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氣吞萬里如虎,劉裕北府軍北伐的鼎盛戰績

劉裕消滅桓玄後以北府軍之力控制朝政, 各地士族手中的武力都不足以和劉裕抗衡, 東晉從此進入了劉裕時代。 自然而然地, 劉裕把目光轉向了外部。

東晉義熙五年(西元409 年), 劉裕出師北伐, 目標直指南燕。 此次北伐主力當仁不讓又是北府軍。 全軍由淮河入泗水, 一個月後到達下邳。 鑒於再往北進沒有足夠寬大的河道可供舟師航行, 北府軍留下船隻和輜重, 徒步行軍進至琅琊(今山東臨沂), 然後繼續北進, 目標直指南燕都城廣固(今山東青州)。 琅琊以北是連綿不斷的沂蒙山區, 道路起伏不平, 這種地理條件下,

無論軍事支援還是後勤補給都有一定難度, 為了防範發生當年桓溫枋頭之戰那樣的失敗, 劉裕命北府軍在沿路重要的地段留兵駐守, 並築起城壘, 防止南燕騎兵切斷後路。

南燕公孫五樓提出上中下三條建議:第一條是包抄困敵, 燕軍主力據守大峴山不出, 將晉軍擋在大峴山外, 然後派精銳騎兵沿海邊南下, 再派駐守兗州的部隊沿沂蒙山東下, 繞到晉軍背後掐斷退路。 屆時再前後夾擊, 消滅晉軍。 第二條是據險不戰, 燕軍以主力部隊堅守都城廣固, 各地防守部隊統統實行堅壁清野, 使晉軍在燕軍境內得不到物資補充, 等到晉軍糧食耗盡無以為繼時, 再乘虛出擊消滅之。 第三條則是任由晉軍通過大峴山,

燕軍在臨朐、廣固城下與晉軍決戰。 慕容超不採納前兩條合理的建議, 決議不守大峴山, 以主力部隊和晉軍在臨朐城下決戰。

平心而論, 公孫五樓前兩條計策都切中了晉軍的要害。 如果慕容超照計實施, 北府軍很可能會陷入當年桓溫在枋頭的窘境。

客觀來說, 劉裕此舉實在有些冒險。 然而戰場征伐, 有時偏偏足夠大膽才能出奇制勝。 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劉裕賭博式的冒險戰略居然收到了奇效。 北府軍到達大峴, 果然如劉裕所料, 燕軍並沒有憑險據守。 他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越過大峴山, 大軍略事休整後, 直逼臨朐城下。


劉裕閥南燕

劉裕敢在戰略上冒險, 在戰術上卻部署得十分謹慎。 稍後, 針對燕軍騎兵多的特點,

劉裕命令將四千輛戰車放在大軍兩翼, 以防止敵騎衝突, 戰車上都張掛布幔, 以遮擋敵軍的弓矢。 同時再以輕騎兵在週邊遊走, 作為步兵的支援。

相比劉裕的充分準備, 慕容超的戰術顯得簡單粗暴。 燕軍聞知晉軍已到, 便傾巢而出以重甲騎兵猛攻晉軍。 北府軍劉藩(劉裕北府起事二十七將之一, 劉毅之弟)、劉道憐(劉裕之弟)、劉敬宣(劉牢之之子)等部合力迎擊。 北府軍以車阻騎的戰術佈置收到了良好效果, 燕軍鐵騎雖然勢大, 卻不能衝破北府軍的步兵方陣。 兩軍交戰半天未分勝負, 劉裕看出燕軍後方命門所在, 命大將檀韶(檀道濟之兄)、向彌、胡藩等人率輕騎進攻防守空虛的臨朐城。 臨朐的燕軍此時都在城南與晉軍大戰,

城內守軍數量少得可憐。 檀韶等人一擊得手, 打破臨朐城, 拔掉慕容超的牙旗, 俘獲慕容超所用禦馬、步輦、玉璽、豹尾等, 慕容超遂逃向城外的段暉部。 燕軍後院起火, 無心戀戰, 北府軍趁勢猛攻, 遂將燕軍擊潰, 當場斬殺南燕兗州刺史段暉等十名大將。

