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三譚文化”系列故事之譚延闓

++++++++++++++++++++++++++++++++

按語:“一門二進士, 兩代三書家。 ”“晚清的茶陵三譚”堪稱中國近代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 由於出現較晚, 目前正統的文化史籍尚無定論, 但已有許多人認同可與東漢建安三曹、北宋眉山三蘇相提並論。 其以書法為主的文化成就冠絕當今, 難以超越。 譚鐘麟的顏體書帖《杭州文瀾閣碑》至今奉為千金難求的練字帖, 譚延闓冠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 譚澤闓更是被譽為“擘罺聖手”。 為宣傳三譚文化, 特此推出其系列故事, 敬請關注。

++++++++++++++++++++++++++++++++


勤學少年

譚延闓六歲開始進私塾讀書, 拜蘭州人張寶齋為老師。 張老先生是一位飽學之士,

“喜談字學”。 譚延闓聰穎好學, 其父規定三天要寫一篇文章, 五天要寫一首詩, 還要練寫幾頁大、小楷毛筆字。 11歲學制義文學, 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稱之為“奇才”。 當時陪同他一起讀書的有姐姐譚福梅和弟弟譚恩闓等人, 放學後, 與兄弟姐妹常常相互嬉耍, 或高聲朗誦詩書, 童年生活快樂。

譚延闓父親雖公務繁忙, 但在公事之餘, 經常督促他們姐弟三人, 對表現好的孩子還常常給予一定的物質鼓勵。 1888年, 譚鐘麟因目疾加劇, 在養病期間, 譚鐘麟課子更嚴, 常常在燈下口授言教。 正是其父親的指教, 這一年, 譚延闓開始學習作文。 他後來回憶說:“吾十歲時, 始學為文。 皆先公於燈下口授, 次日書之, 而張寶齋先生評點之。 ”


少年得志

1892年7月, 譚延闓應童子試, 入府學為附生。 這次譚延闓以小小年紀入了府學, 在人們眼裡自是前程無量, 所以, 以前有些人因他是庶出而喊他為“小老三”, 此後就改稱為“三大人”了。 1893年, 譚延闓到長沙參加童子試, 考中秀才, 譚父當時年事已高, 譚延闓在陪同家父安度晚年的同時, 繼續跟從各地名師學習時文等。 1902年8月譚延闓參加鄉試, 中湖南第九十九名舉人。 1904年, 譚延闓參加清末最後一次科舉考試, 中試第一名貢士, 即會元, 4月參加殿試, 列為二等第三十五名, 賜進士出身, 從此具備邁入政壇的資本。 同時, 這也填補了湖南在清代200餘年無會元的空白, 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當時“湖湘三公子”, 授翰林編修。


一聯止亂

譚延闓被聘到師範館當過一任監督,

也就是校長, 後來師範館又改成了湖南第一師範。 譚延闓做校長, 從不以權勢壓人, 有師長風範。 民國初年, 湖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學生因伙食不好, 進餐時經常大吵大鬧, 弄得杯盤狼藉, 秩序紊亂。 學校當局無法制止, 只得請時任湖南都督的譚延闓監督蒞校訓話。 譚延闓並未批評學生, 而是作一長聯貼於食堂, 聯雲:

君試觀世界何如乎, 橫流滄海, 頻起大風潮, 江山帶礪屬誰家, 願諸生嘗膽臥薪, 每飯不忘天下事;士多為境遇所累耳, 咬得菜根, 方是奇男子, 王侯將相原無種, 想古人斷齏劃粥, 立身端在秀才時。 (斷齏劃粥, 指范仲淹少年時勤學之事)

學生讀後, 深為感動, 嗣後進餐井然有序, 寂寂無聲,一場風波就此平息。


崇教興學

譚延闓一貫重視文化教育工作。 1904年與攸縣人龍紱瑞等倡建湖南圖書館, 1911年任湖南都督時, 委任仇道南為改名後的省立湖南圖書館館長。 長沙著名的明德中學, 譚延闓就是校董之一, 當年譚延闓應邀參觀明德, 當即表示贊助, 並且願為學堂負籌措經費的責任。 譚延闓資助明德, 除資助開辦費一千元外, 另外每年資助一千元, 作為聘請英文教員的薪金。 1909-1911年三年中, 明德次第興建校舍, 總計達十萬餘元, 除了補助費及銀行貸款三萬數千元外, 都系譚延闓借墊。 他還為明德中學題寫校訓“堅苦真誠”。 也正因為他的崇教興學, 所以鄉人在他死後在他的家鄉高隴創辦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學校——祖安中學譚延闓——顏體大家

