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科技»正文

“合拍片”並非中美合作良性發展方向?專訪六大的華裔高管李嫻

北美專欄作者/ 達倫糕 曾望美

一提起好萊塢, 大家都知道它是世界電影的發源地, 更是全世界電影人趨之若鶩的聖地, 這裡雲集了來自世界各地最頂尖的導演, 明星, 編劇。 當然, 還有最好的公司。

歷來, 最為人所熟知的就是好萊塢的六大電影公司, 他們主宰了整個行業發展的脈搏, 遍佈全球的發行網路, 舉足輕重的大牌製片人, 都是他們一手掌握的寶貴資源。

中國的電影創作人員能夠在好萊塢揚名立萬或者站穩腳跟的屈指可數, 另一方面, 能夠在六大電影公司身居高位的中國人也是鳳毛麟角。

我們在洛杉磯偶遇在六大工作多年的李嫻, 作為已經達到副總裁級別的二十一世紀福克斯影業高級職業經理人, 她在好萊塢已經有了接近十年的經驗, 在她剛到好萊塢的時候, 當時的中國電影市場還只是一塊並不起眼的新興市場。

如今, 事過境遷, 我們也和李嫻聊起了她所經歷的“中國熱”以及作為中國人在六大擔任高管的點點滴滴。

“中國市場變化太快,

六大其實都有點跟不上節奏”

“好萊塢之前在亞洲主要關注的是日韓市場, 當時日本還是好萊塢的第二大票倉。 我剛開始來到洛杉磯的時候, 中國市場的票房體量還不算巨大, 所以美國人並沒有把中國市場看得太重。 ”

從最早的全球發行, 到現在內容製作上的獨當一面,

李嫻曾在好萊塢的索尼影業和福克斯影業等公司就職, 擔任過全球行銷、國際發行經理、全球創意開發總監、製作副總裁等職位, 她的全產業鏈的職業發展歷程是許多好萊塢的中國人難以企及的。

“早些年的時候, 我主要的工作是把好萊塢製作的英語影片發行到全球各地;但是近幾年以來, 我專注在開發製作, 偏向製片人的角色。 從一個片子的開發策劃, 到演職人員, 發行等流程, 我都需要全面的跟進和監管。 製片題材上聚焦偏向英美以外的國際題材的影片, 我專注的影片都有很強的亞洲文化屬性, 導演、劇本背景很多也都來自亞洲。 對於六大來說, 中國是最大的海外市場, 但不是唯一, 所以我也同時需要開發韓國、日本和亞洲其他市場。

李嫻的觀點和大量想要闖蕩好萊塢的中國人有些不一樣, 她希望在好萊塢的立足不僅僅是因為中國人的背景, 更是因為自己的專業和經驗。

“我如果只給一家公司提供中國市場的價值, 其實最好的選擇應該是回到國內。 我來這裡的最初目標就是能夠負責最核心的業務, 這樣才能掌握好萊塢架構的精髓。 六大的最顯著的優勢之一就在於全球發行行銷, 我一開始做的工作就是市場行銷, 然後是國際發行。 此外, 好萊塢發展了100多年以來, 架構了非常完善的開發和製作體系, 所以我和好萊塢導演製片人合作, 開發制做全球的項目。 “

李嫻也表示在業界最開始的工作是偏重美國本土市場,

正好有那個職位的機會才進入體系。 “之後的職業發展中, 隨著中國市場的越發重要, 我的文化背景和對中國市場的認知變成了我的額外附加價值。 但事情的基礎是, 我給公司創造的價值至少要和本地人一樣, 才能勝任負責所有不同的國際市場的工作。 好萊塢本來就是一個追夢的行業, 既然能有機會在這裡發展, 就要大膽追求自己的夢想, 做它最核心的業務, 瞭解產業鏈的不同環節。 想要學習到最核心的東西, 就要接受最困難的挑戰, 我不希望局限在熟悉的舒適區內。 “

