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鈕文新:請保護“投資者風險偏好”!

中央在有關經濟工作的會議上, 反復強調“要注重引導預期”。 為什麼要反復強調?我們認為, 預期管理不僅是加強宏觀經濟調控有效性之必須, 更是引導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 這樣的反復強調實際還有一個非常重要、卻並未得到中國金融管理者充分重視的內涵, 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地引導預期, 核心目的就是充分保護市場投資者“風險偏好”。 這一點, 在《行為金融學》中早有明確論述。

如果把“賭博式的風險偏好”除外, 那我們可以肯定地講,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 其社會公眾“風險偏好能力”的高低,

決定了這個國家或民族創新能力的高低。 毫無疑問, 創新需要完整的一套社會生態去支撐, 而在這個生態環境中, 資本對創新項目的支持是關鍵環節。 按照“木桶原理”, 如果中國公眾的“風險偏好”持續走低, 但中國不可能向創新型社會轉變。 不僅如此, 得不到資本支持的創新人才也會紛紛離開中國, 去往創新資本充裕, 投資者風險偏好可與創新匹配的國家或地區。

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社會公眾的風險偏好有一個上下的極限, 向上或向下超出這個極限, 整個社會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就會驟然增加。 比如, 金融期市、商品期市、股票市場、企業債市場、金融債市場、貨幣市場、國債市場, 大致構成了整體金融市場的風險層級,

股票市場和企業債市場的風險居於中等偏高水準, 而管理者必須引導市場投資者的風險偏好更多地留在這一層級當中。 原因很簡單, 這樣的風險偏好關乎實體經濟資本來源, 是所有金融市場的核心部分, 是金融行業存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如果社會公眾的風險偏好偏離了“股票市場和企業債市場”, 那不僅會制約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而且搞不好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比如, 前不久發生在中國的“全民金融”使得大量外行人士開始經營金融業務, 忽悠老百姓無度增加風險偏好到賭博的程度, 大大超越了規範金融體系的風險限度, 結果出現了許多嚴重的問題, 嚴重放大了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 而不得不艱難地治理整頓;再比如,

社會公眾風險偏好過低, 將大量資金投向幾乎無風險的貨幣市場和國債市場, 這勢必導致各風險層級的金融市場惡性循環, 極低風險偏好的資金數量越大, 資本市場就會因缺少資金而下跌, 資本市場越跌, 風險越大, 資金就更多流向貨幣市場, 於是金融短期化、套利化——脫實向虛越嚴重, 並逐步演化為巨大系統性金融風險。

現在, 中國金融市場的問題是:社會公眾風險偏好不斷走低, 這實際是一個國家非常致命的要害, 但中國的金融監管者是否在意此事?我看問題很大。

比如, 4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在談到下一階段經濟工作重點時指出:要全力打好“三大攻堅戰”,

同時要堅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 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 注重引導預期, 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 保持宏觀經濟平穩運行。 這是極其重大的總體要求, 而其中最被市場關注的變化是:中央強調要“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 但我們看到5月17日公佈的2018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 在談到制定貨幣政策的依據時, 對中央“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的要求“全無提及”。

央行是否有必要“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當成制定貨幣政策的前提?當然, 太有必要了。 因為, 貨幣政策本身就是極其重要的“內需政策”, 如果中央要求“持續擴大內需”,

那必須得到貨幣政策的有效配合。 所以, 如此重要的貨幣政策前提央行為什麼隻字不提?是沒注意?還是中央政策變了?我們知道, 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是資本市場投資者最為關注的資訊源, 它未將“把加快調整結構與持續擴大內需結合起來”當作制定貨幣政策的依據, 這會給市場以怎樣的“預期引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