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柑是中國茶界一個奇葩式的存在, 一方面廣為大眾所接受。 另一方面, 懂茶的人卻碰都不碰這玩意。 為什麼呢?讓我們扒一扒它的黑歷史。
2014年, 為消耗大量積存的普茸(熟茶碎料), 柑普作為一種創意產品被推上市場。
在這之前, 各廠家一直是用低價+網售的辦法, 以宮廷料、糯香小沱、百元以下茶餅等形式來清庫存, 且都效果不彰。 沒料到柑普能一炮而紅。
是時, 小青柑還未出現, 柑普的柑, 指的是接近成熟的大紅柑, 在理論上, 經過了至少三年時間陳放轉化, 即一味中藥:陳皮, 以陳皮摻入熟普洱中是為柑普, 但這些只是理論上的含義, 是商家的宣傳。
實際上, 那些大量積存的普洱料, 很多已黴變。 而所謂陳皮也不陳, 都是鮮果用電爐烤老的;後來又興起一個概念叫“曬”, 所謂陽光下曬足多少天之流, 其實根本沒人費這勁, 都是烤。
柑橘皮被烘烤後散發出濃香,
商人的想像力被激發出來。 2015年, 小青柑開始大量出現。 這又是個什麼東西呢?是柑果種植過程中修枝修果的廢料,
陳皮是藥, 鮮皮卻有輕微毒性, 其所含的芳香油物質能刺激腸胃,
可是搜度娘, 關於小青柑的各種功效藥用連篇累牘, 似乎能包治百病。 但你泡幾片鮮橘皮喝喝試試, 至多一日, 就會感到輕微的噁心反胃。
喝它, 還不如喝超市里琳琅滿目的含糖飲料!