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誰第一個喊出魏忠賢“九千歲”

提起“九千歲”, 一些歷史愛好者以為, 這是天啟皇帝給魏忠賢加封的, 其實不然, 這裡另有緣故。 請欣賞本人新作《東林沉浮》選22——

誰第一個喊出魏忠賢“九千歲”

提起“九千歲”, 一些歷史愛好者以為, 這是天啟皇帝給魏忠賢加封的, 其實不然, 這裡另有緣故。 《明朝小史》記載:九千歲這個叫法, 是魏忠賢的那些幹兒孫們, 首先叫響的:

“太監魏忠賢, 舉朝阿諛, 順旨者俱拜為幹父, 行五拜三叩頭禮, 呼九千九百歲爺爺。 ”

就是說, 魏忠賢那幫幹兒孫參拜魏忠賢時, 呼魏忠賢為“九千九百歲”。

再細緻考究, 第一個喊出“九千歲”的魏忠賢孝子賢孫,

是督餉尚書黃運泰。

黃運泰, 河南永城人。 從小就很聰明, 才思敏捷, 有悟性且勤奮。 按理說, 這樣的人, 應該有一番利國利民的大作為, 但不想因為氣節出了問題, 卻和魏忠賢一樣遺臭萬年了。 黃運泰萬曆十七年中進士, 歷任陝西鳳翔府推官等職, 在爭國本中, 他站在了東林黨一邊, 力挺朱常洛, 所以朱常洛登基後, 他和東林黨人一起被重用, 升為光祿寺少卿, 後又相繼任太僕寺正卿、戶部侍郎。 天啟皇帝朱由校即位, 黃運泰年近花甲, 卻晚節不保, 見風使舵, 改換門庭, 投靠魏忠賢, 由督餉尚書晉升為戶部尚書、太子太傅。 他的最後發跡原因, 就是在督餉天津迎接魏忠賢建祠塑像時, 突發奇想, 行五拜五稽首的大禮,

連呼“九千歲”“九千九百歲”。 後來消息不脛而走, 全國都知道有個只比皇帝少“一百歲”的魏忠賢。 可謂拍馬屁到極致。

前有馬屁精開道, 後有騎牆派緊隨。

浙江巡撫潘汝楨, 在杭州西湖邊為魏忠賢建立生祠, 其規模超過了嶽飛廟與關公廟。 儼然在這個馬屁精眼裡, 什麼文聖人武聖人、民族英雄, 都是過眼浮雲, 惟有魏公公才是真神。

為造魏忠賢的生祠, 各路官員費盡心機。 富麗堂皇、金碧輝煌自不必說, 最要花功夫的則是魏忠賢的塑像。 魏忠賢的塑像, 都要用沉香木雕刻, 五官標緻, 栩栩如生。 甚至腹中的內臟, 也跟大佛一樣, 用金玉珠寶來做。 最細緻的是頭髮, 髮髻之上, 還留有一孔, 用來插花簪, 保持四季花香。

魏忠賢的崇拜者, 見魏忠賢塑像,

如同見到真人、親爹一般。 其間發生了不少可笑的事。 某地, 生祠中魏忠賢雕像的頭做得稍稍大了些, 小太監給它戴冠時戴不進去, 匠人在邊上看得著急, 便順手用刀把頭像削小一片, 終於把帽子給戴了上去。 小太監見此竟然抱住頭像放聲大哭, 悲痛萬分, 就好像匠人削的不是木像, 而是魏忠賢真身肉皮。

當時的魏忠賢, 真個是人人頂禮膜拜。 人世中所有讚美的詞藻, 都被大用特用, 毫不吝嗇。 像“堯天舜德”、“至聖至神”之類的頌詞, 一時充斥全國。 無數的讚美詩, 鋪天蓋地而來。

在全國崇拜浪潮的推動下, 魏忠賢越來越傲慢。 有時他到地方巡查時, 各地官員跪在沿途山呼“九千歲”, 他都不太愛搭理。 看那意思, 還嫌這個數不達標,

要湊個整數。

看到這裡, 也許有人會問:魏忠賢如此囂張, 都“九千九百歲”了, 天啟皇帝朱由校不知道嗎?

朱由校是不是聽到別人喊魏忠賢九千歲, 我們不得而知, 但有史料證明的是, 朱由校對魏忠賢與他並列的另一個稱呼, 是默認的。 這個稱呼就是“廠臣”, 是對魏忠賢的另一個尊稱, 也是閹党的閣員首先發明的。 他們在奏摺之上, 將魏忠賢與皇帝並列, 每每寫上“朕與廠臣”。 皇帝朱由校對此只是默認。 朱由校為什麼默認別人將魏忠賢與自己並列呢?史書上沒有記載, 我想不外乎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 當時的朱由校雖然已經二十多歲, 但心智很不成熟, 心理年令也就七八歲, 是個大嬰孩, 所以對魏忠賢非常有心理依賴。

第二原因, 那就是他覺著魏忠賢, 和他非常親近, 是他最親的親人之一, 而且這個老奴對自己既忠心又能幹, 給予他再高的地位, 再高的榮譽也不過分, 畢竟他是在死心塌地地為自己做事。

朱由校有給魏忠賢的正式封號, 他給魏的最高封號是什麼呢?

