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職場»正文

看剧侃管理19:标准,人格与人缘

黃不老

處理好多樣性和統一性的關係, 是管理學表面很熱的話題。 不管從零到一還是先行動後思考, 或者代際管理, 表面上是對多樣性的遷就和迎合, 實際上還是設計出更隱秘或柔性的統一性框架來推動組織運行。 畢竟, 效益(效率與收益)始終是管理存在的根本意義。

很多管理者都會這麼說:我也知道因人而異啊!可是這麼多的人, 必須還是要建模子, 入模子嘛!

對呀!削尖腦袋不過是削足適履的升級版, 我們終會用別人的標準把自己打磨成一個零件, 才能融入一個集體中去。

正值2018年高考, 據說有九百多萬人參加。

這就是一個巨大無比的入模子行動。 以成熟的標準去挑選可塑性強的備件, 然後分類打磨。

標準本身可能因時代或權力的作用而偏頗, 但從管理本身而言, 標準科不科學合不合理是次要的, 公平的公允性往往更是衡量標準是否好壞的準繩。

今年有兩部有意思的電影《奇怪男孩》《起跑線》, 一部主角是小眾, 一部主角是大眾, 小眾的很特殊, 外形就很特別;大眾的雖然講的印度故事, 但我們絕不陌生。 不老不劇透, 借此想聊的卻是管理的標準問題。

在不老青春期的時候, 有段時間對三教經典很感興趣, 於是去找了本《聖經》看了。 被時間清洗之下, 現在能記得的就是一個反復出現的寓言:農夫播撒種子,

有的落到泥土裡, 有的落到地上, 有的落到石頭上, 有的被鳥啄走了, 有的落到荊棘地裡。

經文裡的種子比喻理念。 然而用來擬人, 亦是可以的啊。

每顆種子都不一樣, 生而即不平等。 即便生下來了, 有的需要肥沃的土地, 有的需要沼澤, 有的需要砂礫, 有的花開繁盛, 有的只躲在陰鬱的角落。

因而, 這個世界不存在一個完美的標準。

所有的組織性的成長, 都是建立在一定規範之內, 等而言之, 就是建立在成員個性的犧牲上。

更有意思的是, 有些人, 甚至大多數人是可以為了標準犧牲個性的, 至少能找到假裝適應的方法。 還有些人, 是無法適應這個大標準的。

文明的社會在於大標準有留白處, 它不是封閉全境的。 儘管很多所謂卓越的管理者緣木求魚地奮鬥向封閉的狀態。

有一年高考的語文題就是兩姐妹公園賞花, 姐姐說:“公園不好玩, 每一朵玫瑰下都有刺。 ”妹妹說:“公園好玩, 每一顆刺上都有花。 ”

有人賞玫瑰, 見到的是愛、美、熱情、浪漫。

也有人見到的是死、血、暴力、燦爛。

這可能與經歷有關, 更可能與生來的大腦神經回路有關, 他的大腦就是這樣處理資訊的。 這種差別沒有高低之分別。

我們要承認大標準的積極作用, 如同高考, 它盡可能地兼顧了公平, 並且推動大部分按照合理的社會預設去發展人生。 這對於社會的存續和族群發展是有益的。

但是, 在小公司成為常態組織的當代, 管理者的標準要小一點, 管的更窄一點, 更謙讓人性的特殊性一點,

這將會成為未來組織分水嶺的一個重要標誌。

喜歡讀歷史的不老關於人格魅力有自己的看法, 他們和社會主流標準之間的關係如下:

不老戲稱此為“人格與人緣象限圖”(原創聲明一下下)。 歷史上的成功者都在上半部, 但大成功者其實都在左上象限。 他們特立獨行, 卻又充滿魅力。 所謂的魅力就是身邊的人對他的行為解讀永遠是神奇而美好且盲目的。

而很多人的痛苦在於, 越想被接納, 把自己變得面目全非, 結果沒有被接納。 更傷心的是, 當外部接納他了, 他自己反而不接納自己了。

最後說當下一個大標準, 以此為例, 留點思考。

不老這幾年諮詢中, 年青人對於職業的成長有個很大的標準——“幹多少年能買房。 ”無論大小城市,

這個答案靠自己近乎是此生無望的。 那麼, 他們該如何看待職業呢?(雞湯過敏請回避)

前天滴滴, 司機主動聊起在山東聊城讀高三的兒子, 因為孩子成績很好, 全年級前十, 最近一次模擬考, 沖到了前三。

不老說:“可以讓他考北京的大學呀!”

司機說:“是啊!北大清華上不了, 其他的還是可以爭取爭取的。 ”這句話口氣是得意的。 十分鐘後, 他又歎口氣說:“考到北京, 以後買房結婚可咋整呀!兩家人砸鍋賣鐵在北京也沒戲呀!”

不老給了他一碗大雞雜湯:“別想那麼多, 船到橋頭自然直!”

有房, 這是一個好大的標準啊!


印度電影《起跑線》劇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