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競技»正文

“金庸版”香妃和“瓊瑤版”香妃都挺美,畫出來咋這模樣

東漢時, 北方邊患常起, 將軍馬援請纓出擊匈奴, 他說: “今方匈奴、烏桓尚擾北邊, 欲自請擊之。 男兒要當死于邊野, 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耶?”

馬援後來戰死於沙場, 人們在他生前戰鬥過的地方建有“伏波將軍”廟紀念他。 “馬革裹屍”的成語即源於此, 而且一經問世立刻成了一個讓人熱血沸騰的詞, 明末回將霍集占的妻子沙天香寫了一首《戰歌》說:

邊塞男兒重武功, 劍光如電氣如虹。 人生自古誰無死, 馬革裹屍是英雄。

沙天香是新疆人, 長得是國色天香, 傳說她的身體有異香, 因此世人稱她為“香妃”。

沙天香雖然是個香噴噴的女同志, 卻有雄糾糾氣昂昂的鬥志, 她力促老公霍集占(也有人說沙天香是韋小寶的拜把兄弟葛爾丹的妻子)擁兵自立, 建巴圖汗王國。

當清兵來圍剿時, 沙天香親自躍馬提劍上陣拼殺, 並作《戰歌》一首鼓舞士氣。 後來沙天香兵敗被俘, 死於北京。

還有一個版本的說法與上面的完全相反, 香妃不是霍集占的妻子, 她哥哥還是霍集占的對頭, 因為不滿霍集占的統治, 舉家遷往伊梨。

後來香妃的哥哥在清廷與霍集占的戰爭中立下功勞, 全家人受召到了京師北京定居, 不久香妃入了宮, 深得乾隆喜愛, 生活很幸福。

除了這位沙天香, 在中國文學史上還有一位更有名氣的“香妃”, 瓊瑤的《還珠格格》和金庸的《書劍恩仇錄》中都講到了這段故事,

而且內容基本一致。

柔情似水的瓊瑤和鐵血丹心的金庸都寫到, 這位香妃正當如花似玉的年齡, 為了民族利益, 被迫進了乾隆的後宮, 但她守身如玉, 隨身暗藏一把短劍, 平時碰都不讓乾隆碰一下。

一向是先上床後戀愛的風流天子乾隆這回看來是動了真情了, 不想來硬的, 只想慢慢感化她。 他安排人專門建了座寶月樓給香妃住, 屋裡的擺設和裝修就不用說了, 週邊景觀設計得更是周到, 不但模擬了邊疆風光, 還遷來了百余戶回民在此居住。

估計乾隆這輩子在女人身上第一次下這功夫, 可惜香妃根本不吃他這一套, 一點兒不領情, 仍然是時時刻刻小心翼翼“防火防盜防乾隆”。

有一次乾隆色心上來實在忍不住了, 什麼皇帝的威嚴和風度, 什麼先戀愛後結婚, 姥姥!他倆眼通紅猛撲過來, 拉開架勢想霸王硬上弓, 結果香妃順手就給了他一劍, 把乾隆的胳膊劃得鮮血淋漓, 邪火才算止住。

這段故事, 瓊瑤和金庸都寫過, 瓊瑤版的大家自搜《還珠格格》。 金庸是這麼寫的——

乾隆眼見她一天天的憔悴, 怕她鬱悶而死, 倒也不敢過分逼迫, 又招集京師巧匠, 建造了這座寶月樓給她居住, 樓宇落成後他大為得意, 自撰“寶月樓記”, 寫道:“名之寶月者, 抑亦有肖乎廣寒之庭也”, 並有“葉嶼花台雲錦錯, 廣寒乍擬是瑤池”的“寶月樓詩”, 把香香公主大捧而特捧, 比之為嫦娥, 比之為仙子。

但香香公主毫不理會, 寶月樓中一切珍飾寶物,

她視而不見, 只是望著四壁郎世寧所繪的工筆回部風光, 呆呆出神, 追憶與陳家洛相聚那段時日中的醉心樂事。

乾隆有時偷偷在旁相形, 見她凝望想念, 嘴角露著微笑, 不覺神為之蕩, 這天實在忍不住了, 伸手過去拉她手臂, 突然寒光一閃, 一劍直刺下來。 總算香香公主不會武藝, 而乾隆身手又頗敏捷, 急躍避開, 但左手已被短劍刺得鮮血淋漓。 他嚇得臉青唇白, 全身冷汗, 從此再也不敢對她有絲毫冒瀆。 這事給皇太后知道後, 命太監去繳她短劍, 香香公主拔當胸, 只要有人走近, 當即自殺。 乾隆只得令眾人退開, 不得干擾。