慕容超率殘部逃回都城廣固, 北府軍尾隨追擊, 將廣固團團包圍, 隨後輕易攻克其大城。 慕容超退回小城固守。 小城堅固而守兵多, 北府軍一時不易攻下, 於是沿城築起圍牆, 牆高三丈, 又在牆外挖三道塹壕, 擺出一副長期圍困的架勢。

南燕都城被圍, 其餘各地守軍紛紛投降。 北府軍因而得以就地獲取補給, 不再從江南、淮北長途運輸後勤物資。 在軍事進攻的同時, 劉裕在南燕境內大規模招降封賞以收攏人心。

這一招, 不僅使南燕的漢人遺民非常高興, 其官員軍將也不再抵抗, 大將垣遵、垣苗率眾歸順, 這無疑極大地減輕了北府軍的軍事壓力。

八個月後, 北府軍攻破城池, 慕容超逃跑不成, 被北府軍生擒, 不久後被斬于建康。 東晉因之收復山東泰山以東的疆土。 至此, 存在了十一年的南燕宣告滅亡。

義熙十二年(西元416 年), 劉裕決策伐秦。

後秦的版圖像一個不規則的矩形, 隴西地區以蘭州為西界, 關中地區以延安為北界, 山西一帶以介休為北界, 河南一帶則只據有黃河以南的洛陽、鄭州、商丘一線, 南則以信陽、南陽和陝西商南漢中為界。 劉裕的計畫是, 首先切割河南洛陽以東的矩形地區, 然後合兵進攻關中。 這個計畫比較穩妥而科學,河南東部是後秦力所不及的地方,擊之易取;後秦的北界正好有寬闊的黃河水道,利於北府軍舟師行進。具體的行軍安排:

第一路,北府軍頭號大將王鎮惡、檀道濟出壽陽攻項城、潁川方向,目標是洛陽。這一路兵是主力,其行軍路線斜向切入矩形地帶,所經路途最長,面對的後秦部隊也最多。

第二路是偏師,兵力萬餘人,由傅弘之和新興的吳郡將領沈田子率領,進攻武關(今陝西丹鳳)方向,目的是牽制關中的後秦軍主力。

第三路由朱超石、胡藩率領,從新野北攻陽城(今河南登封)。

第四路是水軍,由沈林子(沈田子之弟)、劉遵考率領,從石門入黃河。以上第三、第四兩路部隊的戰役意圖都是確保通向關中的黃河水道的安全。

第五路由王仲德率領,從山東後方開巨野澤(在今山東巨野,今已無水澤)河道入黃河,為前面四路大軍提供戰役支撐,以確保順利拿下河南,並為進攻關中做好準備。

同時,劉裕還派遣蜀地方面的偏師姚珍、竇霸率數千兵力分別從子午穀和駱穀進攻漢中方向。一時間後秦國境線四面聞警,局勢大壞。

面對前線的不利形勢,後秦皇室的諸王們不僅沒有團結起來對敵,反而又翻起當年諸子爭位的老賬。後秦皇帝姚泓的弟弟姚懿、姚恢先後發動叛亂進攻長安,企圖趁亂奪取帝位。

而此時,劉裕主力大軍在黃河打出了一場以步制騎的傳奇之戰。

當時劉裕大軍在沿河西上之時,出於禮節,遣使向北魏借道伐秦。北魏擔憂劉裕大軍難保不會趁勢北攻。於是派大將長孫嵩率騎兵三萬沿河備禦,雙方在黃河沿岸畔城附近(今山東聊城西)發生摩擦,北府軍不勝其擾。