譚延闓的字亦如其人, 有種大權在握的氣象, 結體寬博, 顧盼自雄, 享有“民國四大書法家之首”的美譽。 是清代錢灃之後又一個寫顏體的大家。 清代書家多數還是寫行草書, 篆隸也頗有好手, 只是規規矩矩的楷書尚不多見。 從民國至今, 寫顏體的人沒有出譚延闓右者, 他尤以顏體楷書譽滿天下。 譚延闓可以說一生基本都在攻顏書。 譚延闓善詩聯, 擘窠榜書、蠅頭小楷均極精妙。 書法作品兼有藝術和文物雙重價值, 國內民間所藏多集中於湖南。

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內巨幅石碑上“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于此”兩行巨大金字, 黃埔軍校校牌, 茶陵雲陽仙名, 皆為譚氏手書。


文武全才

譚延闓做了湖南都督, 而私下裡, 驕兵悍將們卻稱譚延闓為“譚婆婆”, 譏諷他不懂軍事。

一日,譚延闓邀請各師師長及其衛隊軍官們進行賽馬。將領們見黑粗大胖的譚都督在衛兵的攙扶下上了馬背,便紛紛譏笑,有意看其出醜。一聲令下,幾十匹馬奔騰向前。規定要跑完五十圈,當十圈跑下來,只見譚延闓的馬不快不慢,夾在中間;又跑了十來圈,只見不少軍官已累得氣喘吁吁,陸續退了出來,譚都督卻後來居上,到五十圈時,只剩下一匹大白馬仍在風馳電掣,那馬上端坐的竟是“譚婆婆”。有人提出比槍法,成心想出譚延闓的洋相。譚延闓慢慢吞吞地接過手槍,略一瞄準,只聽見“啪啪啪啪”,一連放了十槍,槍槍命中靶心。使得湖南的將領縮脖伸舌,面面相覷,始知譚延闓高深莫測。故譚有“翰林將軍”之稱。


救護黃興

譚延闓與黃興的認識是在龍紱瑞家的一次宴會上,他見黃興“魁梧奇偉,沉著厚重,兩目奕奕有神,認為是一個有作為的人,前途不可限量,內心欽敬。”他有心親近,怕又於自己的身份不便,因此,初交之時,彼此只是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同事關係,對黃興等人的革命活動,他也早有覺察,但以局外觀之。黃興當時公開的身份是明德中學的體育教師,譚延闓是明德的一個校董。黃興革命被清廷發覺後,先是躲到龍紱瑞屋裡,後來譚延闓和龍紱瑞打點關係,黃興出了長沙,到日本去了。又據記載,黃興在想法走避時,譚延闓不僅在座,而且還與大家一起“勸謂勿躁,以圖善後”。不論這一說法是否屬實,譚延闓是知情者是毫無疑問的。正是譚延闓等人的默認、掩護,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黃興等人的事業。


立憲先鋒

1907年夏,譚延闓經楊度聯絡,在長沙發起成立湖南“憲政公會”,作為對清朝“預備立憲”的回應。是年秋,在湘貴州紳士熊范輿率先上書請開國會。接著,譚延闓、楊度等三十多人在長沙聯名遞呈《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院請願書》,懇請清廷速開民選議院,召開國會。請願書裡對清廷在十一月二十日(農曆)頒佈的詔書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震動朝野。

譚延闓等人在請願書中指出,只有開設民選議院,讓人民的代表掌握立法機關,才能建立完備的法律制度。譚延闓等人在請願書中還批駁了有些人認為憲法還沒有頒佈,資政院、諮議局還沒有成立,人民的程度還沒有提高,因此不能開設民選議院的觀點,請求清政府迅速下令開設民選議院,從而實行憲政,挽救國家的危局。1909年譚延闓被推選為湖南諮議局議長。


