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個讓中國人的心隱隱作痛的地方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 導遊不止一次提到其140年的歷史。 火車站有一塊躺著的碑, 上面刻著“1860”幾個數字。

稍微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知道,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大清的疆土, 正是在1860年, 沙俄政府強迫國力衰微的大清國割讓了符拉迪沃斯托克。 中國政府對符拉迪沃斯托克實施有效統治的歷史非常悠久。 唐朝時期, 符拉迪沃斯托克是渤海國率賓府地, 金代屬於恤品路, 清代為吉林琿春協領管轄。

1858年, 沙俄武力要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 將黑龍江北岸60多萬km2的中國領土割歸俄國, 而且規定從烏蘇里江以東至海的所有地方,

為中俄“共管之地”。 1860年, 沙俄又強迫清政府訂立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 將烏蘇里江以東40余萬km2的中國領土割讓給了俄國。 滿清政府出賣符拉迪沃斯托克, 激起了國人的憤怒。 尤其是居住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國同胞不但痛恨沙俄, 也開始痛恨滿清王朝。

滿清王朝被推翻後, 從民國政府的孫中山、蔣介石到新中國的歷代領導人, 都拒絕承認沙俄侵佔我國領土的合法性。 當年外蒙古鬧獨立時, 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申明要組織30萬大軍, 收復外蒙古, “這個30萬軍失敗了, 要再組織一個30萬軍, 直到收復符拉迪沃斯托克為止!” 中國人很早就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生活、漁獵, 即使在1860年後,

許多中國人仍然在這裡生活。 “符拉迪沃斯托克”這個名稱, 就是中國人根據這裡盛產海參而命名的。

1862年, 沙俄政府將符拉迪沃斯托克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Владивосток)”, 翻譯成漢語就是“控制東方”, 足見老毛子意欲征服亞洲的野心。 19世紀90年代, 隨著連接西伯利亞的大鐵路和烏蘇裡斯克鐵路樞紐的興建, 符拉迪沃斯托克外來人口劇增, 來自俄羅斯中西部、美國、德國、朝鮮和日本的商人、冒險家和勞工彙聚而來, 中國人也大大增加。

據統計, 1894年來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國人達到10萬人。 中國人在市中心已經有類似“唐人街”的居民區, 在這裡不僅有大大小小的飯店、雜貨店、小旅館, 甚至還有中國人自己開設的劇場。 直到20世紀30年代,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大街小巷,

每天清晨, 居民都可以聽到中國人叫賣豆腐的聲音。 中國人主要是港口工人、鐵路工人、商人、小食品店主、賭場主、擔水人、演員和農民。 城市警察局還設有中國員警分局, 負責保護中國商人不受土匪侵犯, 禁止買賣和吸食鴉片。

在中國人聚居區, 戲曲文藝節目都用中文上演, 中國孩子在中國學校讀書, 中國人死後都葬在中國人墓地。 當時, 一些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居住時間較長的中國人, 由於精通俄語, 開始與當地社會融為一體。 有些人改信基督教, 同俄羅斯人結婚, 城市裡出現了新的中國人群體:俄籍華人。

20世紀30年代, 隨著史達林在全蘇聯開展殘酷的蕭反運動,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被驅逐出境。

20世紀80年代後期, 在經歷了50年的沉寂之後, 中俄交往又熱絡起來, 每年來符拉迪沃斯托克的遊客就超過10萬人次。 但俄籍華人依然很少, 僅幾千人。 中國人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生活、繁衍的痕跡, 多數已蕩然無存。

在市區, 可以找到一條名為“北京街”的街道, 市中心有一條“中國路”。 在海參葳賓館至符拉迪沃斯托克車站之間, 留有一個叫“弭裡奧爾”(百萬社區)的名字, 這裡曾是中國人聚居的居民區。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博物館中, 還陳列著兩塊著名的明代永寧寺漢字石碑, 這是中國明朝政府在黑龍江下游地區有效行使主權的歷史鐵證。

符拉迪沃斯托克現有人口70萬, 其中2萬人為中國人。 我看到有報導用“中國人重回丟失的故土”來形容在這裡生活和工作的中國人,

表達的應該是一種複雜的感情吧我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