關於香妃的結局, 有一點金庸和瓊瑤寫的也一樣, 那就是“香妃化蝶”。

不同的是, 瑤寫得較浪漫,

在她筆下所謂的“化蝶”不過是小燕子和紫薇導演的一齣戲, 在這倆二貨吃裡扒外的幫助下, 香妃終於如願以償, 得以順利出宮, 從此和情人天涯海角過幸福小日子去了。 乾隆皇帝白忙活那麼多天, 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

而金庸寫得更淒美, 香香公主自殺而亡, 被回人們葬在了陶然亭的亂墳崗, 陳家洛和霍青桐想把她的遺體運回故鄉, 起開墳卻發現裡面什麼都沒有, 卻有一隻玉色大蝴蝶在墳上翩躚飛舞, 久久不去:

陳家洛接過火把, 向墳中照去, 只見一灘碧血, 血旁卻是自己送給她的那塊溫玉。 眾人驚詫不已, 眾回人道:“我們明明親送香香公主的遺體葬在這裡, 整天沒離開過, 怎麼她遺體忽然不見了?”駱冰道:“這位妹妹如此美麗神異, 自是仙子下凡,現今又回到了天上,總舵主和霍青桐妹妹不必傷心。”

陳家洛拾起溫玉,不由得一陣心酸,淚如雨下,心想喀絲麗美極清極,只怕真是仙子。突然一陣微風過去,香氣更濃。眾人感歎了一會,又搬土把墳堆好,只見一隻玉色大蝴蝶在墳上翩躚飛舞,久久不去

陳家洛給香香公主刻了“香塚”兩個大字,和一首銘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鬱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在《書劍恩仇錄》的結局處,金庸特意加了“作者注”,說“浩浩愁,茫茫劫”銘文系民間傳誦之詞,非自己所撰,自更非陳家洛所作。

金庸在《飛狐外傳》中有一段也寫到了陶然亭的淒冷:

胡斐和程靈素到得當地,但見四下裡白茫茫的一片,都是蘆葦,西風一哄,蘆絮飛舞,有如下雪,滿目盡是肅殺蒼涼之氣。忽聽“啊”的一聲,一隻鴻雁飛過天空。程靈素道:“這是一隻失群的孤雁了,找尋同伴不著,半夜裡還在匆匆忙忙的趕路。”忽聽蘆葦叢中有人介面說道:“不錯。地匝萬蘆吹絮亂,天空一雁比人輕。兩位真是信人,這麼早便來赴約了。”

介面的這位元是紅花會的十四當家“金笛秀才”余魚同,其所吟“地匝萬蘆吹絮亂,天空一雁比人輕”出自清代福建人魏秀仁(子安)的小說《花月痕》,他在太原知府曹金庚門下作幕友時寫了這本書。《花月痕》的第二回中有詩曰:

雲陰瑟瑟傍高城,閑叩禪扉信步行。地匝萬蘆吹絮亂,天空一雁比人輕。疏鐘響似驚霜早,晚市塵多匝地生。寂寞獨憐荒塚在,埋香埋玉總多情

這“寂寞獨憐荒塚在,埋香埋玉總多情”的句子,簡直就是為香香公主量身定做的,或許是傳奇各異,癡心無差吧。

無論詞是何人所寫,寫給何人,這“浩浩愁,茫茫劫”的句子纏綿淒惻,實在很適合編造些傷情故事,就像張中行先生所說“天地不仁,生涯多難,現實不可改而遐思不可消,能夠創造個想像的或說藝術的小世界,片時置身於其中,得到淚與笑,不是慰情聊勝無嗎?”

如今陶然亭蕭瑟的景象早已不再,香塚亦無,吊碧血的眼淚,埋香埋玉的癡情,都只能藏在一些人的記憶和各個版本的傳奇中了。

關於乾隆皇帝那位傳說中的香妃死後到底是不是葬在了陶然亭,眾說紛紜,有人說是,也有人說她葬在了遵化清東陵,還有人說她葬在了新疆喀什,所以現在北京有香妃墓,而她的故鄉喀什也有一座,位於喀什市東北郊五公里處的浩罕村。

這位“故事大王”香妃死後依然故事滿天飛,有個民間傳奇說香妃死後,乾隆皇帝決定按她的遺願,把她送回家鄉安葬,為此他專門派了一隻由六萬六千六百六十六人組成的送葬隊伍。