三督湖南

1911年辛亥革命後任湖南督軍,民國元年(1912年)加入國民黨。從譚延闓的身世看,他在二十四、五歲時便已取得功名,不屬於窮極無聊被逼上梁山參加革命那種;他參加革命後,也未被高官厚祿束縛住,為保官保位而倒向北洋軍閥。譚為人做事都極為圓滑,向有“甘草”之稱,但以其出身和參加革命時的地位,能夠保持為國為民的進取精神,已屬不易。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宣佈湖南獨立,並在《長沙日報》發表《討袁檄文》,遂被袁世凱撤去都督之職。去職後,先後避居青島、上海。1915年,袁稱帝,譚延闓參與護國運動。1916年8月,袁死後,複職為湖南省長兼督軍。次年離職。1918年7月,在桂系軍閥支持下,再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1920年11月被趙恒惕驅逐而赴上海。


追隨國父

1922年陳炯明叛變後,孫中山離開廣州,去上海。譚延闓親自到碼頭去接孫中山。這段時間孫中山與譚延闓開始交往密切。這段時間,他們來往很多。譚延闓越來越瞭解孫中山,逢人就講:革命領袖非孫公莫屬。

後來譚延闓聚湘軍萬餘人,討伐陳炯明。孫中山返粵,需巨額資金,譚賣掉在上海唐山路之住宅,併發電長沙,請親友代籌,湊足大洋五萬,悉數捐作軍餉,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幹將。

後來譚延闓一直跟隨孫中山,孫中山也重用譚延闓。讓譚延闓做過內政部長、北伐軍總司令。黃埔軍校孫中山開始也是讓譚延闓去辦的,因為譚延闓在湖南就會辦教育。黃埔軍校的地都是譚延闓的湘軍整平的。後背(來)譚延闓想到辦普通學校和辦軍校是兩回事,就把校長職位讓給蔣介石了。


乃母風範

譚延闓母親李氏,是河北省宛平縣人,早年父母雙亡,與其弟相依為命,原在譚府做丫鬟。1871年譚鐘麟赴任陝西布政使時,元配陳氏患病不能隨任,見李氏聰明賢慧,就收作小老婆。母親的孤兒生活以及嫁到譚家做小的艱難處境,李氏夫人在譚家身份卑微,每逢全家用餐時,只能侍立桌旁為人添菜添飯,自己不可同桌而食。直到她所生之長子譚延闓高中會元光耀鄉土後,母因數貴,這才由其夫譚鐘麟破格開恩,李氏夫人飯時可入正廳就座用餐。對譚延闓一生的生活情趣、性格品質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正是這樣一種出身尷尬的慘澹經歷,賦予了譚延闓善於自保、察言觀色、善測風向、圓滑機智的精神氣質,更賦予了他不屈不撓、立建功業、光耀門庭的內在壓力。也許是出於替身世淒涼的母親鳴不平的心理,譚延闓一生不少豪舉,例如其被稱為“從事教育之始”的以校董身份資助長沙明德學校,就是自稱“乙太夫人命”而行。


湘菜鼻祖

譚延闓因其頗“好吃”,亦精擅食法,其享有盛名的“譚家菜”為湘菜的重要組成部分。於湘菜系列中的具有重要影響的“譚家菜”,即得益於延闓之力。當時有位名廚曹藎臣,因排行第四,人稱曹四。原本在清朝衙門裡當宮廚,被譚相中,納為私人廚師。曹四虛心好學,而延闓只要味美,而花費從不吝惜。曹四除擅長湘菜之外,且旁通粵菜,後又研習江浙菜,集多個菜系之大成之精華,使譚家菜為當地名流所稱道,有口皆碑,因稱曹四為譚廚,譚家菜為“祖庵大菜”。由於延闓在當時當地的影響,譚家菜逐漸在湘菜中得以獨樹一幟。

譚延闓去世後,曹四等人在長沙經營餐廳,將延闓平時所稱道之菜譜,皆以“祖庵”二字冠名,如“祖庵魚翅”、“祖庵豆腐”等,大肆渲染,生意興旺,後逐漸擴展到全國各地。可以說祖庵菜的形成與流傳,對正宗湘菜的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精于騎術

譚延闓的另一大嗜好是導致他送了性命的騎馬、看馬。他有副對聯:“不好名馬非英雄,要與秋蟲鬥方略。”上聯即自述喜好寶馬名駒。譚延闓督湘時,每天早晨出外騎馬是他必備的功課,而且從未間斷。他的馬欄中都是名貴之駿。譚延闓刻有閒章二枚,一枚為畫家齊白石所刻:“生為南人,不能乘船食稻,而喜餐麥跨鞍”;另一枚是篆刻家馮康侯所刻:“馬癖”。每當給人書寫時,往往會自鳴得意地蓋上這兩枚閒章。