由於有這樣的觀念, 李嫻對於整個中國票房市場的增長及其對於好萊塢的影響也有著相對冷靜的認知:“中國的電影市場基本是現如今全球範圍內唯一還在飛速增長的一塊市場了,

無論花費多長時間, 它最終是一定會超過北美市場的, 但是具體的時間長短, 這個增長能到什麼樣的量級, 最終還是取決於電影品質”。

“中國的觀影需求無疑是空前龐大的, 但是過去幾年上映的國產片大家都還是普遍認為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而現在觀眾去電影院消費還要面對很多其他娛樂方式的競爭和挑戰, 在家裡玩手遊、看直播、電視劇也很好, 觀眾不一定非要去電影院打發時間。 當然, 話說回來, 中國電影的成長速度還是很快的, 反觀好萊塢反而有點固步自封, 特別多的續集和同類型系列片。 ”

“六大的瓶頸越來越明顯”

最近兩年以來, 包括迪士尼、福克斯和華納在內, 好萊塢六大都經歷了或即將經歷人事,戰略以及項目製作上的劇烈變化。另一方面,好萊塢逐漸“套路化”的拍攝和講故事方式也飽受爭議,北美地區的票房多年來也一直是扁平的趨勢。對於這一點,李嫻也有她自己的看法。

“現在六大Studio因為要規避風險,所以都偏向保守做續集。就拿Disney舉例來說,他們相比於其他studio每年可能就做很少的幾部片子,這些片子基本是動畫片、漫威、盧卡斯的大系列片續集。雖然拍的數量相對少,但是每部都賺錢,8部電影的票房甚至超過其他製片廠20多部的總票房,再加上附加的主題公園和衍生品收益, Disney的母公司市值是所有studio的母公司裡面最高的。由於系列片續集風險較小,所以能確定資金回報,大家都敢投敢做;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規避風險的方式對好萊塢行業的發展並無好處,對觀眾也不是好事。

“目前在好萊塢所謂的‘成功商業大片’的模式非常固化,很少能夠出現大的創新。這些超級大片的成功又會催生更多類似的商業大片,不僅佔據了絕大數的頂級資源,還會導致整個工業缺乏足夠的多樣性,甚至導致創新思維僵化。長此以往,行業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李嫻非常認可中國市場對於暫時推動好萊塢市場持續發展的幫助,包括她也認為中國市場的飛速發展對她自身的職業發展有很大的助益:“現在對於六大來說,全球市場可以劃分為三等分:北美國內市場,中國市場,和全球其餘的市場。現在中國市場非常受重視,在創意、製作、宣傳各個方面均有體現。現在還有六大工作人員特意搬到中國居住來實地瞭解行業情況,業界的創作人員搬到中國開展業務的也很多。”

當然,雖然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日益明顯,但是李嫻卻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六大與中方的合作歷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

“在合作中,中方企業和六大存在很大的認知差異,兩個市場的工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中方企業對好萊塢的遊戲規則理解不深,六大的主要困境則是中國市場變化太快,傳統的決策機制跟不上。從宏觀來說,六大考慮全球市場,中國雖然是重點市場,但是中國市場再大,一個高成本的好萊塢片也不能只單純依靠中國市場來收益。中國電影觀眾也愈發成熟、並不會因為好萊塢故事裡硬塞了幾個標誌性的中國元素,或者有中國的資金而更加偏愛,最終還是影片的品質決定票房。中美的合作在創意上需要進行更加深層次的探討,在商業合作上需要更巧妙尋找互利的空間和更加早期介入。”

“六大的優勢和挑戰都很明顯”

李嫻工作時間最長的福克斯影業,連同其他默多克旗下的部分資產,在去年底已經宣佈即將被迪士尼所收購,但是在近期又傳出了康卡斯特介入的新消息。除了福克斯面臨的兼併整合之外,今年最受人矚目的就是福克斯探照燈(Fox Searchlight)在奧斯卡上的優秀表現,《水形物語》《三塊看板》這兩部影片都是出自福克斯探照燈之手。李嫻從個人角度分享了她眼中探照燈的影片能夠脫穎而出的秘訣。

“福克斯是少有的還在堅持做文藝片而且還能賣座的主流電影公司。探照燈的品牌都是依靠過去多年和電影人合作的信譽口碑和電影節榮譽的積累。曾經有一段時間他們也是規避風險,主要靠競價在電影節上收購項目,但這個策略在近些年受到了很多流媒體的競爭壓力,於是幾年前調整策略,開始更多自己製片,以電影人為核心打造內容。因為這樣才有了質的飛躍,和其他公司區別開來。”