這倒不是乾隆耍派,故意搞得這麼轟轟烈烈,這些人其實全都是必不可少的轎夫,根據民間說法,乾隆皇帝要求在送葬途中,香妃的棺木不可以落地。

這可真是個要人命的活兒,一走就是三年,據說當香妃的棺木最終到達目的地時,送葬的隊伍只剩下了六個人,搖搖晃晃的抬著棺材,那六萬六千六百六十個全都累死在路上了。

乾隆皇帝真是高人啊,這麼千里迢迢的,居然能一人不多一人不少,百分百滿負荷的給大家安排工作。

文學的、民間的都看過了,下面我們來看看真實的香妃,這個人在歷史上還是有原形的。和金庸、瓊瑤小說中寫的有點兒不同,香妃的故事沒那麼浪漫也沒那麼淒美。

事實上清朝並沒有“香妃”這個稱號,乾隆皇帝一生中的後妃共有41位,其中有名分的29人,包括皇后三位、皇貴妃和貴妃各五位、妃七位、還有六嬪和三貴人。在七妃中倒是有位回族女子,被封為“容妃”。

據《清史稿·後妃傳》等書記載,容妃家世居新疆葉爾羌,其族為和卓。在乾隆派兵平定新疆回部叛亂時,容妃的家族作為當地回部的首領,他們反對割據自立,全面協助清軍平叛,立下了大功,舉家被乾隆皇帝特召入京師,封官賜爵,容妃也被納入宮中,初封為貴人,後封為容妃。

如今中南海的新華門,最初並不是設計成一座門,而是一座樓,叫作“寶月樓”,是乾隆皇帝專門讓人為容妃所建。

乾隆對容妃寵愛非常,為了減輕她的思鄉之情,還在寶月樓的對面建了“回回營”,“令西域回部移住長安街,並建禮拜祠與樓相對”。當時這裡住了百余戶回民,還建了一座“普寧清真寺”,這樣容妃“登樓南望,如見故鄉”。

乾隆以寶月樓為題材的詩很多,1760年夏天他就寫了這麼一首:“輕舟遮莫岸邊維,衣染荷香坐片時。葉嶼花台雲錦錯,廣寒乍擬是瑤池。”在詩中,乾隆皇帝顯然是把容妃比作了嫦娥,寶月樓就是她的廣寒宮。

容妃比乾隆皇帝小23歲,她生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死於1788年,終年55歲,死後葬在了清東陵乾隆裕陵的妃嬪園中。

1979年,因為雨水滲入,這座墓園中有兩位妃嬪的墓被水浸而塌陷,文物工作者在對墓穴進行清理時發現,有一位墓主是維吾爾族女子,綜合出土的各種物品,並查找大量史料和清宮檔案後,專家們認定這就是容妃。

這張傳說中的“香妃戎裝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江湖傳說是郎世寧畫的,不過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時只注明為“清無款油畫”,不跟著湊熱鬧。

這個所謂的 “香妃旗裝像”,也說是郎世寧畫的,也不靠譜。

關於香妃長啥樣,有各種版本的畫像,不過你要按瓊瑤或金庸描寫的天仙去找,那會失望死。

(圖片來自網路)

自是仙子下凡,現今又回到了天上,總舵主和霍青桐妹妹不必傷心。”

陳家洛拾起溫玉,不由得一陣心酸,淚如雨下,心想喀絲麗美極清極,只怕真是仙子。突然一陣微風過去,香氣更濃。眾人感歎了一會,又搬土把墳堆好,只見一隻玉色大蝴蝶在墳上翩躚飛舞,久久不去

陳家洛給香香公主刻了“香塚”兩個大字,和一首銘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終,明月缺。鬱鬱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香魂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

在《書劍恩仇錄》的結局處,金庸特意加了“作者注”,說“浩浩愁,茫茫劫”銘文系民間傳誦之詞,非自己所撰,自更非陳家洛所作。

金庸在《飛狐外傳》中有一段也寫到了陶然亭的淒冷:

胡斐和程靈素到得當地,但見四下裡白茫茫的一片,都是蘆葦,西風一哄,蘆絮飛舞,有如下雪,滿目盡是肅殺蒼涼之氣。忽聽“啊”的一聲,一隻鴻雁飛過天空。程靈素道:“這是一隻失群的孤雁了,找尋同伴不著,半夜裡還在匆匆忙忙的趕路。”忽聽蘆葦叢中有人介面說道:“不錯。地匝萬蘆吹絮亂,天空一雁比人輕。兩位真是信人,這麼早便來赴約了。”

介面的這位元是紅花會的十四當家“金笛秀才”余魚同,其所吟“地匝萬蘆吹絮亂,天空一雁比人輕”出自清代福建人魏秀仁(子安)的小說《花月痕》,他在太原知府曹金庚門下作幕友時寫了這本書。《花月痕》的第二回中有詩曰:

雲陰瑟瑟傍高城,閑叩禪扉信步行。地匝萬蘆吹絮亂,天空一雁比人輕。疏鐘響似驚霜早,晚市塵多匝地生。寂寞獨憐荒塚在,埋香埋玉總多情

這“寂寞獨憐荒塚在,埋香埋玉總多情”的句子,簡直就是為香香公主量身定做的,或許是傳奇各異,癡心無差吧。

無論詞是何人所寫,寫給何人,這“浩浩愁,茫茫劫”的句子纏綿淒惻,實在很適合編造些傷情故事,就像張中行先生所說“天地不仁,生涯多難,現實不可改而遐思不可消,能夠創造個想像的或說藝術的小世界,片時置身於其中,得到淚與笑,不是慰情聊勝無嗎?”

如今陶然亭蕭瑟的景象早已不再,香塚亦無,吊碧血的眼淚,埋香埋玉的癡情,都只能藏在一些人的記憶和各個版本的傳奇中了。

關於乾隆皇帝那位傳說中的香妃死後到底是不是葬在了陶然亭,眾說紛紜,有人說是,也有人說她葬在了遵化清東陵,還有人說她葬在了新疆喀什,所以現在北京有香妃墓,而她的故鄉喀什也有一座,位於喀什市東北郊五公里處的浩罕村。

這位“故事大王”香妃死後依然故事滿天飛,有個民間傳奇說香妃死後,乾隆皇帝決定按她的遺願,把她送回家鄉安葬,為此他專門派了一隻由六萬六千六百六十六人組成的送葬隊伍。

這倒不是乾隆耍派,故意搞得這麼轟轟烈烈,這些人其實全都是必不可少的轎夫,根據民間說法,乾隆皇帝要求在送葬途中,香妃的棺木不可以落地。

這可真是個要人命的活兒,一走就是三年,據說當香妃的棺木最終到達目的地時,送葬的隊伍只剩下了六個人,搖搖晃晃的抬著棺材,那六萬六千六百六十個全都累死在路上了。

乾隆皇帝真是高人啊,這麼千里迢迢的,居然能一人不多一人不少,百分百滿負荷的給大家安排工作。

文學的、民間的都看過了,下面我們來看看真實的香妃,這個人在歷史上還是有原形的。和金庸、瓊瑤小說中寫的有點兒不同,香妃的故事沒那麼浪漫也沒那麼淒美。

事實上清朝並沒有“香妃”這個稱號,乾隆皇帝一生中的後妃共有41位,其中有名分的29人,包括皇后三位、皇貴妃和貴妃各五位、妃七位、還有六嬪和三貴人。在七妃中倒是有位回族女子,被封為“容妃”。

據《清史稿·後妃傳》等書記載,容妃家世居新疆葉爾羌,其族為和卓。在乾隆派兵平定新疆回部叛亂時,容妃的家族作為當地回部的首領,他們反對割據自立,全面協助清軍平叛,立下了大功,舉家被乾隆皇帝特召入京師,封官賜爵,容妃也被納入宮中,初封為貴人,後封為容妃。

如今中南海的新華門,最初並不是設計成一座門,而是一座樓,叫作“寶月樓”,是乾隆皇帝專門讓人為容妃所建。

乾隆對容妃寵愛非常,為了減輕她的思鄉之情,還在寶月樓的對面建了“回回營”,“令西域回部移住長安街,並建禮拜祠與樓相對”。當時這裡住了百余戶回民,還建了一座“普寧清真寺”,這樣容妃“登樓南望,如見故鄉”。

乾隆以寶月樓為題材的詩很多,1760年夏天他就寫了這麼一首:“輕舟遮莫岸邊維,衣染荷香坐片時。葉嶼花台雲錦錯,廣寒乍擬是瑤池。”在詩中,乾隆皇帝顯然是把容妃比作了嫦娥,寶月樓就是她的廣寒宮。

容妃比乾隆皇帝小23歲,她生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死於1788年,終年55歲,死後葬在了清東陵乾隆裕陵的妃嬪園中。

1979年,因為雨水滲入,這座墓園中有兩位妃嬪的墓被水浸而塌陷,文物工作者在對墓穴進行清理時發現,有一位墓主是維吾爾族女子,綜合出土的各種物品,並查找大量史料和清宮檔案後,專家們認定這就是容妃。

這張傳說中的“香妃戎裝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江湖傳說是郎世寧畫的,不過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時只注明為“清無款油畫”,不跟著湊熱鬧。

這個所謂的 “香妃旗裝像”,也說是郎世寧畫的,也不靠譜。

關於香妃長啥樣,有各種版本的畫像,不過你要按瓊瑤或金庸描寫的天仙去找,那會失望死。

(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