據說,宋美齡曾在葉挺處見到一匹好馬,鬧著要騎,但馬性子烈踢人,宋美齡當時只得作罷。第二天譚延闓陪著宋美齡來了,他走上去,那馬居然不踢他,老老實實,任他在耳邊輕言細語,過了一陣,招呼宋美齡過去,扶她上馬。宋美齡策馬馳騁,馬居然十分聽話,再沒有一點脾氣,可見譚延闓自幼習騎射,深通馬性,確實是一時無匹。

侍母至孝

譚延闓的道德文章為當時器重,號稱“民國第一完人”,名重一時。譚延闓的母親是丫環納妾,每當吃飯時都是侍立桌旁,為全家人添菜添飯,而不能同桌。譚對母親十分同情,發奮讀書,立志改變母親的境遇,後終高中會元。譚母死時,譚延闓已有功名,又是長子,其母靈柩仍不能出正門,只能從旁門抬出,譚延闓以長子身份,伏在靈柩上說:“我譚延闓死了,抬我出去吧。”這樣才從正門出葬。由於母親的遭遇,譚對封建習俗頗不滿,誓不納妾。譚妻生了一子三女,很早便去世了,臨終前囑咐譚延闓,望他不再婚娶,將幾個子女帶好,譚對夫人的遺囑頗能信守。 後來孫中山想把宋美齡介紹給譚延闓,宋美齡也很願意,但是譚堅守為母親立下的誓言婉拒這樁婚事。

女嫁陳誠

譚祥又名曼怡,是譚延闓的三女兒。1905年生於長沙。她品貌端莊,聰慧出眾,曾就讀於上海教會女校,並到美國留過學。因譚延闓曾認宋美齡母倪桂珍為乾娘,所以譚祥雖僅比宋美齡小8歲,但論輩分,卻是宋美齡的乾女兒。

1930年,譚延闓患腦溢血病故,生前曾囑託蔣介石和宋美齡,為其物色才識卓越、前途遠大的乘龍快婿。當年譚延闓曾說服了宋子文答應宋美齡的婚事,為撮合蔣宋姻緣出過大力,宋美齡感激這份恩德, 於是由蔣介石和宋美齡親自為譚祥選擇佳婿。蔣介石和宋美齡決定在比較看重的年輕將領中以胡宗南、陳誠兩人擇一而配。因為陳誠比較有才幹,為人講信義,久為蔣介石所器重和賞識,宋美齡也很欣賞陳誠的為人,也願意把譚祥介紹給陳誠。最後商量選定陳誠。

寬厚待人

譚延闓待下寬厚、豁達。民國元年,譚延闓任湖南都督時,守衛兵因按日輪流調用,多不識都督真面目。都督府規定:往來人等,必須檢查。一日大雨,譚延闓乘轎入府,轎門關閉,衛兵喝令檢查。譚下轎,冒雨受檢。事後,被衛兵營長魯滌平知曉,欲責罰衛兵對都督無禮,譚延闓立即制止說:“衛兵初來,能盡職檢查,乃好兵,不必責罰。”並親自慰勉衛兵。

民國二年,譚延闓為人寫壽屏,侍衛周桂生捧硯不慎,失手將墨水潑在寫好之壽屏上,嚇得膽戰心驚。譚延闓卻毫無怒色,心平氣和地說:“不要緊,再買兩張格子聯來重寫就是。”

他五十歲生日時,一個叫張冥飛的湖南同鄉為他作了一篇壽序,在報上發表,對他揶揄備至,侮慢兼施。但譚延闓毫不計較推薦他做行政院參議。後來譚延闓去世,張冥飛撫棺慟哭:“平生知我者乃譚畏公也。”