談到了好萊塢出品項目的選擇,李嫻向我們強調了一點,這一點不僅是她認為福克斯探照燈做得比較出色的,也是許多好萊塢公司在決策上能夠更流程化,相對於中國電影公司能夠更好地避開風險和失敗的地方——綠燈會制度。

“綠燈會制度至關重要,這是國內很多電影公司決策上缺乏的。這個體制決定了即使是最高領導層也不能一意孤行,而是要說服大多數的人,所有的決策都需要亮起‘綠燈’,這個項目才能推進到下一個階段。六大全球都有辦公室,每個地方的辦公室只專注自己的一個市場,最後彙集起來在總部綠燈決策。在好萊塢,包括公司的最高管理層也都是像我們這樣的職業經理人。對比國內現在許多的公司還是比較年輕,創始人還是公司的核心決策人,所以比較容易偏創始人老闆中心制。”

“當然了,合理制約的制度是一方面,開源是另一方面,有高品質的內容才是關鍵。其他的影響因素包括製片總監的品味、和業界的關係等等,所以綠燈會的機制固然重要,也還是需要其他元素和條件來相輔相成。”

“中國故事的國際化”

李嫻特意和我們強調,她的許多觀點並不代表任何公司的立場。這樣的態度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多的也反映了某種事實——好萊塢六大的內容出品很難由一個人或者幾句話就能涵蓋清楚,外界需要從不斷出品的內容中梳理出規律。

談了現狀之後,李嫻也分享了她自己對於整個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研判,尤其是流媒體出現後院線電影所遇到的挑戰。

“我覺得以後看電影的形式會產生很大的變化,看電影會變成一個‘事件Event’,就像看歌劇或者演唱會一樣,而不再是現在這樣比較普通的娛樂方式。以後的院線影片必須要有“大事件”的性質。否則在流媒體的推動下,今後觀眾可能完全沒必要去電影院看電影,隨時都可以在家看到最新的電影。話雖如此,從內容製作的角度來說,流媒體雖然能讓觀眾看到最好、最新的項目,但是大部分電影創作者還是希望自己的片子在大螢幕上展映,沒有手機等第二螢幕的干擾因素,觀眾會有最佳的觀影體驗。”

“流媒體是不可逆的趨勢,但院線不會被取代,而是會與流媒體產生新形態的共存關係。流媒體也在改革,用電影人的思維來做事情,而非單純依靠資金推動。但資金充足是最重要的優勢之一,這讓他們選擇製作題材沒有太多的限制,還可以雇傭到最好的人才。目前國外的流媒體無法取得中國的執照,缺失中國市場是一個短板,但是它們還是有機把部分內容賣給中國的院線發行和網路平臺。當然,這取決於內容本身的一些要素,能否過審,是否吸引中國觀眾,等等。”

對於中國電影的未來,李嫻認為中國的故事一定有機會為世界觀眾所接受,但是在製作上也許能借鑒美國的模式:“就國內市場來說,我曾經聽一位導演提過,中國市場跟歐洲市場一樣大,以後完全可以像歐洲一樣實現電影分區化,南北受眾不同,北方的觀眾會有自己的所好,廣東的觀眾會去追捧粵語片,這樣的區域化符合未來的潮流。同樣因為語言和文化親近性,中國電影想要走到國際上,還是要拍英語電影,其實完全可以把自己本國的故事拿到好萊塢來拍,這是一個不錯的‘往外走’的方式。最好的例子就是《尋夢環遊記Coco》,講的是墨西哥的故事,但是卻是一部英語動畫片,主要創作團隊都是美國人,但卻是用的全世界觀眾熟悉的好萊塢故事結構和視聽語言。將來只要有人成功打造出一部美國製作的中國題材的成功商業電影,在全球取得成功,就能帶動市場。”

