擊,

日軍並不理會, 搞得2營一團霧水。


1930年代的中正橋

8日, 第236聯隊和獨立工兵第61大隊早早做好了渡江準備, 只待一聲令下就要衝向彼岸。 9日零時, 日軍12門105毫米加農炮首先以一分鐘兩發集中射擊了三分鐘, 接著是30門150毫米榴彈炮各射擊20發, 桂林城區王城、象鼻山、體育場、老人山一帶瞬間火光沖天。 灕江西岸部分守軍似乎非常沉著, 但令人遺憾的是, 有些軍官卻十分麻痹, 比如第510團2營營長黃樞, 當時還在營指揮所內打麻將。

日軍的渡江地點並沒有選在木龍洞沿岸, 而是瞄準中正橋到伏波山約600米長的鹽街碼頭而去。 第236聯隊第3大隊為第一批渡江部隊, 第11中隊在上游, 第12中隊在下游, 各乘10艘登陸艇。 393團官兵立即進入橋頭堡和沿街工事,

很快形成一道道交叉火力, 1營3連連長蔣震宇60多年後對這一幕仍然記憶猶新:“日軍通過在岸邊施放煙幕彈掩護, 用橡皮艇渡灕江, 速度很快, 我們拼命抵抗。 ”


桂林灕江今貌

9日零時僅僅過去6分鐘, 第12中隊的一艘登陸艇穿過密集火力率先到達岸邊, 艇上日軍躍入江中雙手牢牢抓住鐵絲網。 第12中隊為搶頭功這時迫不及待發出了登陸成功的信號彈, 掩護登陸的炮火根據事先約定停止炮擊, 剛到灕江中線的第11中隊急得哇哇大叫, 慌忙呼喊炮火繼續掩護。 伏波山和岸邊守軍瞅准機會, 一齊猛烈射擊, 日軍有幾艘登陸艇當即被擊沉, 人員死傷不少。 第12中隊自知鑄成大錯, 拼命從左側突擊中正橋守軍393團的堡壘工事, 後續部隊則利用中正橋橋墩由江面逐次躍進。

黃樞營長立即下令集中輕重火力, 向江面施行阻止射擊, 象鼻山下的4門山炮亦加入戰鬥。 日軍戰史形容第11中隊“在江中好像是被拋棄的孤兒”。

顯然, 日軍236聯隊8日夜間的渡江被有效阻止了, 但是守軍393團的橋頭堡陣地很不牢靠, 由於缺乏鋼精混凝土材料, 多為石灰結合大石塊砌成, 強度一般。 第12中隊以機槍第1小隊第2、第3分隊全員戰死的代價, 當晚一舉佔領橋頭堡, 往北滲入到鹽街一帶。 韋雲淞聞訊大驚, 嚴令131師和170師分別派兵堵擊消滅突入之敵, 並懸賞奪回橋頭堡的給500萬元, 奪回沿江陣地的給1000萬元。 據說1944年的100元法幣可以買到半隻母雞, 韋雲淞開出的賞錢還是比較給力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