才思敏捷

那是在上海的時候,這一天有許多文人在畏公座上,偶然談到科舉時代的八股文。一位朋友說:“八股文也有做得極美的,如像前代某先達一篇傳誦一時的文章,中間兩股實在工致得很,可惜下股記不得了。”說罷便將上股一字一字背出來,大家同聲讚歎!這種文體,是一股套一股的,股亦稱作“比”,兩比便是兩股散文,但卻要句句作對,也像駢文,也像一副長的對聯,構思時極費經營。這位元朋友剛剛念完,畏公忽然介面道:“這下股我倒記得”。於是他立即應聲背誦如流。眾人聽到是那樣的字斟句酌,音調鏗鏘,自然都以為是原文無疑了。過一會,畏公在書櫥中找出那書本來,笑著說道:“這篇文章的下股,我其實也記不得。方才我是信口胡謅的。現在原文在此,各位請來共賞。”大家至此才知道是畏公以此為戲而表現這種捷才,不覺同聲嘆服。

譏諷他不懂軍事。

一日,譚延闓邀請各師師長及其衛隊軍官們進行賽馬。將領們見黑粗大胖的譚都督在衛兵的攙扶下上了馬背,便紛紛譏笑,有意看其出醜。一聲令下,幾十匹馬奔騰向前。規定要跑完五十圈,當十圈跑下來,只見譚延闓的馬不快不慢,夾在中間;又跑了十來圈,只見不少軍官已累得氣喘吁吁,陸續退了出來,譚都督卻後來居上,到五十圈時,只剩下一匹大白馬仍在風馳電掣,那馬上端坐的竟是“譚婆婆”。有人提出比槍法,成心想出譚延闓的洋相。譚延闓慢慢吞吞地接過手槍,略一瞄準,只聽見“啪啪啪啪”,一連放了十槍,槍槍命中靶心。使得湖南的將領縮脖伸舌,面面相覷,始知譚延闓高深莫測。故譚有“翰林將軍”之稱。


救護黃興

譚延闓與黃興的認識是在龍紱瑞家的一次宴會上,他見黃興“魁梧奇偉,沉著厚重,兩目奕奕有神,認為是一個有作為的人,前途不可限量,內心欽敬。”他有心親近,怕又於自己的身份不便,因此,初交之時,彼此只是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同事關係,對黃興等人的革命活動,他也早有覺察,但以局外觀之。黃興當時公開的身份是明德中學的體育教師,譚延闓是明德的一個校董。黃興革命被清廷發覺後,先是躲到龍紱瑞屋裡,後來譚延闓和龍紱瑞打點關係,黃興出了長沙,到日本去了。又據記載,黃興在想法走避時,譚延闓不僅在座,而且還與大家一起“勸謂勿躁,以圖善後”。不論這一說法是否屬實,譚延闓是知情者是毫無疑問的。正是譚延闓等人的默認、掩護,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黃興等人的事業。


立憲先鋒

1907年夏,譚延闓經楊度聯絡,在長沙發起成立湖南“憲政公會”,作為對清朝“預備立憲”的回應。是年秋,在湘貴州紳士熊范輿率先上書請開國會。接著,譚延闓、楊度等三十多人在長沙聯名遞呈《湖南全體人民民選議院請願書》,懇請清廷速開民選議院,召開國會。請願書裡對清廷在十一月二十日(農曆)頒佈的詔書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震動朝野。

譚延闓等人在請願書中指出,只有開設民選議院,讓人民的代表掌握立法機關,才能建立完備的法律制度。譚延闓等人在請願書中還批駁了有些人認為憲法還沒有頒佈,資政院、諮議局還沒有成立,人民的程度還沒有提高,因此不能開設民選議院的觀點,請求清政府迅速下令開設民選議院,從而實行憲政,挽救國家的危局。1909年譚延闓被推選為湖南諮議局議長。


三督湖南

1911年辛亥革命後任湖南督軍,民國元年(1912年)加入國民黨。從譚延闓的身世看,他在二十四、五歲時便已取得功名,不屬於窮極無聊被逼上梁山參加革命那種;他參加革命後,也未被高官厚祿束縛住,為保官保位而倒向北洋軍閥。譚為人做事都極為圓滑,向有“甘草”之稱,但以其出身和參加革命時的地位,能夠保持為國為民的進取精神,已屬不易。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宣佈湖南獨立,並在《長沙日報》發表《討袁檄文》,遂被袁世凱撤去都督之職。去職後,先後避居青島、上海。1915年,袁稱帝,譚延闓參與護國運動。1916年8月,袁死後,複職為湖南省長兼督軍。次年離職。1918年7月,在桂系軍閥支持下,再任湖南督軍、省長兼湘軍總司令。1920年11月被趙恒惕驅逐而赴上海。