其實李嫻說到的例子並不是沒有,而且也確實有不少獲得了成功,包括《末代皇帝》《臥虎藏龍》等電影都是典型的“好萊塢拍攝中國故事”。當然,李嫻也認為,前幾年開始出現的“合拍片”潮流並不是一個良性的發展方向:“合拍片其實是過熱的偽命題,很難做好,要麼專注本土市場,要麼就著重做國際片,市場應該有專攻,非常偶爾才能出現兩個市場結合的好題材。資金過熱很容易催生一些不成熟的作品,有經驗的投資人或製作人一定能夠清醒地看待合拍片,不會因為跟風就去盲目投拍中美合拍。”

“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好萊塢和國際工業合作的未來,其實全世界有幾十億的人,有很多很好的故事可以做成佳片,但傳統在好萊塢絕大部分項目經理並沒有海外文化的積累,向外尋求故事非常有限,所以現在好萊塢絕大多數都是拍美國故事。我認為有兩點會推動這個好萊塢“轉型”的過程,一是隨著電視劇集、高品質短視頻內容的發展,這些媒介讓話語權不像以前一樣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電影的絕對主導地位,六大在工業裡的龍頭地位也受到了各種挑戰,也只會讓好萊塢越來越有危機感。二是國際市場的壯大,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到好萊塢拍電影,好萊塢也越來越明白國際市場的重要性,心態更加開發。我相信這會是一個好的良性互動發展的未來,新的故事説明好萊塢商業片的模式去不斷創新,不同國家的文化故事和新的類型片創新模式也通過好萊塢現有的基礎架構走向全球的觀眾。當然,這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一個需要仔細甄選源故事,再細細打磨單個專案的集體過程。希望我們有更多才華橫溢的中國電影創作者加入到這個過程中。“

李嫻最早是在北大學習電視電影專業,一路走來似乎都是在同一條職業發展軌道上,從中國到好萊塢,從央視國際再到福克斯影業,一直以來支持她在這個行業中不斷接受新挑戰的動力,在她看來,就是兩個字:熱情。

“沒有熱情就不要進電影這行,因為這是一條艱難的路,必須要有熱情,因為收穫和付出往往是不成正比的。追風是最忌諱的,要考慮自己長期的目標,並在所處的環境中尋找最佳的機會。從最開始宣發到現在做製作,我不希望只是固步自封,而希望去做好萊塢產業鏈的不同核心環節,我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也非常幸運有合適的契機。當然對於許多剛畢業的電影電視專業學生,中國機會很多,沒有必要非要在美國守著虛無的機會。另外,不要把時間耗費在選擇上,擇一而終,只要努力,不論你選擇哪一條路,都會把自己的選擇變成最佳選擇。”

好萊塢六大都經歷了或即將經歷人事,戰略以及項目製作上的劇烈變化。另一方面,好萊塢逐漸“套路化”的拍攝和講故事方式也飽受爭議,北美地區的票房多年來也一直是扁平的趨勢。對於這一點,李嫻也有她自己的看法。

“現在六大Studio因為要規避風險,所以都偏向保守做續集。就拿Disney舉例來說,他們相比於其他studio每年可能就做很少的幾部片子,這些片子基本是動畫片、漫威、盧卡斯的大系列片續集。雖然拍的數量相對少,但是每部都賺錢,8部電影的票房甚至超過其他製片廠20多部的總票房,再加上附加的主題公園和衍生品收益, Disney的母公司市值是所有studio的母公司裡面最高的。由於系列片續集風險較小,所以能確定資金回報,大家都敢投敢做;但是從長期來看,這種規避風險的方式對好萊塢行業的發展並無好處,對觀眾也不是好事。

“目前在好萊塢所謂的‘成功商業大片’的模式非常固化,很少能夠出現大的創新。這些超級大片的成功又會催生更多類似的商業大片,不僅佔據了絕大數的頂級資源,還會導致整個工業缺乏足夠的多樣性,甚至導致創新思維僵化。長此以往,行業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李嫻非常認可中國市場對於暫時推動好萊塢市場持續發展的幫助,包括她也認為中國市場的飛速發展對她自身的職業發展有很大的助益:“現在對於六大來說,全球市場可以劃分為三等分:北美國內市場,中國市場,和全球其餘的市場。現在中國市場非常受重視,在創意、製作、宣傳各個方面均有體現。現在還有六大工作人員特意搬到中國居住來實地瞭解行業情況,業界的創作人員搬到中國開展業務的也很多。”

