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一座“死城”埋藏無數寶藏,古絲綢之路最宏大的古城遺址

聞名於世的黑城, 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達來庫布鎮東南25公里處的古弱水河東岸。 1908年4月1日, 由沙俄軍官柯茲洛夫率領的“蒙古—四川探險隊”在阿拉善沙漠發現了“死城哈拉浩特”。 當他們邁進城門第一步後, 長睡了數百年的黑城就此被驚醒。

俄國人進城後隨處挖掘, 很快就有了豐厚的收穫, 所得文物達百餘公斤之重。 這批文物立即被運往聖彼德堡。 俄國地理學會馬上判斷出這座死城的重要價值, 當即命令柯茲洛夫放棄四川之行。 於是在1909年的5月23日至6月16日, 探險隊第二次進入黑城遺址,

雇傭當地民工進行發掘, 結果又獲得大量的書籍文獻、佛畫塑像及各種用物。

這到底是一座什麼樣的城池, 居然擁有如此豐厚的文化寶藏?它又是如何變成死城, 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數百年後又突然復活?這無數的謎吸引探險家踏上了尋訪黑城遺址的旅途。

黑城遺址位於內蒙古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南偏東方向約22公里處, 是古絲綢之路北線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一座古城遺址。 該城建於西元九世紀的西夏政權時期。 西元1372年明朝大將馮勝攻破黑城後遭廢棄。 至今城內還埋藏著豐富的西夏和元代等朝代的珍貴文書。 近年來, 由於周邊地區沙化嚴重, 流沙從東、西、北三面侵蝕黑城, 許多遺址已埋于沙下。

現已展開搶救性保護黑城遺址工作。

早在2000多年前的漢代, 這裡就已是屯墾戍邊的將士與邊民活動的區域。 在黑城的西北, 著名的漢代烽燧遺址沿弱水流域逶迤南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甲渠候官和紅城子遺址與之遙相隔望。

在黑城的東南, 開發於漢代的屯田區曾經是土質肥沃、水草肥美的綠洲。 魏晉以後, 崛起於西北的黨項族經數代經營擴張, 於西元1038年建立了封建國家政權, 國號大夏, 定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 史稱西夏。 西夏在全國設左右廂十二監軍司, 治所黑城的“黑水鎮燕軍司”即為其中之一。

黑城北控大漠, 西禦回鶻, 又是河西走廊連接北漠的重要樞紐, 其在軍事、經濟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 至西夏第八代皇帝純時期,

蒙古族開始興起並日益強大, 對西夏構成了致命威脅。 西元1226年正月, 元太祖成吉思汗以西夏接納仇人及不送還人質為由, 親率蒙古大軍自北攻夏。 次月, 黑城即迅速淪陷, 同年西夏國亡。

黑城蒙古語為哈日浩特, 意即“黑城”。 現存城牆為元代擴築而成。 平面為長方形, 周長約1公里, 東西434米, 南北384米, 周圍約1600米, 最高達10米, 東西兩面開設城門, 並加築有甕城。 城牆西北角上保存有高約13米的覆缽式塔一座, 城內的官署、府第、倉敖、佛寺、民居和街道遺跡仍依稀可辨。 城外西南角有伊斯蘭教拱北一座, 巍然聳立地表。

城牆用黃土夯築而成, 殘高約9米。 城西北角建有5座覆體式喇嘛塔, 原有的街道和主建築依稀可辨, 四周古河道和農田的殘貌仍保持其輪廓。

沙漠已經快將這裡吞噬, 黑城裡面還埋藏有多少珍寶是一個未解之謎, 但它給人類帶來的思考絕不應該僅僅是珍寶……雖然黑城因水源枯竭早在14世紀中期就已成為沙海中的孤城殘址了, 但兩千年前開闢的絲綢之路的北線——居延北線, 就在黑城附近通過, 因而黑城仍有極高的考古價值。

隨著黑城文化的進一步發掘、整理、研究和黑城遺址的修復, 這裡已成為旅遊勝地, 必將在我國民族文化的歷史中閃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請關注公眾號:張藝攝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