追隨國父

1922年陳炯明叛變後,孫中山離開廣州,去上海。譚延闓親自到碼頭去接孫中山。這段時間孫中山與譚延闓開始交往密切。這段時間,他們來往很多。譚延闓越來越瞭解孫中山,逢人就講:革命領袖非孫公莫屬。

後來譚延闓聚湘軍萬餘人,討伐陳炯明。孫中山返粵,需巨額資金,譚賣掉在上海唐山路之住宅,併發電長沙,請親友代籌,湊足大洋五萬,悉數捐作軍餉,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幹將。

後來譚延闓一直跟隨孫中山,孫中山也重用譚延闓。讓譚延闓做過內政部長、北伐軍總司令。黃埔軍校孫中山開始也是讓譚延闓去辦的,因為譚延闓在湖南就會辦教育。黃埔軍校的地都是譚延闓的湘軍整平的。後背(來)譚延闓想到辦普通學校和辦軍校是兩回事,就把校長職位讓給蔣介石了。


乃母風範

譚延闓母親李氏,是河北省宛平縣人,早年父母雙亡,與其弟相依為命,原在譚府做丫鬟。1871年譚鐘麟赴任陝西布政使時,元配陳氏患病不能隨任,見李氏聰明賢慧,就收作小老婆。母親的孤兒生活以及嫁到譚家做小的艱難處境,李氏夫人在譚家身份卑微,每逢全家用餐時,只能侍立桌旁為人添菜添飯,自己不可同桌而食。直到她所生之長子譚延闓高中會元光耀鄉土後,母因數貴,這才由其夫譚鐘麟破格開恩,李氏夫人飯時可入正廳就座用餐。對譚延闓一生的生活情趣、性格品質都產生了一定影響。

正是這樣一種出身尷尬的慘澹經歷,賦予了譚延闓善於自保、察言觀色、善測風向、圓滑機智的精神氣質,更賦予了他不屈不撓、立建功業、光耀門庭的內在壓力。也許是出於替身世淒涼的母親鳴不平的心理,譚延闓一生不少豪舉,例如其被稱為“從事教育之始”的以校董身份資助長沙明德學校,就是自稱“乙太夫人命”而行。


湘菜鼻祖

譚延闓因其頗“好吃”,亦精擅食法,其享有盛名的“譚家菜”為湘菜的重要組成部分。於湘菜系列中的具有重要影響的“譚家菜”,即得益於延闓之力。當時有位名廚曹藎臣,因排行第四,人稱曹四。原本在清朝衙門裡當宮廚,被譚相中,納為私人廚師。曹四虛心好學,而延闓只要味美,而花費從不吝惜。曹四除擅長湘菜之外,且旁通粵菜,後又研習江浙菜,集多個菜系之大成之精華,使譚家菜為當地名流所稱道,有口皆碑,因稱曹四為譚廚,譚家菜為“祖庵大菜”。由於延闓在當時當地的影響,譚家菜逐漸在湘菜中得以獨樹一幟。

譚延闓去世後,曹四等人在長沙經營餐廳,將延闓平時所稱道之菜譜,皆以“祖庵”二字冠名,如“祖庵魚翅”、“祖庵豆腐”等,大肆渲染,生意興旺,後逐漸擴展到全國各地。可以說祖庵菜的形成與流傳,對正宗湘菜的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精于騎術

譚延闓的另一大嗜好是導致他送了性命的騎馬、看馬。他有副對聯:“不好名馬非英雄,要與秋蟲鬥方略。”上聯即自述喜好寶馬名駒。譚延闓督湘時,每天早晨出外騎馬是他必備的功課,而且從未間斷。他的馬欄中都是名貴之駿。譚延闓刻有閒章二枚,一枚為畫家齊白石所刻:“生為南人,不能乘船食稻,而喜餐麥跨鞍”;另一枚是篆刻家馮康侯所刻:“馬癖”。每當給人書寫時,往往會自鳴得意地蓋上這兩枚閒章。

據說,宋美齡曾在葉挺處見到一匹好馬,鬧著要騎,但馬性子烈踢人,宋美齡當時只得作罷。第二天譚延闓陪著宋美齡來了,他走上去,那馬居然不踢他,老老實實,任他在耳邊輕言細語,過了一陣,招呼宋美齡過去,扶她上馬。宋美齡策馬馳騁,馬居然十分聽話,再沒有一點脾氣,可見譚延闓自幼習騎射,深通馬性,確實是一時無匹。