當然,雖然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日益明顯,但是李嫻卻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六大與中方的合作歷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

“在合作中,中方企業和六大存在很大的認知差異,兩個市場的工作方式有很大不同。中方企業對好萊塢的遊戲規則理解不深,六大的主要困境則是中國市場變化太快,傳統的決策機制跟不上。從宏觀來說,六大考慮全球市場,中國雖然是重點市場,但是中國市場再大,一個高成本的好萊塢片也不能只單純依靠中國市場來收益。中國電影觀眾也愈發成熟、並不會因為好萊塢故事裡硬塞了幾個標誌性的中國元素,或者有中國的資金而更加偏愛,最終還是影片的品質決定票房。中美的合作在創意上需要進行更加深層次的探討,在商業合作上需要更巧妙尋找互利的空間和更加早期介入。”

“六大的優勢和挑戰都很明顯”

李嫻工作時間最長的福克斯影業,連同其他默多克旗下的部分資產,在去年底已經宣佈即將被迪士尼所收購,但是在近期又傳出了康卡斯特介入的新消息。除了福克斯面臨的兼併整合之外,今年最受人矚目的就是福克斯探照燈(Fox Searchlight)在奧斯卡上的優秀表現,《水形物語》《三塊看板》這兩部影片都是出自福克斯探照燈之手。李嫻從個人角度分享了她眼中探照燈的影片能夠脫穎而出的秘訣。

“福克斯是少有的還在堅持做文藝片而且還能賣座的主流電影公司。探照燈的品牌都是依靠過去多年和電影人合作的信譽口碑和電影節榮譽的積累。曾經有一段時間他們也是規避風險,主要靠競價在電影節上收購項目,但這個策略在近些年受到了很多流媒體的競爭壓力,於是幾年前調整策略,開始更多自己製片,以電影人為核心打造內容。因為這樣才有了質的飛躍,和其他公司區別開來。”

談到了好萊塢出品項目的選擇,李嫻向我們強調了一點,這一點不僅是她認為福克斯探照燈做得比較出色的,也是許多好萊塢公司在決策上能夠更流程化,相對於中國電影公司能夠更好地避開風險和失敗的地方——綠燈會制度。

“綠燈會制度至關重要,這是國內很多電影公司決策上缺乏的。這個體制決定了即使是最高領導層也不能一意孤行,而是要說服大多數的人,所有的決策都需要亮起‘綠燈’,這個項目才能推進到下一個階段。六大全球都有辦公室,每個地方的辦公室只專注自己的一個市場,最後彙集起來在總部綠燈決策。在好萊塢,包括公司的最高管理層也都是像我們這樣的職業經理人。對比國內現在許多的公司還是比較年輕,創始人還是公司的核心決策人,所以比較容易偏創始人老闆中心制。”

“當然了,合理制約的制度是一方面,開源是另一方面,有高品質的內容才是關鍵。其他的影響因素包括製片總監的品味、和業界的關係等等,所以綠燈會的機制固然重要,也還是需要其他元素和條件來相輔相成。”

“中國故事的國際化”

李嫻特意和我們強調,她的許多觀點並不代表任何公司的立場。這樣的態度不僅僅是一種形式,更多的也反映了某種事實——好萊塢六大的內容出品很難由一個人或者幾句話就能涵蓋清楚,外界需要從不斷出品的內容中梳理出規律。

談了現狀之後,李嫻也分享了她自己對於整個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的研判,尤其是流媒體出現後院線電影所遇到的挑戰。

“我覺得以後看電影的形式會產生很大的變化,看電影會變成一個‘事件Event’,就像看歌劇或者演唱會一樣,而不再是現在這樣比較普通的娛樂方式。以後的院線影片必須要有“大事件”的性質。否則在流媒體的推動下,今後觀眾可能完全沒必要去電影院看電影,隨時都可以在家看到最新的電影。話雖如此,從內容製作的角度來說,流媒體雖然能讓觀眾看到最好、最新的項目,但是大部分電影創作者還是希望自己的片子在大螢幕上展映,沒有手機等第二螢幕的干擾因素,觀眾會有最佳的觀影體驗。”