劉裕望著黃河北岸狼一樣的鮮卑騎兵,終於忍不住殺氣,祭出了千古一見的“神器”—卻月陣。

劉裕先遣白直隊主丁旿率七百步卒上岸,將百餘輛戰車沿河佈設,車陣兩頭抱河, 隊形彎成弧形,因為形似新月,故稱卻月陣。每車上有七名戰士,又豎起一根白毦。北魏騎兵不知晉軍是何用意,暫時按兵不動。劉裕又派猛將朱超石(朱齡石之弟) 率兩千人,每車增加二十人和一張大弩, 車外豎起盾牌。北魏騎兵此刻方才明白,原來晉軍這是結陣來著,於是麾騎進攻。朱超石命令諸車先以力弱的單兵弓弩射擊, 北魏騎兵見晉軍兵少箭弱,便放心大膽地加速進攻。此時迫近卻月陣的北魏騎兵已達三萬多騎,朱超石遂令諸車用大弩發箭,魏騎紛紛中箭。但此時魏騎既多,距離又近,大弩近距離的殺傷效果已經不能遏制魏軍的進攻。朱超石急中生智,遂命將士把手中的千余支槊截成三四尺的短槊,“以錘錘之,一槊輒洞貫三四虜,虜眾不能當, 一時奔潰”。關於《宋書·列傳第八》中的這段記載,一種解釋大概是,這些斷槊是當作大弩的箭矢發射出去的,弩力強勁, 足以擊穿三四個騎兵的身體。但另一種解釋是當時北魏重裝騎兵防禦良好,晉軍士兵缺乏破甲手段,只能手握一段斷槊,後面另有人用大錘錘擊,向前突刺貫穿北魏騎兵的身體。因為卻月陣的正面狹窄,數萬北魏騎兵當時已經是擁擠不動,所以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晉軍紮上來。當然,不管朱超石是怎麼用槊的,這種戰術很是有效,魏軍死傷慘重,大將阿薄幹當場被北府軍斬殺。魏軍退回畔城,劉裕派朱超石、胡藩追擊,再敗北魏軍一場。自此北魏不敢再襲擊北府軍,劉裕得以順利沿河西上。

卻月陣是以步制騎的經典陣型。它憑恃的是水軍優勢,以河中的舟師保障戰車的後方,岸上則以戰車阻滯騎兵的衝擊速度,又以大型弩箭殺傷敵軍,再加上北府軍強大的戰鬥力,因而創造出以少量步兵殺傷數倍之多的騎兵的記錄。這輝煌的戰績使得卻月陣名垂千古。但這個陣型因為其條件苛刻,除了北府軍使用過一次,竟再也沒有別的軍隊或別的戰例使用過。陣型是死的,人是活的,卻月陣的成功,只是劉裕和北府軍靈活的戰術思想的一個集中體現。也正是靠著這種優勢,北府軍才成為歷史上的強軍。

北府軍一戰擊敗北魏部隊,隨後沿河西上,與定城諸軍會合。仗打到這個份上,後秦已經沒有希望了。最終秦主姚泓無可奈何率宗族出降。姚泓本人被押送至建康斬首,宗族子弟皆被殺。後秦遂告滅亡。


南朝宋武帝劉裕(清人繪)

劉裕北伐南燕、後秦,收復山東、河南、淮北和關中大片失地,將東晉疆土擴至極大。其賴以成事的,都是北府軍。劉裕代晉建宋後,北府軍完成了最後的蛻變,由地方部隊升級為中央軍,成為皇帝直接控制的軍事力量,是皇權政治的基礎。

本文摘自《帝國強軍》之歐洲和中國八大古戰精銳

這個計畫比較穩妥而科學,河南東部是後秦力所不及的地方,擊之易取;後秦的北界正好有寬闊的黃河水道,利於北府軍舟師行進。具體的行軍安排:

第一路,北府軍頭號大將王鎮惡、檀道濟出壽陽攻項城、潁川方向,目標是洛陽。這一路兵是主力,其行軍路線斜向切入矩形地帶,所經路途最長,面對的後秦部隊也最多。

第二路是偏師,兵力萬餘人,由傅弘之和新興的吳郡將領沈田子率領,進攻武關(今陝西丹鳳)方向,目的是牽制關中的後秦軍主力。

第三路由朱超石、胡藩率領,從新野北攻陽城(今河南登封)。

第四路是水軍,由沈林子(沈田子之弟)、劉遵考率領,從石門入黃河。以上第三、第四兩路部隊的戰役意圖都是確保通向關中的黃河水道的安全。

第五路由王仲德率領,從山東後方開巨野澤(在今山東巨野,今已無水澤)河道入黃河,為前面四路大軍提供戰役支撐,以確保順利拿下河南,並為進攻關中做好準備。

同時,劉裕還派遣蜀地方面的偏師姚珍、竇霸率數千兵力分別從子午穀和駱穀進攻漢中方向。一時間後秦國境線四面聞警,局勢大壞。

面對前線的不利形勢,後秦皇室的諸王們不僅沒有團結起來對敵,反而又翻起當年諸子爭位的老賬。後秦皇帝姚泓的弟弟姚懿、姚恢先後發動叛亂進攻長安,企圖趁亂奪取帝位。

而此時,劉裕主力大軍在黃河打出了一場以步制騎的傳奇之戰。

當時劉裕大軍在沿河西上之時,出於禮節,遣使向北魏借道伐秦。北魏擔憂劉裕大軍難保不會趁勢北攻。於是派大將長孫嵩率騎兵三萬沿河備禦,雙方在黃河沿岸畔城附近(今山東聊城西)發生摩擦,北府軍不勝其擾。