侍母至孝

譚延闓的道德文章為當時器重,號稱“民國第一完人”,名重一時。譚延闓的母親是丫環納妾,每當吃飯時都是侍立桌旁,為全家人添菜添飯,而不能同桌。譚對母親十分同情,發奮讀書,立志改變母親的境遇,後終高中會元。譚母死時,譚延闓已有功名,又是長子,其母靈柩仍不能出正門,只能從旁門抬出,譚延闓以長子身份,伏在靈柩上說:“我譚延闓死了,抬我出去吧。”這樣才從正門出葬。由於母親的遭遇,譚對封建習俗頗不滿,誓不納妾。譚妻生了一子三女,很早便去世了,臨終前囑咐譚延闓,望他不再婚娶,將幾個子女帶好,譚對夫人的遺囑頗能信守。 後來孫中山想把宋美齡介紹給譚延闓,宋美齡也很願意,但是譚堅守為母親立下的誓言婉拒這樁婚事。

女嫁陳誠

譚祥又名曼怡,是譚延闓的三女兒。1905年生於長沙。她品貌端莊,聰慧出眾,曾就讀於上海教會女校,並到美國留過學。因譚延闓曾認宋美齡母倪桂珍為乾娘,所以譚祥雖僅比宋美齡小8歲,但論輩分,卻是宋美齡的乾女兒。

1930年,譚延闓患腦溢血病故,生前曾囑託蔣介石和宋美齡,為其物色才識卓越、前途遠大的乘龍快婿。當年譚延闓曾說服了宋子文答應宋美齡的婚事,為撮合蔣宋姻緣出過大力,宋美齡感激這份恩德, 於是由蔣介石和宋美齡親自為譚祥選擇佳婿。蔣介石和宋美齡決定在比較看重的年輕將領中以胡宗南、陳誠兩人擇一而配。因為陳誠比較有才幹,為人講信義,久為蔣介石所器重和賞識,宋美齡也很欣賞陳誠的為人,也願意把譚祥介紹給陳誠。最後商量選定陳誠。

寬厚待人

譚延闓待下寬厚、豁達。民國元年,譚延闓任湖南都督時,守衛兵因按日輪流調用,多不識都督真面目。都督府規定:往來人等,必須檢查。一日大雨,譚延闓乘轎入府,轎門關閉,衛兵喝令檢查。譚下轎,冒雨受檢。事後,被衛兵營長魯滌平知曉,欲責罰衛兵對都督無禮,譚延闓立即制止說:“衛兵初來,能盡職檢查,乃好兵,不必責罰。”並親自慰勉衛兵。

民國二年,譚延闓為人寫壽屏,侍衛周桂生捧硯不慎,失手將墨水潑在寫好之壽屏上,嚇得膽戰心驚。譚延闓卻毫無怒色,心平氣和地說:“不要緊,再買兩張格子聯來重寫就是。”

他五十歲生日時,一個叫張冥飛的湖南同鄉為他作了一篇壽序,在報上發表,對他揶揄備至,侮慢兼施。但譚延闓毫不計較推薦他做行政院參議。後來譚延闓去世,張冥飛撫棺慟哭:“平生知我者乃譚畏公也。”

才思敏捷

那是在上海的時候,這一天有許多文人在畏公座上,偶然談到科舉時代的八股文。一位朋友說:“八股文也有做得極美的,如像前代某先達一篇傳誦一時的文章,中間兩股實在工致得很,可惜下股記不得了。”說罷便將上股一字一字背出來,大家同聲讚歎!這種文體,是一股套一股的,股亦稱作“比”,兩比便是兩股散文,但卻要句句作對,也像駢文,也像一副長的對聯,構思時極費經營。這位元朋友剛剛念完,畏公忽然介面道:“這下股我倒記得”。於是他立即應聲背誦如流。眾人聽到是那樣的字斟句酌,音調鏗鏘,自然都以為是原文無疑了。過一會,畏公在書櫥中找出那書本來,笑著說道:“這篇文章的下股,我其實也記不得。方才我是信口胡謅的。現在原文在此,各位請來共賞。”大家至此才知道是畏公以此為戲而表現這種捷才,不覺同聲嘆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