“流媒體是不可逆的趨勢,但院線不會被取代,而是會與流媒體產生新形態的共存關係。流媒體也在改革,用電影人的思維來做事情,而非單純依靠資金推動。但資金充足是最重要的優勢之一,這讓他們選擇製作題材沒有太多的限制,還可以雇傭到最好的人才。目前國外的流媒體無法取得中國的執照,缺失中國市場是一個短板,但是它們還是有機把部分內容賣給中國的院線發行和網路平臺。當然,這取決於內容本身的一些要素,能否過審,是否吸引中國觀眾,等等。”

對於中國電影的未來,李嫻認為中國的故事一定有機會為世界觀眾所接受,但是在製作上也許能借鑒美國的模式:“就國內市場來說,我曾經聽一位導演提過,中國市場跟歐洲市場一樣大,以後完全可以像歐洲一樣實現電影分區化,南北受眾不同,北方的觀眾會有自己的所好,廣東的觀眾會去追捧粵語片,這樣的區域化符合未來的潮流。同樣因為語言和文化親近性,中國電影想要走到國際上,還是要拍英語電影,其實完全可以把自己本國的故事拿到好萊塢來拍,這是一個不錯的‘往外走’的方式。最好的例子就是《尋夢環遊記Coco》,講的是墨西哥的故事,但是卻是一部英語動畫片,主要創作團隊都是美國人,但卻是用的全世界觀眾熟悉的好萊塢故事結構和視聽語言。將來只要有人成功打造出一部美國製作的中國題材的成功商業電影,在全球取得成功,就能帶動市場。”

其實李嫻說到的例子並不是沒有,而且也確實有不少獲得了成功,包括《末代皇帝》《臥虎藏龍》等電影都是典型的“好萊塢拍攝中國故事”。當然,李嫻也認為,前幾年開始出現的“合拍片”潮流並不是一個良性的發展方向:“合拍片其實是過熱的偽命題,很難做好,要麼專注本土市場,要麼就著重做國際片,市場應該有專攻,非常偶爾才能出現兩個市場結合的好題材。資金過熱很容易催生一些不成熟的作品,有經驗的投資人或製作人一定能夠清醒地看待合拍片,不會因為跟風就去盲目投拍中美合拍。”

“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好萊塢和國際工業合作的未來,其實全世界有幾十億的人,有很多很好的故事可以做成佳片,但傳統在好萊塢絕大部分項目經理並沒有海外文化的積累,向外尋求故事非常有限,所以現在好萊塢絕大多數都是拍美國故事。我認為有兩點會推動這個好萊塢“轉型”的過程,一是隨著電視劇集、高品質短視頻內容的發展,這些媒介讓話語權不像以前一樣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電影的絕對主導地位,六大在工業裡的龍頭地位也受到了各種挑戰,也只會讓好萊塢越來越有危機感。二是國際市場的壯大,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到好萊塢拍電影,好萊塢也越來越明白國際市場的重要性,心態更加開發。我相信這會是一個好的良性互動發展的未來,新的故事説明好萊塢商業片的模式去不斷創新,不同國家的文化故事和新的類型片創新模式也通過好萊塢現有的基礎架構走向全球的觀眾。當然,這也不會是一蹴而就的,也是一個需要仔細甄選源故事,再細細打磨單個專案的集體過程。希望我們有更多才華橫溢的中國電影創作者加入到這個過程中。“

李嫻最早是在北大學習電視電影專業,一路走來似乎都是在同一條職業發展軌道上,從中國到好萊塢,從央視國際再到福克斯影業,一直以來支持她在這個行業中不斷接受新挑戰的動力,在她看來,就是兩個字:熱情。

“沒有熱情就不要進電影這行,因為這是一條艱難的路,必須要有熱情,因為收穫和付出往往是不成正比的。追風是最忌諱的,要考慮自己長期的目標,並在所處的環境中尋找最佳的機會。從最開始宣發到現在做製作,我不希望只是固步自封,而希望去做好萊塢產業鏈的不同核心環節,我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路,也非常幸運有合適的契機。當然對於許多剛畢業的電影電視專業學生,中國機會很多,沒有必要非要在美國守著虛無的機會。另外,不要把時間耗費在選擇上,擇一而終,只要努力,不論你選擇哪一條路,都會把自己的選擇變成最佳選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