劉裕望著黃河北岸狼一樣的鮮卑騎兵,終於忍不住殺氣,祭出了千古一見的“神器”—卻月陣。

劉裕先遣白直隊主丁旿率七百步卒上岸,將百餘輛戰車沿河佈設,車陣兩頭抱河, 隊形彎成弧形,因為形似新月,故稱卻月陣。每車上有七名戰士,又豎起一根白毦。北魏騎兵不知晉軍是何用意,暫時按兵不動。劉裕又派猛將朱超石(朱齡石之弟) 率兩千人,每車增加二十人和一張大弩, 車外豎起盾牌。北魏騎兵此刻方才明白,原來晉軍這是結陣來著,於是麾騎進攻。朱超石命令諸車先以力弱的單兵弓弩射擊, 北魏騎兵見晉軍兵少箭弱,便放心大膽地加速進攻。此時迫近卻月陣的北魏騎兵已達三萬多騎,朱超石遂令諸車用大弩發箭,魏騎紛紛中箭。但此時魏騎既多,距離又近,大弩近距離的殺傷效果已經不能遏制魏軍的進攻。朱超石急中生智,遂命將士把手中的千余支槊截成三四尺的短槊,“以錘錘之,一槊輒洞貫三四虜,虜眾不能當, 一時奔潰”。關於《宋書·列傳第八》中的這段記載,一種解釋大概是,這些斷槊是當作大弩的箭矢發射出去的,弩力強勁, 足以擊穿三四個騎兵的身體。但另一種解釋是當時北魏重裝騎兵防禦良好,晉軍士兵缺乏破甲手段,只能手握一段斷槊,後面另有人用大錘錘擊,向前突刺貫穿北魏騎兵的身體。因為卻月陣的正面狹窄,數萬北魏騎兵當時已經是擁擠不動,所以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晉軍紮上來。當然,不管朱超石是怎麼用槊的,這種戰術很是有效,魏軍死傷慘重,大將阿薄幹當場被北府軍斬殺。魏軍退回畔城,劉裕派朱超石、胡藩追擊,再敗北魏軍一場。自此北魏不敢再襲擊北府軍,劉裕得以順利沿河西上。

卻月陣是以步制騎的經典陣型。它憑恃的是水軍優勢,以河中的舟師保障戰車的後方,岸上則以戰車阻滯騎兵的衝擊速度,又以大型弩箭殺傷敵軍,再加上北府軍強大的戰鬥力,因而創造出以少量步兵殺傷數倍之多的騎兵的記錄。這輝煌的戰績使得卻月陣名垂千古。但這個陣型因為其條件苛刻,除了北府軍使用過一次,竟再也沒有別的軍隊或別的戰例使用過。陣型是死的,人是活的,卻月陣的成功,只是劉裕和北府軍靈活的戰術思想的一個集中體現。也正是靠著這種優勢,北府軍才成為歷史上的強軍。

北府軍一戰擊敗北魏部隊,隨後沿河西上,與定城諸軍會合。仗打到這個份上,後秦已經沒有希望了。最終秦主姚泓無可奈何率宗族出降。姚泓本人被押送至建康斬首,宗族子弟皆被殺。後秦遂告滅亡。


南朝宋武帝劉裕(清人繪)

劉裕北伐南燕、後秦,收復山東、河南、淮北和關中大片失地,將東晉疆土擴至極大。其賴以成事的,都是北府軍。劉裕代晉建宋後,北府軍完成了最後的蛻變,由地方部隊升級為中央軍,成為皇帝直接控制的軍事力量,是皇權政治的基礎。

本文摘自《帝國強軍》之歐洲和中國八大古戰精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