上公。 這是在魏忠賢鬥敗東林黨人之後, 天啟六年加封的。 這個封號也絕對夠高的, 位列太師太傅太保三公之上。 古代稱士大夫地位尊貴, 往往就用這形容:位列三公。 而魏忠賢呢, 上公, 位列三公之上, 僅次於皇帝, 真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這一年, 魏忠賢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不僅本人政治生涯達到高峰, 成“公”了, 上公。 家族也得到極大的榮耀, 他的侄子魏良卿被封侯、世襲錦衣衛指揮使, 整個錦衣衛就成了魏家軍了。就連魏忠賢剛會說話的、兩歲的侄孫(魏明翼)也被封伯了,這老魏家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副國級。

當然,這大明王朝的高官厚祿畢竟是有限的,狼多肉少,魏忠賢權傾朝野,一時間全國的官迷全奔過來了,哭爹喊爺的,魏忠賢也有點招架不住,只能先照顧最急需的奴才。於是閹黨內部為了爭寵,竟然掐起來了。這倒也符合王朝權力鬥爭常態。外戰結束了,就該內戰了。

閹黨的兩個大腦袋打起來了。兵部尚書崔呈秀,內閣大學士馮銓,鬥得不可開交。馮銓一向媚事魏忠賢,深得賞識,卻與崔呈秀不和。崔呈秀想入閣做大學士,便令手下攻擊馮銓。結果馮銓被罷職,但崔呈秀卻未能如願以償。因為魏忠賢不想把雞蛋放一個筐、不讓一奴獨大,處理馮銓後臨時改變了主意,另選了幾個蠢材進了內閣。這幾個蠢材沒有什麼主見,一味迎合魏忠賢。崔呈秀自然是憤憤不平,但也沒有什麼辦法。他終於明白,主子在不同的時期需要不同的奴才,他已落伍了。

其實,崔呈秀也不必耿耿於懷,因為失寵的並非只是他。連首輔顧秉謙這樣的老不要臉,竟也跟不上拍馬的頻率了,不久也被罷免。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位顧秉謙,從入閣伊始到做首輔以來,對魏忠賢一直是忠心耿耿。東林黨人的案件都是由他具體策劃操辦,編纂《三朝要典》,他也出任總裁,一樁樁,一件件,可謂是勞苦功高。但他畢竟不是老糊塗,而是老滑頭,加之畢竟熟讀孔孟之書,和魏廣魏一般,有時心中難免會有一絲善念。他預感到魏忠賢的做法將來會出問題,早在處理“東林後七君子”時,他提出要依常規把他們交由法司進行正常審訊,魏忠賢對此很是生氣,開始冷落這位八十歲的乾兒子,這位乾兒子倒很知趣,要求卸職回鄉。魏忠賢馬上同意,最後顧老頭子罷職回鄉。

整個錦衣衛就成了魏家軍了。就連魏忠賢剛會說話的、兩歲的侄孫(魏明翼)也被封伯了,這老魏家的孩子一出生,就是副國級。

當然,這大明王朝的高官厚祿畢竟是有限的,狼多肉少,魏忠賢權傾朝野,一時間全國的官迷全奔過來了,哭爹喊爺的,魏忠賢也有點招架不住,只能先照顧最急需的奴才。於是閹黨內部為了爭寵,竟然掐起來了。這倒也符合王朝權力鬥爭常態。外戰結束了,就該內戰了。

閹黨的兩個大腦袋打起來了。兵部尚書崔呈秀,內閣大學士馮銓,鬥得不可開交。馮銓一向媚事魏忠賢,深得賞識,卻與崔呈秀不和。崔呈秀想入閣做大學士,便令手下攻擊馮銓。結果馮銓被罷職,但崔呈秀卻未能如願以償。因為魏忠賢不想把雞蛋放一個筐、不讓一奴獨大,處理馮銓後臨時改變了主意,另選了幾個蠢材進了內閣。這幾個蠢材沒有什麼主見,一味迎合魏忠賢。崔呈秀自然是憤憤不平,但也沒有什麼辦法。他終於明白,主子在不同的時期需要不同的奴才,他已落伍了。

其實,崔呈秀也不必耿耿於懷,因為失寵的並非只是他。連首輔顧秉謙這樣的老不要臉,竟也跟不上拍馬的頻率了,不久也被罷免。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這位顧秉謙,從入閣伊始到做首輔以來,對魏忠賢一直是忠心耿耿。東林黨人的案件都是由他具體策劃操辦,編纂《三朝要典》,他也出任總裁,一樁樁,一件件,可謂是勞苦功高。但他畢竟不是老糊塗,而是老滑頭,加之畢竟熟讀孔孟之書,和魏廣魏一般,有時心中難免會有一絲善念。他預感到魏忠賢的做法將來會出問題,早在處理“東林後七君子”時,他提出要依常規把他們交由法司進行正常審訊,魏忠賢對此很是生氣,開始冷落這位八十歲的乾兒子,這位乾兒子倒很知趣,要求卸職回鄉。魏忠賢馬上同意,最後顧老頭子罷職回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